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凡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公民政治參與是公民通過一定方式參與公共政治生活、表達自身作為公民的利益訴求、從而規范政府行為、影響公共決策的行為。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核心,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反映一個國家政治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系統良性運行的基本條件,也是影響其政治系統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現代化國家政治體制建設進程中,公民政治參與的有序擴大能夠為公民提供正常的利益訴求和利益表達渠道、增強社會的整合功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社會正常有序發展。公民通過政治參與能夠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直接或間接影響政府決策從而使自身的利益得到實現。
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有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識
成熟公民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讓公民親自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去,借以加深對政治生活的理解,從而提高其政治參與能力和政治責任感,培養成熟公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對國家政治文化建設以及公民個人成長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就我國政治現狀而言,國家權力具有不斷加強的趨勢,如果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加以遏制,國家權力的膨脹將會給社會的正常發展帶來巨大的危害。對此,不僅需要從國家體制內的制約機制能夠進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監督和維系。目前,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不斷擴大,公民參與對政府決策的制定、相關制度的完善及公共權力的監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法制的不斷健全、公民教育的不斷加強,提高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目前公民政治意識參與普遍增強,對我國目前出現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很多公民都能通過各種渠道主動反映情況、積極與有關部門接觸,關注事件的發展進程,表現出一定的主人翁意識。然而,由于新時期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政治基礎設施受到國家財力制約;我國政治體制不夠完善,各種不正之風以及權力過分集中和特權現象盛行,對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產生消極影響,使他們感到政治參與的挫折感。各方面的綜合作用使得我國目前的政治參與的總體水平偏低。
在我國,職工代表大會、工會等組織是企事業單位職工行使個人及組織權利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正式組織并沒有發揮應有的效能,甚至一些單位根本就沒有能夠代表和反映職工利益的組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一些有利于增進政治參與的非正式組織,但國家對各種民間自治組織管的較嚴,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民間自治組織的成長。
非制度政治參與,是指公民不通過法律途徑及相關政府所規定的參與機制,而是以另外的方式所進行的政治參與行為。這種情況的發生與我國目前公民政治參與制度不健全,表達渠道不通暢,部分政府工作人員行為失范等有直接的原因。非理性政治參與是指公民在參與政治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或極端或畸形的非理智參與心態行為。這種行為在部分地區和特定的人群之間盛行。在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現為政治盲從、政治冷漠、政治狂熱、政治謠言和政治牢騷。
擴大公民政治參與,迫切要求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必須健全有關的法律規范,使之具體化、明細化、可操作化。利用各層組織進行廣泛宣傳,使公民明確自身權利,從而理性的使用自身權利。具體表現為:建立人民代表的資格審查和信息公開制度,健全人民對代表的評議和監督制度;提升代表的代表性,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聯系選區和選民制度;為弱勢群體提供充分表達意愿和利益訴求的機會;繼續推進我國特色政治制度建設;優化民意的輿論表達和傳輸機構,切實保障公民在法制范圍內的言論自由。
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各階層公民政治參與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如果制度內的參與渠道長期不能滿足需求,必將促使民眾不得不尋求體制外的渠道表達方式,這必將導致無序政治參與的膨脹。這就要求政府一定要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確保公民利益訴求有處表達。社會組織在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中具有獨特的功能,政府應有意識地不斷開辟社會組織政治參與的渠道,尤其是要保護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大力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
新時期,自主的社會組織大量涌現,這源于政府和民間力量的雙重作用推動,積極培育良性的社會組織是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對于社會組織的成長政府應發揮好兩個方面的職能,一是完善對各種社會組織的監管,二是采取各種措施增強社會組織自主發展、自主管理的能力。就我國而言,既要大力完善和規范各種正式社會組織,如各民主黨派、各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工會、居委會等組織。又要兼顧扶植各種合法的非正式社會組織。從整體的社會結構來看,國家與社會組織的良性互動有利于政治現代化的實現,培育大量成熟、理性的社會組織是現代社會形成的重要標志。
[1]周亞越.網絡問責:公民問責的新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6,第A05 版.
[2]宋超.網絡政治參與研究綜述[J].理論學刊,2012.6,第6 期.
[3]沈健平.中國青年政治參與和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第5 期.
[4]熊光清.中國網絡政治的興起與政治文化的變遷[J].社會科學.2012,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