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玲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四醫院供應室,南昌 330000)
骨折患者由于創傷、臥床、疼痛等因素導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變,容易發生便秘,對患者的飲食、睡眠和骨折的康復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本研究對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四醫院收治的236例骨折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減輕了患者便秘的痛苦,促進了患者的康復。報告如下。
選擇在本院住院治療的骨折患者239例,男139例,女100例,年齡8~83歲。骨折部位:尺骨鷹嘴骨折23例,尺橈骨骨折18例,肱骨骨折27例,股骨骨折79例,脛腓骨骨折68例,胸腰椎骨折16例,骨盆骨折8例。其中發生便秘者98例,便秘出現時間多在傷后3~12d,便秘發生率為41.0%。
排便次數每周少于3次;糞便干硬;排便時費力等[1]。有以上癥狀之一者考慮為便秘。
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及時對患者可能發生便秘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在骨折患者中,便秘的發生與年齡、骨折部位、牽引、手術、精神狀態有關。脊柱、骨盆和下肢創傷,手術患者以及年齡>60歲的患者是發生便秘的高危人群,應作為早期重點防治對象,常規性地增加預防便秘的措施,以減少便秘帶來的不良反應。
2.2.1 心理護理
護士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盡快幫助其完成角色轉換,并向家屬及患者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排便是通過神經反射來完成的,焦慮、恐懼和悲觀失望等因素均可造成便秘。對便秘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焦慮等不良情緒可能有助于便秘的治療。因此,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注意以誠懇、熱情的態度去關心、體貼患者,幫助他們消除不良心態,使其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志和氣達。對床上排便有顧慮的患者,向其解釋床上排便的必要性和方法,囑其有便意時不能忍耐,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可用屏風遮擋。
2.2.2 健康教育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患者便秘的發生。根據患者不同的個體、文化水平、配合治療的積極性等方面進行教育:1)向患者解釋便秘的危害性以及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的重要性。2)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長期應用瀉藥的危害性,若長期使用瀉藥導瀉,易造成對瀉藥的依賴性,導致腸蠕動反應降低,并使腸道失去張力,自主排便反射減弱,造成患者更為嚴重的便秘,不利于患者康復。3)正確指導患者使用便盆,盡快建立床上排便的習慣。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規律,定時進餐、定時排便,患者在排便時應減少室內人員流動,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如用屏風遮擋等),保護其隱私;依靠條件反射來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告訴患者有便意時應告知護理人員或家屬,避免抑制大便。
2.2.3 飲食護理
根據骨科疾病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含鈣食物,鼓勵患者多進食、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多進潤腸通便的食物,如蜂蜜、香蕉等,少吃辛辣調味品。對骨折早期的患者,應進易消化、清淡的飲食,且宜少量多餐。囑患者多飲水,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能促進患者排便。便秘患者每天至少應飲水3000~4000mL。手術患者在術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營養知識宣教,指導患者做好飲食調整,囑進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富含維生素食物,如每日早晚各加1個雞蛋,半斤牛奶,中午吃適量肉類,每日3餐有新鮮蔬菜,粗、細糧合理搭配,午餐就餐前1h或晚餐后吃水果。術后指導患者盡快恢復飲食、飲水。選擇食療方法,進含油脂多的食品,可起到潤腸作用,如蜂蜜60g、麻油30mL,加糖或鹽少許,開水沖服,早晚各一次;也可將黑芝麻30 g、胡桃肉30g,搗爛用蜂蜜調勻,開水沖服,早晚各一次,有助于潤腸通便。
2.2.4 適當運動
