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華,周建承,龍紹華
(湘雅萍礦合作醫院a.MRI室;b.放射科;c.骨科,江西 萍鄉 337000)
磁共振(MR)因其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和高空間分辨率,目前已廣泛的應用于對膝關節損傷所至的膝關節半月板、韌帶、軟組織及骨質損傷的診斷。筆者對湘雅萍礦合作醫院2008-2010年收治的63例膝關節損傷患者的MR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本組63例,男43例,女20例,年齡9~65歲,病程1d~10年,均有明確的外傷史,并可見股骨或脛骨骨折,臨床有關節疼痛,活動障礙及彈響。
采用美國GE公司0.35超導型 MR機(1.5版EXCITE型),應用9inch多功能線圈,膝關節伸直,中線對準髕骨下緣,掃描序列為矢狀為及冠狀位,層厚5mm,間隔1mm,距陣256×192,NEX 3~4,ETL 8~32,FOV 32×24,TR 3200,TE 80。
63例患者中:半月板損傷42例,其中Ⅰ度20例,Ⅱ度13例,Ⅲ度19例,Ⅰ度(退變早期)表現為形態正常,表面光滑,內部斑片狀高信號區,范圍小于半月板斷面的1/2,Ⅱ度(退變晚期)表現為形態及表面結構正常,內部高信號區大于半月板斷面的1/2,但未達關節面,Ⅲ度(撕裂)表現為內部出現縱形或橫形或放射狀線狀高信號并達關節面,半月板形態正常或變薄;前交叉韌帶損傷18例(撕裂2例),后交叉損傷4例(撕裂1例),內外側副韌帶各損傷1例,交叉韌帶損傷根據程度和部位分為完全撕裂、部分撕裂和撕脫骨折,完全撕裂MR表現為韌帶中斷移位,局部腫脹模糊,MR信號明顯增高,部分撕裂表現為韌帶部分連續,斷裂處增粗模糊和信號不均;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骨質損傷15例;關節積液60例。
膝關節損傷患者以前交叉韌帶損傷和撕裂多見,半月板撕裂和后交叉韌帶撕裂并不多見,主要原因是后交叉韌帶較為粗大,非暴力傷不易撕裂[1]。股骨下端、脛骨上端骨質損傷在嚴重膝關節損傷中較為多見,常合并多條韌帶的撕裂,關節積液是膝關節損傷的一種伴隨表現,幾乎均有關節積液。
半月板損傷和撕裂易于在MR上辨認與區別,半月板損傷退形性改變主要表現為T1WI、T2WI圖像上均表現為高信號強度,主要與退變區內黏多糖成分增加有關,其半月板形態及表面結構正常,內部高信號區大于半月板斷面的1/2,但未達關節面,而撕裂與關節液進入撕裂區有關,內部出現縱形或橫斜形或放射狀線狀高信號并達關節面,有甚者碎成多塊向關節腔內移位,結構部分或全部消失,局部呈明顯高信號,均伴有中重度增生性骨關節病和不同程度的關節軟骨損傷缺如[2],而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骨質損傷15例中,1例X線片無異常,骨挫傷或隱匿性骨折是由于骨小梁的分級小斷裂且互相嵌頓,造成髓腔內小血管損傷,引起髓腔內出血、水腫,MR易于顯示明顯的信號改變,表現為長T1、稍長T2或等 T2信號[3]。
MR能顯示骨折骨骨髓水腫和出血,關節積液或出血,并可顯示脛骨髁間嵴和脛骨平臺后緣骨折,特別是交叉韌帶撕裂和半月板損傷[4],而且能顯示X線和CT檢查所不能發現的隱匿性骨折,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因此膝關節軟組織損傷應做MR檢查,特別是外傷后X線片顯示正常,但疼痛持續不能緩解,應及時行MR檢查,防止隱性骨折和韌帶損傷的漏診。
[1]Yao L,Lee J K.Occult intraossous fractrre cletection with MR imaging[J].Radiology,1988,167(3):749-752.
[2]王云釗.中華影像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36-243.
[3]高云桂.磁共振成像[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677-679.
[4]杜龍庭.放射學實踐[M].武漢:湖北新華印務有限公司,2003: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