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杰
(河南駐馬店市農機技術推廣站,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和目標是“管理民主、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生活寬裕、村容整潔”。農機化在農業集約化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改善農民的生活、生產條件;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而縮小城鄉差距。另外農機化也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加強推進農業農機化。
為了加速農村全面的現代化改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中共中央提出了農業集約化的發展道路。但是然而小農經濟頑固的落后性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小農經濟的分散性也阻礙了農業集約化的發展進程。雖然我國的農業生產相對較好,但是阻礙農業集約化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形勢不容樂觀。
農業投入主要是受農業部門投入和農戶投入的二重制約。為了獲得利益最大化,農戶投入之前會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托市場經濟,不斷優化調整自己的投資結構和投入方向,實際情況是大部分資金會流向非農產業。
在我國農村小農經濟大量存在,山地多,平原少這些現實矛盾都不利于規模經營。還有長期以來工農分割和城鄉分割造成農村城市化和農村工業化的長期落后,以及目前問題嚴重的農村人地矛盾;與此同時,在比較發達的地區,土地價格往往十分昂貴,土地分配矛盾也日益突出。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弱。至今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然沒有打破“靠天吃飯”的僵局,特別是田間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不完備,嚴重影響著特色農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農業先進設備和農業技術人員還沒有發揮實際作用,技術推廣沒有制度保障。我國農業集約化的進程非常緩慢,造成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民群眾缺乏對新技術的認識;小戶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現代化農業技術。在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益很低,農民對新技術提不起興趣;也無法承擔引進新技術的風險。這表現出我國的農業發展機制不健全,應該將我國的農業發展和市場機制結合起來,聯合與農業相關的前后鏈條,改變農業經營模式,走新型合作化道路。
在我國,農業基地規模小、單位面積產量少、集聚程度低、質量效益不高、每一片區域的問題都比較突出。土地支離破碎、荒山比較多、可用土地比較分散,因此不適宜實施項目、開發特色產業,有時特色產業雖然基地規模大,然而示范點比較小。帶頭的企業規模比較小、數量也少,整體的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品多是原材料,經濟效益不佳。而我國的農副產品銷售體系不健全,缺少具有帶動作用的大型農業市場?,F今,我國市場交易比較分散,成本高,風險大,大宗農副產品流通受阻。農副產品營銷缺乏有效正確的管理制度,農民經濟合作建設不規范,沒有加強與產業鏈條前后部分的溝通。最后,農業發展中所用的科技含量比較低,管理方式粗放。排斥新產品、新技術、新品種。缺乏加工技術,大部分產品只是做簡單的加工包裝,然后出售原始產品,因此經濟效益不佳。
(1)以現代化作業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力
農業機械化指的是以電動機、內燃機、拖拉機等為動力,然后配備相應的農機具來幫助農民群眾完成農事作業,這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減輕了勞動人民的勞動強度。從提高農副產品的產量看,一方面,機械作業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水分,增加耕層孔隙,改善土壤土質,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另一方面,機械作業可以深耕地層,將土地表面的節根、雜草翻轉到地下,腐爛以后會變成有利于植物生長的有機質。從節省勞動時間看,使用農業機械耕作,就能避免人、畜有限的生理能力,可以連續高效工作,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完成比人、畜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工作量,大大地增加了農副產品的產量。因此,在農業產業中,實施農機化,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群眾的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增加了農產品的絕對量。
(2)以技術創新促進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
近幾年來,高性能、高技術含量的農業機械迅速發展并且得到普遍推廣,對我國的農業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諸如現在的聯合收割機,一方面可以收割稻谷;另一方面,又可以均勻切斷秸稈然后還田。充分利用稻谷秸稈來肥沃土壤。這樣不僅避免了因焚燒秸稈產生的污染問題,而且,秸稈還田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肥力,提高農副產品的單產。實施應用生態農業技術,一方面,借助農業機械,才能有效果;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技術對農業機械有更高的要求,因而促進了農機化的發展。
(1)科技體制改革為先導,提高人才隊伍的技術水平
新時期以來,在科技體制改革上,我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在推廣應用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農業機體制上障礙依然存在。研究生積極性低、平均主義、大鍋飯等現象時有顯現。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農業產業化發展?,F在為了加速科技體制改革的進程,應該和相關的事業單位多溝通,同心同德,攜手共進,采用有效正確的措施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高等院校以及技??梢栽鲈O或恢復農業機械化、農機設計等專業,培養一批善經營、懂技術、有文化的農機人才。理順管理體制,合理設置編制,切實解決人們的養老保險、醫療以及財政預算等問題。
(2)以激勵機制為手段,促進內在需求的發展
高技術含量的農機化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需要通過產業化發展以及推廣普及才會成為實際生產力。這些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靠的是人們內在的需求。主要是指職業追求感、社會需求、榮譽感、利益誘引、使命感、行政干預、體制改革等共同形成激勵的動力。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社會需求,它是激發人們推廣、應用高新技術,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強大的動力。因此,在引進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農機化時要從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另外,經濟利益的吸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農業機的推廣應用激勵機制非常必要。
(3)重視多元化的資金供給,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
解決農業的發展問題,涉及到勞動力、土地、技術和資金等要素,然而最終都可以歸結到資金供給問題上。所以,在加速農業集約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農民參與、三資開發、政府引導”的方針政策。在此基礎上,確立“招商項目為龍頭、民間資本為主體、政府扶持為導向”的融資模式或者融資機制。級政府部門首先要做到“增量傾斜、使用集中、存量調整”,另外,還要大力宣傳,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完善農業的基礎設施,按要求完善電、路、水等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其次,引導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擴大影響力。最后,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設施農業,并且引導農民群眾投資設施農業。
(4)以優惠政策為基礎,促進產學研的高度結合
政府各部門之間應該相互協調、加強合作,加大支持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力度,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優惠政策,保證嚴格執行。政府財政旗下的科研單位要對高等院校對農機化新技術的成果轉化、研制等方面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對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的農業生產單位或者是農民下發財政補貼;對高新技術企業應該從信貸以及稅收方面提供支持,允許縮短高新技術企業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加大對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農業集約化的主要內容。因此,各級農業部門要自覺地將農業集約化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結合起來,把農業機械化的各項工作融入到農業集約化發展的過程之中,全面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從而促進農機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提高農民群眾的物質水平和文化精神水平。
[1]黃真國.當前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1999(9):39-40.
[2]王詠紅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3]]王樹才,任奕林,陳 紅,等.利用敲擊聲音信號進行禽蛋破損檢測和模糊識別[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4):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