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忠,夏志
(1.河池學院體育系,廣西宜州546300;2.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范式視域下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研究的反思
梁日忠1,夏志2
(1.河池學院體育系,廣西宜州546300;2.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從范式理論視域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的研究思路和價值觀念進行了梳理,認為我國少數民族體育學科研究體系自身建設還不完善,發展戰略方向研究較為模糊,缺少一種宏觀理論的指導,難以體現整體學科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因此,多學科整合研究范式是少數民族體育學科研究的發展方向。
范式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多元化;儀式性;人類學
范式一詞屬于科學哲學的概念,可以引伸出模式、模型、范例等義,其意在于說明科學理論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性。即某一科學共同體圍繞某一學科或專業所具有的理論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規定了科學共同體所擁有的共同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為其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或者說是理論體系、研究規則和方法的“結構模式”,從而成為該學科的一種共同的傳統[1]26。它是開展研究的大綱與基本框架,科學地指明了研究對象的方式與視角。由此定義而言,對少數民族體育研究所涉體育本體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到儀式性的民俗學價值等內容進行分析與歸納,少數民族體育研究主要集中于體育學范式、經濟學范式、人類學范式和民俗學范式等四個方面。自1997年我國設立民族傳統體育學科以來,歷時不過十來年,學科體系自身建設基礎還很薄弱,缺乏宏觀理論的指導,學科研究顯得龐雜無序,可以說還未形成公認的“研究范式”,許多研究者在不同的理論框架下討論相同的問題時產生了很多分歧,致使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發展還落后于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們對它的期望與需求,學科體系建設發展仍相當緩慢。庫恩認為:“一門學科若缺乏統一思想研究范式,則表明這一學科仍處于‘前科學’階段;一門學科自出現統一的范式之后,就進入了‘常規科學’時期”。它代表著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構成的整體[2]298?;诖?,本文從范式理論的研究視角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研究主題和路徑進行了梳理,旨在拋磚引玉,以期為實現我國民族體育學科研究在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變革提供一些有益啟示。
這種研究視角就是將“傳統活動”視為一種體育現象,即是以強健體魄和娛樂身心為本質目的的體育的用途或積極作用,運用體育學的理論與思路進行分析,關注的是體育本體價值及其發展的研究。如起源、特征、價值以及在現代變遷下的文化發展傳承進行闡述。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西方文化隨之入侵,現代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和影響而產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勢必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一個世紀以來的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一直未能擺脫強勢的西方體育的示范性和主導性的牽引,走進了一個文化模仿的時代。我國體育界形成一種潛意識,認為體育當如西方現代體育,進而把這種體育等同于競技,把體育運動變成獎牌競賽,在研究實踐中研究者自然也從這一思路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理論和實地考察研究。從研究過程看,集中在挖掘、整理和創新的研究,即對少數民族體育現存的或業已消失的項目進行挖掘整理,關注的是“有什么”和“怎么玩”的層面,是對傳統體育項目的整理和描述,進而是在現代化背景下為順應現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上的創新,似乎要囊括所有民間體育種類,卻忽視了傳統體育背后的深厚的人文意蘊,即使涉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或整合功能時也是一般地附著于客觀因素,最后牽強地總結各個項目的門類特點如“競技性”、“娛樂性”等結論,進而研究者普遍認為,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對傳統體育項目進行認真的篩選,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分別處理,摒棄與弘揚并舉,優秀的傳統項目,健全競賽制度和賦予競爭價值,或進入學校體育、或進入大眾體育甚至進入競技體育體系,才能更好的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實現與時代相適應的現代化轉型,成為現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大眾健身娛樂和競技運動中發揮作用[3]238。而也正是這樣的研究,也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初級階段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下,由于對體育的認識認知水平的不足,抑或是對自己民族文化自信的不足,而此時又沒有新的理論可借鑒的情況下,現代西方體育自然成為少數民族體育研究者的模式并形成主流研究方向,然而這樣的研究范式當然不足以解釋內涵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經濟開發的巨大潛力凸顯,在以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政策導向下,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促進民族經濟發展觀點的提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市場經濟關聯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其中主要以發展體育旅游為重點的研究。以往,我們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功能開發研究中,其健身性、教育性、競技性表現得較為突出。在當前經濟轉型的社會背景之下,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民族地區的民俗風情旅游開發得到大力推廣,其中民族體育成為了主要的活動方式,形成了體育旅游產業,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于是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可以推動地區經濟的良性增長的觀點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民族傳統體育要想發掘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商業潛力,就應自覺地與民風民俗、宗教藝術,社會環境等融合起來。關注經濟功能的民族體育產業化的研究就成為持“開發”發展觀的研究者的追捧,體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似乎也成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發展途徑之一[4]58。民族文化的旅游產業化就是民族文化的商品化過程。以適應市場需求而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商品化,可以被看作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時代變遷,也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文化變遷。將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打造民族旅游產業成為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
然而,過于商業化的開發,其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所產生的負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人類學文化變遷理論認為:文化變遷中重的是要保住文化的“傳統”。許多傳統的民間習俗、禮儀、節慶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按傳統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我們所見到的絕大多數旅游作品只是為了迎合游客,只是被物化了的形式,而這些民間體育活動背后的精神意蘊卻被忽略了,只重形似卻少了神似,沒能很好的體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這雖然向更多的人展示了傳統體育活動,卻忽略了內涵。這種傳承失范將會導致其傳統意義與價值的減弱乃至喪失。