病情允許,指導患者加強床上功能鍛煉,鼓勵其對未受傷側肢體做功能鍛煉;教會患者做提肛收腹運動,增加活動量;順腸蠕動方向行腹部環形按摩,做腹部熱敷(注意防止燙傷)以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
2.2.5 特殊部位骨折患者的便秘護理
脊柱、骨盆骨折患者在急性期應考慮有無內出血,除飲食指導外,不宜做腹部按摩和使用便盆。早期形成便秘不可避免,可采用開塞露或臨時使用緩瀉劑。脊柱骨折患者急性期過后,可使患者先側臥,將枕頭及便盆依次放在患者背部和臀下,再幫助患者翻身仰臥在枕頭和便盆上,然后墊起雙腿,使患者舒適。髖關節人工置換術后患者使用便盆抬起臀部時應特別注意,應將整個髖關節托起,以免引起髖關節脫位;能下床活動的患者,排便應使用坐便器,不應使用蹲式廁所,以免引起髖關節脫位。
2.2.6 便秘處理
果導片、開塞露、大黃、番瀉葉等治療便秘行之有效。超過3d未排便的患者可服用番瀉葉代茶飲用、開塞露肛塞及0.2%的肥皂水灌腸;還可服用藥物,如嗎丁啉、西沙比利(普瑞博思)等。尤其西沙比利,它有促進全胃腸運動之功效[2]。如長時間便秘,糞便結成硬球,上述方法無效時,為了解除患者痛苦,實施人工取便。
通過在護理中綜合運用各種護理措施,進行早期護理干預,使患者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去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和運動,大大改善了患者便秘的發生。98例患者中,87例解除便秘癥狀,11例通過藥物干預解除便秘癥狀。
正常排便的必需條件為:1)飲食量及所含的纖維素適當,有足夠的水分攝入;2)胃腸道無梗阻,消化、吸收、蠕動正常;3)有正常排便反射,腹肌及膈肌有足夠的力量協助排便[3]
骨折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尤其是頸腰椎骨折、股骨骨折患者,因活動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食欲下降,攝入食物及水分較少,腸內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蠕動;患者及家屬營養知識缺乏、飲食結構不合理,過少食用粗纖維素食物和水分,不注意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的補充是便秘的重要因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不足,食物殘渣過少,腸內容物不足,加之患者臥床時間長,腸蠕動減慢,水分在腸道過度吸收,從而導致患者便秘。
骨折患者多屬意外傷害,發病突然和對預后擔心,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變化,損傷疼痛、情緒緊張等應激反應均可引起及感神經興奮,出現胃腸蠕動功能減弱。如劇烈、持續的疼痛可使機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胃腸功能;患者因怕痛而不愿活動;使用對胃腸道有影響的藥物,如嗎啡、抗膽堿素類藥物,可使腸蠕動減弱或消失;長時間使用抗生素致使腸道菌群失調;由于脊髓損傷,致使腸道的神經機能受到破壞而發生機能失調,導致腸道蠕動減慢(如截癱患者)等,諸多因素均導致便秘。許多骨科臥床患者住大房間白天不好意思排便,經常有意識制止便意,使直腸漸漸失去對糞便壓力刺激的敏感性,加之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吸收過多而干結,造成排便困難[4]。
正常人多采用蹲姿,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內壓促進排便。多數患者由于創傷因素導致排便習慣及姿勢發生改變,對床上使用便盆不適應。牽引治療的患者長期臥床制動,如四肢骨折后臥床牽引,骨盆、脊柱受傷后需平臥硬板甚至抬高床尾來維持反牽引力,這種頭低腳高位及臥床排便,改變了排便的姿勢和習慣,使患者難以適應,以致便秘。
綜上所述,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加強心理護理、開展健康教育、注重飲食調整,進行針對性地護理干預,創造正常排便的必需條件,可有效地預防和解除骨折患者的便秘,增進舒適,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何笑霞,溫惠芬,錢旺興.臨床護理路徑在預防脊柱骨折病人便秘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1,9(16):1431-1432.
[2]郭蘭英.護理干預對骨折臥床病人便秘的影響[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9(12):24-25.
[3]胡銀華.46例股骨頸骨折病人臥床期間便秘的護理體會//中華醫學會.中華護理學會第11屆全國骨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海口:2009:192-194.
[4]楊雄濤,寧中華,任燕,等.綜合護理干預對骨折臥床病人便秘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23):25-26.
[5]何桂娟,虞偉力.胸腰椎骨折病人腹脹便秘的全程中醫護理干預[J].中醫正骨,2010,22(5):65-66.
[6]郝玉玲,高紹慧,李春蘭,等.不同護理干預預防骨折病人便秘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上旬版,2007,21(6):1464-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