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貝貝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品德與“德性”、“道德自我”、“道德品質”、“道德人格”無疑是同一個概念。所謂的品德是一個人在長期的、一系列的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習慣的、穩定的、恒久的、整體的心理狀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將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同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明確指出了個人品德建設在 “四德” 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品德教育可以說從幼兒園直至大學貫穿我國教育系統的始終,但教育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體系殘缺不全。教書育人是學校的中心任務,學校可以說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校園文化、師德教風等各個方面凸顯重要地位。但目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仍處于無體系、無規劃的狀態,使得學校教育形單影只、孤掌難鳴。
“理想的德育,應該注重為學生尋找生活的榜樣,用真實、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勵學生。”在今天青少年的眼里,道德教育中的榜樣示范效應正走向弱化,榜樣的無窮力量也正在受到挑戰。青少年榜樣世界中需要改變中國命運的時代偉人,需要為了人類美好理想和民族振興而犧牲自我的歷史英雄,但同時也更加需要來自青少年身邊的更加現實、更貼切的道德典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生活也多元化。由于青少年的思想不夠成熟,他們缺乏思想鑒別力和批判力,極易引起思想混亂。有的青少年自控力較差,個性偏激,法律意識淡薄,一旦受到委屈或有不順心的事,容易仿效不良傳媒中的暴力情節,步入違法犯罪的歧途。承受挫折的能力較低,遇到一點困難,便茫然失措,思想消沉,甚至走向極端,給自己、家庭、社會帶來傷害。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方向。《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而學校要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在實際教學中,要想把思想品德課落到實處,就要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
一個人怎樣才能把做一個有品德修養的人作為一種理想來實現,最佳的途徑就是模仿道德榜樣,因為模仿無疑是每個人所固有的最深刻的人性。
長期以來,我們大部分的人的觀點都認為,只有那些發展全面、全身煥發英雄本色的先進典型,才具有榜樣模范的教育效果,但是這種道德典范已經超脫于現實的生活,徘徊于青少年現實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之外,使青少年難以真正從思想上和行動上認同這些榜樣。因此,那些生活在青少年現實生活之中,其思想言行能夠體現當代青少年的價值觀,能符合我國社會發展并對當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起到影響的人,應當成為當下生活中的青少年的榜樣。
所謂道德修養,主要是指個人在道德品質上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以及由此達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動形式之一,是個人自覺地將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規范轉變為個人內在道德品質的過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實踐。
1、強化道德認知
“道德認識是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在品德的首要環節,是品德形成的基礎。”必須使社會成員了解和把握社會各個生活領域的道德規范,然后才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道德實踐方向。因此,青少年要了解道德規范,了解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和“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同時,青少年在獲取道德知識之后還要善于思考,“學而不思則周”,思考能幫助個體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斷,也是強化道德認知的一個重要環節。
2、養成道德習慣
人們常說,“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人要保持自己的道德良心,保護自己的道德良心不被日常瑣碎的生活所磨滅,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選擇有利于體現它的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因此,青少年要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著眼,從最基本的文明習慣的培養做起,要把道德常識融入日常生活中,同時,青少年要樹立一個道德標桿,對事物和現象有明確是非觀念的能力,能夠真正的區分美丑善惡,不隨波逐流。
3、付諸道德實踐
道德與實踐是一體的,品德是生活中的品德,它來自生活的實踐,要學會在生活中發展品德。因此,我們要積極主動參加學校或社會上舉行的五講四美教育等活動,對鍛煉健康的心理、愉悅的情感的形成將產生良好的影響;多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閱讀愛國主義內容的書籍,唱愛國主義歌曲、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能動作用,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在道德實踐中強化自己的品德信念。
[1]朱永新《新教育之夢》第四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周中之《倫理學》第二十一章,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3]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373.
[4]田秀云.《社會道德與個體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4:138.
[5]李德順,孫偉平.《道德價值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4):113.
[6]周宇.《社會轉型期間個人品德建設研究》[J].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