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信息科學學院 祝 潔
區域科技管理中的技術預見探析
——以河南省為例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信息科學學院 祝 潔
科學技術已成為衡量各國各地區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水平越來越取決于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經濟一體化程度。為更好、更有效地發揮科技的社會作用,將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發達國家或地區在科技發展戰略方面的共同趨勢是加強科技決策與管理研究,注重技術預見和超前規劃,強化政府對科技經濟社會的引導與調控能力。技術預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是在通過對科學、技術、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遠景進行整體化預測的基礎上,系統化選擇某些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領域、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利用多種手段尤其是市場的最優化配置來最終實現技術發展的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最大化。技術預見的興起緣于社會對技術的需求增加、技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多技術路線的可選性及技術間的內在聯系。當前,技術預見已廣泛應用于戰略規劃與科技管理、高新技術領域和關鍵技術選擇等方面。隨著區域特色和差異性出現,產業集群形成,技術預見對地區經濟的影響日益突出。相比于國家層面技術預見,中觀層面的技術預見更側重于應用
近年來,技術預見越來越得到以省市為單位的區域科技管理部門的重視。法國、英國、日本等地,都有先行實踐。在我國,區域技術預見是以上海、北京技術預見為標志,全面展開的。
上海市是我國區域科技管理中展開技術預見的先驅,2001年1月,上海市科委啟動“十五”上海科技重點領域技術預見工作研究計劃,主要圍繞信息技術、生物制藥、材料、制造與自動化、環境保護、現代農業、能源、交通等八大領域開展工作,目的是認識當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孕育的重大技術機遇和我國加入WTO以后帶來的國際壓力和動力,從更高的層次、更廣的范圍、更遠的將來對上海科技進行戰略部署,推動上海盡快成為國際技術創新中心城市,實現上海科技跨越式發展戰略目標。2005年6月出版了《上海技術預見報告》,該報告包括一個總體報告、四個專題報告和一份項目建議清單。2009年10月出版了《上海科技發展重點領域技術預見報告》,該報告在傳統技術預見模式基礎上運用技術路線圖、專利地圖技術預見新模式,形成了技術預見綜合報告和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與先進制造技術、社會發展技術四個領域研究報告。
2001年7月,北京技術預見行動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主要是采用德爾菲調查、專家會議和有關政策分析方法,在對信息、材料兩大技術領域進行預見調查的基礎上,探討未來20年內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提出中國應該優先發展的戰略技術課題和相關政策措施,并結合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需求,提出北京市優先發展的戰略技術課題以及相應政策措施。同時,我國云南、廣州、武漢、新疆、陜西、天津等城市近幾年也開展了技術預見研究與實踐,部分省市也已發布了自己的技術預見報告,此外,臺灣省也自2000年開展了技術預見研究并2002年開展德爾菲調查。
技術預見通過特殊的技術支持、產業發展導航和技術選擇來推動區域創新。而區域創新又以比較優勢為基礎,以競爭優勢為重點,通過提升特色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1.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區域政策。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技術預見對制定區域政策具有前瞻性,能充分結合本地區的競爭優勢,優先選擇發展領域和關鍵技術領域。區域“技術預見”研究的宗旨,是通過技術預見研究工作,確定區域優先發展的產業和技術領域,為制定區域經濟、產業發展規劃,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確定重點領域和產業關鍵技術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2.提升區域科技管理水平。在區域內開展技術預見,可有效提升區域科技管理水平。一方面由于區域內經濟、文化和人文的相似性,預見結果往往更具針對性,形成科學合理的關鍵技術領域及其發展政策,更能符合本地區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利于社會各領域專家的廣泛參與,促進科技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社會化,為管理政策的實施減少障礙。
3.提升區域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技術預見通過為技術創新提供方向指導,采用系統全面的技術預見手段和方法,加強對科技未來發展趨勢的主動引導,依據市場需求,參照預期實現時間及收益等一系列標準,有條件地選擇一些關鍵性技術和通用技術進行投資,將有限的科技資源獲得最大的邊際產出,能夠有效地提升科技資源配置效率,在有效提升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實現科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4.促進與其他區域科技發展戰略的銜接協作。在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區域產業發展具有比較明顯的趨同性,同構化現象比較嚴重。而區域技術預見的開展,可以充分考慮各地區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促進與其他區域科技發展戰略的銜接協作。一方面,可以突出區域特色,從而避免產業發展的趨同性與科技規劃的同構化現象,以取得區域比較優勢;另一方面,可促進有較強內在經濟和科技聯系的區域實現協同創新,聯合開展技術預見,充分發揮區域之間的互補優勢,在競爭性領域取得新的分工合作,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能力,實現互動共贏。
1.河南省具備開展技術預見的經濟基礎。近幾年,由于中原經濟區的創建和逐步發展,河南省經濟總體發展迅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河南省開始注重對高成長性產業的關注和推動,投資繼續向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傾斜。數據顯示,2011年河南省六大高成長性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55.3%。六大高載能行業增加值占比達到40.7%。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增長14.5%。在六大高成長性產業中,汽車制造業投資增長78.1%,電子信息業投資增長147.3%,裝備制造業增長32.4%,均較往年有明顯提升。全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5.4%。其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投資增長121.8%,醫藥制造業投資增長65.4%。