民俗學是研究民間風俗習慣的一門科學,是一種在社會活動中自發形成的一種儀式性、傳統性和集體性的文化。民俗是創造于民間又傳承于民間的世代相襲的傳統文化現象。與民俗文化相結合的身體活動便成為民俗中的體育,定義為民俗體育。民俗體育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存在于民眾的生活之中。由于文化模仿西方體育的“模式”,造成中國體育的同質化、簡單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走入困境,舉步維艱,而民俗中的體育的民俗文化卻一直不被重視甚至忽視,一些傳統的節日儀式正在被淡忘,融合在民俗文化中的一些傳統儀式體育活動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在逐漸流失,失去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活力。與之相對的卻是大眾對于民俗活動的心理需求卻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得到滿足,這緣于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判斷失誤。在面臨一個新的時代要求時,我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發展的思考,對傳統體育的挖掘和整理時,不應只是完全從已經存在的體育形式中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夠只限定在它的一個功能上去尋求答案,還應該從它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及蘊藏的人文價值去挖掘和創新的整合研究模式出發,只有這樣,我們的研究結果才具有應用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保護民俗文化對自身的繁衍生息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民俗節日提供的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提供了固定的時間、地點等條件,民俗中的體育活動反映的民族宗教禮儀、風俗習慣以及心理狀態等人文意蘊開始被我國學者所關注,從民俗學的視角審視民族體育的研究被重視[5]58,使作為民俗文化一類的民俗體育在其儀式過程中體現出現代社會功能,并能夠在民間得以保存和流傳。因此,對民俗體育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保護,對于民族體育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在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西方體育的強烈沖擊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進入一種窘態,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生存形勢不容樂觀。如何拯救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和較量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要在西方體育的沖撞下能夠繼續生存與發展?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民族體育文化的出路在哪?當下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普同論、整體觀和相對論等方法論探尋民族傳統體育的本質與發展規律,注腳傳統體育的多樣性及其價值,促進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對話與交流,維護民族文化安全,獲取文化身份的國際化認同,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本真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6]40-43。伴隨著傳統體育文化多元價值的自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塑,傳統體育蘊涵的豐富文化內涵及多元的文化特性逐漸被關注。未來社會是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將面向世界,在多元文化并存、協調發展中求得生存,我國的民族體育不應該是全盤西化的體育,而應該盡力汲取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在使西方體育本土化的同時,給自己的民族傳統體育以更寬松的發展空間。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以其獨特的人文價值,體現著世界體育文化的多樣性。
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問題也就成為研究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教育人類學作為文化傳承教育研究的一個視角,從這一視角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研究自然也得到了關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該如何利用合理科學的教育手段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這成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使之在教育過程中實現塑造具有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素質的新人中發揮其重要作用”,“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的手段,教育不僅僅具有文化傳承功能,還可以促進文化間的交流與創新,實現多元文化一體教育理念。一方面是向受者傳授實實在在民間的文化和科學知識,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另一方面,傳授知識過程又看做是使人形成和發展的形式和手段,優秀的文化讓人在學習過程中受教育,而多彩的活動實踐過程讓人心身受益,從而個性得到發展[7]9-11”。這樣,通過傳授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過程,使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和其傳承主體相結合,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近年來,教育人類學研究視角成為了另一個研究熱點。
少數民族體育的研究已經成為多學科研究的共同視域,不同學科視野的少數民族體育的研究體現了不同的研究著重點。少數民族體育研究在新時期欲求更大的發展,在重視從體育文化的視角研究少數民族體育的同時,迫切需要加強從其依托的社會生活的視角研究少數民族體育,即需要大力開展對少數民族體育的整體研究。對于一種文化現象,僅僅用一種理論解釋是不夠的,現在更多的學者提倡多學科、多角度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范式之中,而應該將多種范式結合起來進行,盡管不同的范式之間存在分歧和差異,但它們是可以相互補充并相得益彰的。通過多學科整合來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必需的。每一個學科視野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都是一種有益的視角,而對于內涵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象,每一種視角都只能是一種描述和闡述。因此,需借助于解釋學上的“視域融合”理論,吸收多學科中合理因素,發揮出整體效應和功能,形成新的研究理念和新的解釋,為少數民族體育的研究提供一個持續發展的內動力,這將是民族體育學研究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1]王寶璽.高等教育學研究范式及其演進[J].高校教育管理,2008,(1):26-30.
[2]仇軍.西方體育社會學:理論、視點、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298.
[3]王崗,王鐵新.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238.
[4]楊莎莎,鐘學思.民族體育旅游發展研究綜述[J].旅游科學,2005,(6):59-60.
[5]李志清.鄉土中國的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58.
[6]吉燦忠,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人類學研究進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5):39-43.
[7]王軍.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3):9-14.
[責任編輯劉景平]
Reflec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Minority Spor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digm
LIANG Ri-zhong1,XIA Zh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546300; 2.Graduate School,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thinking and value concept ofminority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digm theory.It holds that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system ofminority sports discipline in China is not perfect,and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s fuzzy.Due to lack of the guide from the macroscopic theory,it’s difficult to embody the complete disciplinary and value concepts.Therefore,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multidisciplinary conformity will be the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iscipline ofminority sports.
paradigm;minority sports;diversity of culture;ritual;anthropology
book=0,ebook=71
G80
A
1672-9021(2012)02-0092-04
梁日忠(1970-),男,廣西金秀人,河池學院體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體育心理,民族體育。
廣西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0911LX398),廣西高校優秀人才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桂教人〔2010〕41號)。
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