唐偉將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民間資本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一直非常明顯,民間借貸這種融資方式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更是不容小覷。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民間借貸過程中虛假訴訟的現象也隨之日益頻繁并以異常兇猛的態勢在全國各省市迅速蔓延開來,如今已對正常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根據《浙江省高院關于民事虛假訴訟的若干意見》中的規定,“虛假訴訟是指民事訴訟各方當事人惡意串通,采取虛構法律關系、捏造案件事實方式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利用虛假仲裁裁決、公證文書申請執行,使法院做出錯誤裁判或執行,以獲得非法利益的行為。”而其中最為嚴重的應該是民間借貸類的虛假訴訟,該類虛假訴訟的目的一般是為了對抗其他生效判決的債務履行,是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而提起的。201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并且向有關國家機關和部門連發六個司法建議,可見民間借貸引發的危害之深。以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法院近年統計的數據來看,2009年因民間借貸引發的虛假訴訟案件為251 件,而2010年這個數字增長到298 件。可想而知,對于那些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此類案件的數字將是多么的驚人。
在我國,法院進行民事審判是行使國家在司法層面上的公權力的一種表現,它是化解當事人之間爭議的強力工具,是緩和社會矛盾的最高權威,也是社會最強公信力的典型表現。然而隨著虛假訴訟活動越來越猖獗其對民事審判活動的干擾也不斷加深,不但造成了正當權利人的損失而且嚴重破壞了公平正義的法制環境,同時損害了司法機關的權威降低了人們對于法律和法院的信服力。
民間借貸虛假訴訟案件通常都包裹著“合法”的外衣,它以正常合法的程序進入到法院,造假者們精心設計各種騙局使其在隱蔽性和欺騙性的偽裝下迷惑了法官,從而獲得對他們有利的判決。但這一訴訟過程嚴重浪費了司法資源,尤其是當前我國司法資源有限,而此類案件多發生于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這使得原本工作量就超負荷的法院還需要為此投入諸多的時間和精力,虛假訴訟無疑是為緊缺的司法資源雪上加霜。
從已有的諸多案件來看,民間借貸虛假訴訟多為兩人以上事先精心共謀并形成周密的計劃,在審判過程中默契配合騙取法官的有利判決進而達到侵犯他人合法財產權益的目的。此類案件往往涉及的標的額較大、權利人損失嚴重,因此極易引發和激化社會沖突,至此法院審判不但化解不了社會矛盾反而無意中影響社會的穩定。
虛假訴訟人主要是被利益驅使,他們無法抵御巨大利益的誘惑,就鋌而走險地積極違背法律、道德和誠信以達到其貪婪目的。對此應當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培養大眾誠實守信的觀念,全力建設社會誠信體系,營造整個社會誠信訴訟的氛圍。
從我國當前在虛假訴訟立法上的不足出發,在民事立法上可以增設虛假訴訟侵權賠償制度,將其納入到承擔侵權責任的范疇,不但要求虛假訴訟者賠償合法權益人的物質損害同時可以要求其承擔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刑事立法上增設虛假訴訟罪,對民事訴訟當事人偽造證據或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以相應的刑罰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威懾、懲罰那些企圖作假之人。
在虛假訴訟案件中,造假者利用法院使其成為他們牟利的工具。因此法院在立案時應當警示當事人遵守誠信訴訟的義務以及造假應承擔的相應責任。建立嚴格證據審查制度,法官在辦案時對于牽涉民間借貸案件應加大證據審查力度,對于有疑點的證據予以排除。對于調解和執行環節應當特別審慎,并交由經驗豐富的辦案人員處理,有效防止虛假訴訟在法院眼皮底下得逞。建立法官失職、瀆職處罰制度,對于法官在辦案過程中的失職予以處罰,情節嚴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凈化司法隊伍提升司法效率與信服力。
由于虛假訴訟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的特點,造假者往往費盡心機用盡各種手段來避開法院的審查。針對這種情況,公、檢、法,司各個司法部門應當相互配合,充分行使自己的職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在整個司法領域內形成對虛假訴訟的核心打擊力。在線索發現方面,應當建立案件信息共享機制;在案件移送方面,應當明確案件的移送期限,規范案件移送程序,建立辦理結果反饋機制;在查辦案件方面,應當建立聯合查辦機制,根據案件性質的不同,由相應機關牽頭查辦,其他機關進行密切配合,形成查辦案件整體合力。
對于因虛假訴訟而受損害的合法權益人應當保護其獲得賠償的權利。《法國民事訴訟法典》規定了虛假訴訟受害人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的制度,我國可以仿效建立這一制度。民訴法第一百七十八條及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了案件當事人在符合一定條件下,對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有申請再審的權利,但并未賦予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權利。據此,應當設立對于因虛假訴訟而受害的人可以提請再審的制度,法院在辦案時應當仔細審慎地對待,對確有錯誤的案件予以糾正維護受害人的利益。
[1]《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在民事審判中防范和查處虛假訴訟案件的若干意見》,2008年12月4日.
[2]馬永雙,張惠玲《論民間融資中虛假訴訟的法律規制》,保定學院學報,2011 第24 卷第5 期.
[3]王曉.《防治虛假訴訟 維護司法權威》中國紀檢監察報/2011年/4月/15日/第005 版.
[4]于海生.訴訟欺詐的侵權責任[J].中國法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