2.河南省具備開展技術預見的科技實力。南省不斷增強的科技實力,為構建技術預見系統,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截止到2008年,全省共擁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 450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3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省重點實驗室40家,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7.7萬人,長期在豫工作的“兩院”院士15人。專利申請量達到14 916件,專利授權量達到6 998件。河南省應利用良好的科技實力基礎,推動協同創新和開放,加強與省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創新型企業合作,實施科技人才發展規劃,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創新有效支持科技人才成長的措施。
3.河南省具備開展技術預見的政策基礎。國務院2011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糧食優勢突出,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大環境下,科技創新工作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河南實現科學發展中承擔著新的更大責任,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建設中原經濟區,實現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之“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創新來驅動。科技戰線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先導性力量,必須切實承擔起促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歷史重任。從國家到地方的大力支持,打破了部門、區域界限,利于構建“大科技、大協作、大開放”的科技工作格局,聚合各方面科技創新力量,為實施河南技術預見計劃提供了優異的制度環境和政策基礎。
1.提高技術預見的影響力,組建技術預見的專家隊伍。目前,我國大部分區域還缺乏技術預見的經驗,民眾甚至是不少專家對技術預見可能還不甚了解。因此,首先,應立足于理論引進和宣傳,通過專題培訓、研究學會、研討會等方式,加強技術預見的宣傳、培訓和交流,將技術預見理念深入到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中。同時,尋求社會各界的認可、支持和參與,要創新體制機制,擴大科技預見合作。注重培養和提高政府、產業界、學術研究機構及社會各界參與的技術預見專家隊伍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合作,爭取更多的國家科技資源支持我省。推動協同創新和開放,加強與省外、國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創新型企業合作。要實施科技人才發展規劃,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加大科技領軍人才培育力度,創新有效支持科技預見人才成長的政策措施。
2.加強技術預見的方法研究,形成適合自身的操作流程。近年來,隨著技術預見實踐活動在全球的開展,其方法體系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區域技術預見必須因地制宜,在廣泛開展各種技術預見研究與合作的同時,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和地區技術預見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操作流程。目前,各國研究技術預見活動廣泛使用的是德爾菲法和技術路線圖方法。
德爾菲調查法又稱專家規定程序調查法,它主要是由調查者擬定調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別向專家組成員征詢調查,專家組成員又以匿名的方式交流意見,經過兩輪的征詢和反饋,專家組成員的意見將會逐步趨于收斂,最后獲得具有很高準確率的集體判斷結果。該方法具有匿名性和反饋性的特點。德爾菲法是技術預見常用的方法,是專家意見調查法的發展,是依靠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讓專家在掌握一定客觀情況和資料的基礎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一種方法。
技術路線圖強調用圖示的形式表達出技術和時間的關系,以及技術和研發項目、產品、市場的關系。從本質上講技術路線圖是一種需求驅動的技術規劃程序。把一組專家集中在一起,提出關鍵的技術規劃信息,制定一個預見框架,確定、選擇并且提出替代性技術。借此進行理性投資決策,促進這些決策的實施。把技術路線圖作為技術預見的方法進行研究,簡而言之,就是把技術預見的基本理念、基本假設和原理應用到技術路線圖中來,融合專利、產業經濟和相關政策信息,使預見的趨勢、需求和聚焦的重點可以用圖示來表示,使技術預見更加具備科學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
3.著力于開展高成長性產業領域的技術預見活動,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區域開展技術預見不同于全國性的技術預見,只能在有一定優勢的重點和特色領域中集中必要和可能的資源,以提高若干重點關鍵技術領域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能力。
2011年河南省高成長性產業分別為汽車制造業、電子信息業投資、裝備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為了充分發揮技術預見的作用以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政府應加強對高成長性產業領域的技術預見工作,投資繼續向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傾斜,不斷完善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4.區域技術預見自身應注重系統性、連續性和可持續性。技術預見是一項龐大的基礎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有合理的制度系統來保障,要遵循溝通、理解、協作和承諾的原則,按照一定的程序精心組織實施,構建適合本區域實際的技術預見系統。技術預見的系統化、制度化過程既要不斷探求技術預見原則、標準和工作模式的不斷完善,也要在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尤其是科技決策體制建設中不斷引入技術預見的理念、機制和方法。科技政策應有連續性、繼承性,區域技術預見必須同本地區以往的科技政策的特色相結合。簡單否定以往的科技管理決策,將導致科技資源更大的浪費。同時,技術預見的過程收益是長期的,應通過設置適合區域實際的原則和標準,培育、構建關注未來選擇未來的區域預見文化,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技術預見社會運行機制,使技術預見活動得以可持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