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燕
(武邑縣醫院眼科,河北 武邑 053400)
青光眼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致盲性疾病,其手術治療常規在眼壓控制基本正常后進行,但臨床上部分患者應用藥物治療不能有效控制眼壓,為爭取手術時間保護視功能,筆者在高眼壓狀態下行小梁切除術治療36例(36只眼)青光眼,術后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武邑縣醫院眼科收治36例(36只眼)持續性高眼壓青光眼患者,男14例,女22例,年齡49~76歲,平均63.5歲;急性閉角型青光眼26例,慢性閉角型青光眼8例,繼發性青光眼2例。所有病例都予以常規全身及局部降眼壓藥物治療,眼壓4.0~8.0 kPa持續3~7 d。術前視力:無光感3只眼,光感7只眼,手動7只眼,指數11只眼,0.02~0.25者 8只眼。
1)于顳側角膜緣內作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降低眼壓。2)術前肌內注射魯米那0.1 g,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口服醋氮酰胺0.5 g。3)球后浸潤麻醉后間歇加壓按摩眼球,壓迫法降眼壓。4)在手術顯微鏡下眼球正上方做以穹隆部為基底的結膜瓣,做上直肌牽引吊線,在上方做以角膜緣為基底,大小約為3 mm×5 mm,厚度為1/2鞏膜厚的鞏膜瓣,鞏膜瓣分離至透明角膜后1 mm,鞏膜瓣下切除包括小梁、鞏膜及角膜在內大小約2 mm×3 mm組織,做虹膜根部切除,回復虹膜,沖洗術區,鞏膜瓣兩角處用10-0尼龍線各縫合1針。5)經切口注入平衡鹽溶液形成前房,觀察鞏膜瓣邊緣液體外滲情況。6)間斷縫合結膜瓣2針。7)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地塞米松2.5 mg,加壓包扎。
患者術后視力較術前提高者28只眼(77.78%),術后視力不變者8只眼(22.22%),無視力下降者。
眼壓1周內均得到控制,其中最低眼壓為0.8 kPa,最高為3.1 kPa。術后隨訪跟蹤6個月,患者未用降眼壓藥物眼壓在1.6~2.8 kPa者34例,眼壓高于2.8 kPa者2例。
手術過程順利,未發生脈絡膜驅逐性出血。術后有2例發現有少量前房出血,經止血等治療,5 d后出血消失,恢復情況良好。有1只眼前房延緩形成,經擴瞳、抗炎、加壓包扎等治療1周恢復。
治療青光眼的目的是降低眼壓,保護視功能免受進一步損害[1]。任何類型的青光眼高眼壓時經各種藥物治療不能緩解,持續3 d以上者稱之為持續性高眼壓,也稱高眼壓狀態。如不能及時手術,不但眼壓不能控制,而且還可造成永久性視力損害,甚至引起失明[2]。對于聯合應用降眼壓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壓的持續性高眼壓青光眼患者,為挽救和保護視功能,避免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可逆的視神經損害,應爭取早日手術治療。
高眼壓狀態下進行手術危險性大,術中、術后的并發癥較多,手術效果也不太理想。為提高手術安全性及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須注意以下幾點:1)術前積極地降眼壓。給予1%匹羅卡品滴眼,每20 min 1次,口服醋氮酰胺、氯化鉀,靜脈滴注甘露醇等降眼壓治療,術前30 min給予患者快速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2)術前行前房穿刺,間歇多次緩慢放出少量房水使眼壓呈階段性下降,有利于眼組織血流重新分布灌注,逐漸適應由高眼壓降至低眼壓的過程,改善眼組織,尤其是視神經的供血及對眼壓的耐受力[3],從而避免了眼壓驟降而引起脈絡膜下暴發性出血等并發癥。3)球后麻醉后機械性壓迫眼球使眼壓進一步下降。4)術中從切口注入平衡鹽溶液形成前房,使之有一定濾過量的同時保持前房穩定形成,減少了低眼壓、淺前房導致的一系列并發癥,同時能發現結膜創口是否滲漏及濾過情況[4]。5)術后嚴密觀察,及時處理各種并發癥。
對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壓的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壓下采取必要措施,及時進行前房穿刺少量多次放房水使眼壓階段性下降,聯合小梁切除術,術后加強觀察與處理,就可提高手術成功率,使患者盡可能地保持視功能。因此,持續性高眼壓下青光眼手術治療是比較安全有效的。
[1]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873-2008.
[2]周文炳.臨床青光眼[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91-392.
[3]田騁,黨銳.高眼壓下青光眼濾過手術的臨床觀察[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2,24(5):533.
[4]黃圣松,余敏斌,方敏,等.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高眼壓下的小梁切除術[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4,22(11):88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