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炳風,張春華
(永新縣人民醫院兒科,江西 永新 343400)
新生兒窒息是指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和娩出過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環障礙。它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癥狀,也是引起傷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預后與窒息的嚴重程度、復蘇是否及時、措施是否得當有關,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永新縣人民醫院兒科收治新生兒窒息患兒134例,現將搶救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選擇在本科治療的新生兒窒息患兒134例,男74例,女60例。其中輕度窒息的116例,重度窒息的18例。窒息的原因:胎兒宮內窘迫90例(67.2%),早產兒 14例(10.4%),妊娠并發癥 15例(11.2%),羊水過少15例(11.2%)。
按新生兒生后1 min內Apgar評分法[1]評定。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如生后1 min評分為8~10分,5或30 min后又降至7分及以下者也屬窒息。
新生兒出生后維持自主呼吸,采取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暖、糾正酸中毒、預防感染等綜合治療。114例患兒住院7~10 d均治愈出院,16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繼續康復治療14 d后好轉出院,2例放棄治療,2例死亡。
1)呼吸道的清理:迅速開放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①胎兒娩出后應迅速用呼吸管清除口、鼻、咽喉部的黏液和羊水,出生后數天內仍有羊水從口中溢出,故應取側臥位觀察至無分泌物從口中流出;②擺正嬰兒的體位,使嬰兒頭部后仰,頸部伸展,可在其肩胛下墊一塊毛巾,將肩部抬高 2.0~2.5 cm[2],使嬰兒的鼻孔朝向上,也可將頭轉向一側,這樣會使液體積聚在口腔,而不是咽后部,便于清除。2)自主呼吸的建立:用手輕彈新生兒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體長軸快速、輕柔地摩擦嬰兒皮膚1~2次,誘發呼吸。此時評估患兒呼吸、心率、膚色,如無自主呼吸,則立即用100%氧氣呼吸氣囊正壓人工呼吸。3)恢復循環:胸外按壓心臟,操作者雙手拇指并排或重疊于患兒胸骨體下1/3處,其他手指圍繞胸廓托在后背,按壓頻率為120~140次·min-1,每按壓3次,正壓通氣1次,按壓有效至可觸摸到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4)藥物治療:及時建立靜脈通路,準確及時的用藥,采取糾正酸中毒、強心、升壓、脫水、利尿、鎮靜等重要措施。5)病情觀察:自主呼吸建立后,必須加強對心率、呼吸、皮膚顏色的觀察和監測,并做好詳細的記錄。
1)保暖:在整個搶救過程中,保暖極為重要,可將患兒置于遠紅外保暖床上,室內溫度控制在24~26℃,體溫不升或偏低的患兒可用熱水袋保溫,水溫不能超過50℃,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將患兒置于暖箱中保暖,暖箱的溫濕度要適宜,須經常觀察,相對濕度保持在 55%~65%[3]。 2)吸氧:給氧原則是間斷、低流量吸氧[4],根據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給氧方式。在氧療過程中嚴密觀察患兒呼吸、面色及血氧飽和度指數的變化。3)喂養:重度窒息患兒常規禁喂奶12~18 h,因重度窒息可累及心、腦、腎等器官及消化道、代謝等多系統損害,過早喂養可加重胃腸道損害,誘發消化道潰瘍及出血,有的吞咽反射差的患兒還可能引起嗆咳、誤吸等。喂養時患兒頭高腳低位,少量多次,喂完后輕拍背部,減輕溢乳,并密切觀察面色、呼吸及精神狀態,詳細記錄嘔吐、腹脹、腹圍,大便(次數、形狀、顏色)、尿量等,以利于診斷,病情穩定后采用母乳喂養。由于患兒疾病本身和治療上的因素不能直接喂養者,采用鼻飼法。4)加強基礎護理,預防醫院感染:做好新生兒口腔、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護理。對患兒進行保護性隔離,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前后應洗手、戴口罩,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新生兒窒息治療上應爭分奪秒,及時復蘇搶救并做好復蘇后的護理,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中的134例窒息的新生兒,有2例伴有顱內出血放棄治療,2例伴有肺出血死亡,其他130例患兒均治愈出院。提示在新生兒發生窒息時,必須及時進行有效的復蘇與治療,嚴密監護生命體征,因缺氧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損害,特別是大腦在缺氧4 min以上,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害,而且窒息患兒的并發癥嚴重程度與缺氧時間存在正向關系。采取正確有效的處理,力爭盡快復蘇,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對降低圍產兒病死率和優生優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樂杰.婦產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3.
[2]夏秀玲.新生兒窒息的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9):140.
[3]熊杰平.兒科護理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1.
[4]胡冰.新生兒窒息的搶救與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