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太雙
(金五臺子中學,遼寧 沈陽 110323)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是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它與其它學科課程領域有著本質的區別。綜合實踐課和其他學科相比,沒有現存的教材,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傳統的經驗,沒有專業的師資,這種全新課程,對教學工作而言意味著更多的困難,意味著更多的挑戰。
農村初中有著豐富的鄉土資源,學校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上作一些大膽的探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認為強化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綜合實踐活動課能否開展關鍵在于教師的課程意識。只有教師對它的性質、意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創造可能。
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一門獨立的全新課程,是一次探究實踐創新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過程。注意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合作,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提升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1、綜合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習者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對學科知識進行整合,超越了學科的邏輯體系。學習者運用的知識是綜合的,學習方式是綜合的,提高的素質也是綜合的。
2、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從生活中選擇活動主題和內容,強調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無論其內容還是追求的目標都是開放的。
3、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著眼于學生實踐意識的養成,要求從以學習系統書本知識為目的的教育轉向側重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進行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4、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體現學生活動的自主性、探究性,要求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走向主動的探索;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實踐、學會探究、學會發現,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探究創新的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一名農村教師成為專職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是可以充分依托所從事的學科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實踐興趣,從而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學校每個教師都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老師。
采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按規定每周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外以雙休日及節假日,考慮到安全因素,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時應有老師參與。
綜合實踐活動能否有效實施,關鍵在于是否敢于大膽地實踐,只有不斷地實踐與探索,才能真正感受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無限魅力,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價值。在非指定領域可嘗試以下的實踐與探索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等過程,它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并倡導以項目為載體從事學習活動。
在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中,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的教學導向十分重要,教師向學生傳遞的不僅僅是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某種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勞動),感受到自己所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通過活動能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增強合作意識與創新精神。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展開活動,使學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當地家業種植和經營等方面的知識。如學得一技之長。
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文化和學習者自身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主題,進行跨學科探究的過程。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發展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自然、社會、自我、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師在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所扮演的是指導者,促進者,幫助者角色,關注學生研究活動的整個過程。
在研究中,當學生遇到人際交往問題時,容易出現瞻前顧后的心理問題,此時,教師應成為一名心理輔導老師,幫他們分析,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信心。只要他們勇敢地去做了,哪怕最后失敗了,通過反思,也會形成一筆寶貴的財富。
走出校門,走村串戶,樹立服務意識,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由于考慮安全因素,這方面的活動,主要應以學生團隊形式在老師的組織帶領下統一開展。
綜合實踐活動除了四大指定領域之外,還可采取其他形式,如家校聯合開展“成長勿忘父母恩”等主題班會、“一會三賽活動(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才藝展示競賽)、軍訓、四個一工程(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等一系列活動,使這門新的課程與農村生產生活聯系更加緊密。
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展現自己活動成就的機會,一方面可以使已完成某個項目的活動的學生因成功感而產生持續的活動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正在開展活動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情緒振奮,對知識的渴求、期待情感保持恒定;使學生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發揮作用,從而增強教學的可持續性。
在取得成效的同時,農村初中更關注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新的課程面臨更多的疑難困惑。只有學會“疹斷”,對這些困惑不斷思考、解惑才能走上新的臺階。在實踐中感受到問題多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二位不定,即學科地位、教師地位模糊不定
第一個方面是學科地位不定。因為該課程與升學關系不大,在很多人眼里可有可無,并沒有真正融入到學科教學體系之中。給綜合實踐活動一個切實的學科評價定位是關鍵所在。第二個方面是教師隊伍專兼職不定。學校基本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專職教師,這導致教師的工作重心努力方向不大可能放在從屬地位而又兼職的綜合實踐活動上。
2、二個不夠,即課程研發、教師指導、家長支持力度不夠
第一是學校層面教研、科研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發力度不夠。第二家長只關心考上高一級學校,進入城市而對于非班升學科目不支持,所有這些問題有待探索解決。
目前,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如何開展還在積極探索中,“讓綜合實踐活動課走向常態!”不應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應成為農村初中為之奮斗的實實在在的目標。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在實踐中反思,在探究中成長,這一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1]何七榮,周巍,汪永恒;工程實訓教師的角色特點與素質要求[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彭德舟;做一名合格的實訓教師[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2期
[3]尹力;教師教育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與協調[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