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學院 張曉峰 朱九龍
基于創新記分牌的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中原工學院 張曉峰 朱九龍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全球化的今天,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使得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逐步提高,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已經達到60%~80%,世界經濟正在向著知識經濟的方向發展,技術進步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區域技術進步的決定因素是區域創新能力,先發區域與后發區域之間技術差距的實質是創新能力的差距。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技術創新能力在國際上的地位一直不容樂觀。據統計,目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3/5,企業對外技術依賴度超過50%。而世界上的創新型國家的企業的對外科技依賴度一般在30%左右,美國、日本企業的對外技術依賴度僅為5%左右。由此可見,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是世界后發區域縮小同先發區域技術和經濟差距的必由之路。本文,筆者借助歐洲創新記分牌的相關理論,提出我國的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策略。
20世紀90年代,面對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競爭壓力,歐盟意識到其與美國和日本在競爭力上的差距根源在于自身創新能力的不足。為此,歐盟于1992年開始第一次“歐共體創新情況調查”,對歐盟不同產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創新情況進行調查分析。2004年,應在里斯本召開的歐洲理事會的要求,歐委會建立了一種綜合性創新評價體系——創新記分牌。創新記分牌每年對歐盟整體創新績效與世界其他主要創新體的差距以及歐洲各國的創新表現進行評估,迄今已經發布了10份年度報告(其中2000年為試驗版)。經過不斷探索、發展和完善,創新記分牌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穩定的評估指標和方法,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國家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其評估結果成為歐盟各國乃至世界主要創新體測度自身創新表現的重要參考,影響廣泛而深遠。
1.創新記分牌的發展歷程。近幾年,創新記分牌指標體系不斷修訂和完善,體現了對創新活動及其過程認識的不斷深入。從2001年首份創新記分牌年度報告正式發布至今,創新記分牌由最初的18個指標增加到現在的29個指標。其中2005年和2008年變動比較大,指標變化幅度均超過了30%。
(1)2005年的大變化。2005年,創新記分牌從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兩個板塊(一級指標)確定了五大領域(二級指標):創新驅動因素、知識創造、企業創新、技術應用和知識產權,并重新梳理了各指標之間的關系,最終確定了26個三級指標。具體來說,創新投入部分主要包括創新驅動因素、知識創造和企業創新。創新驅動因素主要考察與創新相關的人力資本與基礎設施;知識創造主要衡量作為知識經濟成功的關鍵因素以及研發活動的投入情況;企業創新部分則是通過分析參與創新的企業數量與企業對創新的投入,以及信息通訊技術的投資情況反映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投入。創新產出則是從技術應用與知識產權兩方面進行分析。技術應用主要考察企業采用高技術帶來的新價值,此外還將參與高技術生產活動的人員納入考察范圍,從企業活動和勞動力方面考察創新帶來的價值增加;知識產權則主要考察專利、商標、外觀設計的占有量。
(2)2008年的變化。2008年,創新記分牌從創新使能、企業行為指標、創新輸出三大板塊(一級指標)確定了七大領域(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增加到29個,其中近六成指標是修訂或新設指標,并取消了2005年增加的一些有爭議的指標。
2.創新記分牌的發展趨勢。總的來看,創新記分牌的指標體系變化體現出以下趨勢。
(1)從單純的技術創新轉向技術創新與非技術創新并重。創新記分牌指標最近的幾次修改,重點體現了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和服務創新。
(2)指標的價值判斷取向更加明確,創新內涵更加突出。在目前的創新記分牌評價指標體系中,進一步突出了指標的創新內涵。
(3)指標間邏輯關系更嚴密,指標內涵界定更清晰、準確。主要表現在現行創新記分牌指標體系不但減少了指標的冗余,而且對部分指標的規定更詳細,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4)基于問卷調查數據的指標數量明顯增加。
根據創新記分牌指標體系發展趨勢分析,筆者提出以下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策略。
1.提升區域企業的創新戰略決策能力。提高區域企業的創新戰略決策能力,應從制約企業創新戰略決策能力的因素著手。首先,區域政府應該從文化、制度兩個層面鼓勵企業精神,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其次,區域企業應該加強產權制度改革,盡快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客觀、統一的企業創新業績評價標準。最后,應該建立健全企業中介機構和技術中介機構,為企業之間資源的結合創造中介條件。
2.提升區域R&D能力。提升區域R&D能力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1)提升區域個人的R&D能力。提升區域R&D人員的R&D能力要從提高對其的R&D投入著手。區域創新既是一項全員參與的活動,也是一項隱性知識擴散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對R&D人員的R&D投入可以上升到提高區域創新主體組織文化的高度。
(2)提升團隊的R&D能力。提升區域團隊的R&D能力也應從R&D投入著手。對團隊的R&D投入就是對R&D項目的投入,其中包括物質投入、精神投入、技術投入等。通常,R&D人員只是將項目的某一部分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而R&D團隊則將整個項目作為工作目標。所以,團隊R&D能力是通過團隊內外信息溝通和R&D項目的競爭優勢形成的。提升區域的團隊R&D能力,需要靠所有區域創新主體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3)提升R&D部門的R&D能力。區域R&D部門的R&D能力由新客戶貢獻力、與生產部門的協同能力、與營銷部門的協同能力組成,構建區域R&D部門的R&D能力,就是打造R&D部門的這3種能力。提升區域R&D部門的R&D能力,靠創新企業提升新客戶貢獻力和R&D部門與生產部門、營銷部門協同創新的能力來實現。
(4)完善區域R&D能力提升策略。提高區域R&D能力,首先,是提高R&D活動與區域創新戰略的一致性能力。因此,塑造區域R&D能力,首要工作是面向市場,正確認識R&D成功的標志。其次,是形成新產品的技術競爭力和成本競爭力。這是提高區域R&D能力的關鍵。
3.提升區域公共服務能力。提高區域的技術創新公共服務能力,關鍵是提高區域政府對區域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制度供給能力。要提高區域政府對區域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制度供給能力,就要克服區域政府技術創新制度供給中的障礙。產權制度、激勵制度、創新合作制度短缺是區域技術創新制度供給中的主要障礙,要提高區域政府的技術創新制度供給能力,應從這些障礙著手,通過制度創新,形成區域技術制度供給中的鐵三角。
4.提升區域人才支撐能力。以轉運成本和對區域創新主體的依賴程度為維度,區域人才可分為通用人才、專用人才、準專用人才和準通用人才4種類型。
(1)建立通用人才培養體系。對于通用人才,對其培訓的重點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非正式制度培訓,關鍵是將其融入區域創新的組織文化。
(2)完善專用人才發展戰略。對于專用人才的發展,首先,應選擇合理的報酬激勵制度,將專用人才的勞動付出與預期收益匹配起來,通過收益與勞動付出的高度相關,實現對專用人才的保健作用。其次,通過專用人才分享區域創新的剩余索取權,實現專用人才對自身人力資本的收益權。專用人才只有實現對自身人力資本產權的有效控制,才能充分發揮其對區域創新的作用。
(3)提升準專用人才發展戰略。必須通過培訓制度安排,促使準專用人才通用化,或者對他們進行更為專用性的培訓,使其轉換為專用人才。
(4)準通用人才發展戰略。準通用型人才是轉換成本較小,且對區域創新依賴程度較高的人才。對這類人才的培訓制度安排與準專用人才相似,要么促使其向通用人才轉化,要么對其進行專業化培訓,促使其轉換為專用人才。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創新計分牌在區域創新能力評價中的應用研究”(0 9 2 40 0 42 0 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