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基
(河池學院體育系,廣西宜州546300)
橄欖球和搶花炮產生與發展的比較研究
王有基
(河池學院體育系,廣西宜州546300)
橄欖球和搶花炮比賽在表現形式上極其相似,它們的發展現狀卻相差甚遠。運用文獻資料、比較研究、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橄欖球和搶花炮的產生和發展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兩者產生的體育文化及社會背景不同、普及程度不同、球員的比賽裝備不同、比賽運作模式不同等,并對搶花炮的發展提出了以下建議:搶花炮應該保持民族特色,展現獨特的文化魅力;逐步實現產業化發展,探索合適的經濟模式,增強項目發展的內驅力;積極發揮高校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提高搶花炮訓練與比賽的科學化水平;加強政府支持,積極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
橄欖球;搶花炮;發展;比較;保護
體育源于人類文明的初級階段,它是人類通過生產勞動創造的一種特殊的身體活動形式,同時也屬于一種社會文化形態。作為人類創造的身體活動或者社會文化行態的體育,勢必會因為地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會制度、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中西體育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方體育文化主要是在希臘、羅馬、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下逐漸發展或成熟起來的,不斷的征服造就了他們“競爭”“拼搏”的民族精神;中國的體育文化則主要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建立在分散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追求和諧、寧靜、穩定,與環境協調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以“修身”“養性”為主的體育文化[1]。橄欖球和搶花炮是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并逐步發展、完善、成熟的體育運動項目。至今橄欖球已經發展成為風靡全美的“第一運動”,堪稱美國的“國球”。而搶花炮則是在中國南方幾個少數民族中流傳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稱為東方“橄欖球”。雖然這兩個項目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搶花炮卻和橄欖球在目前的發展狀況卻相差甚遠。文章試圖通過對橄欖球和搶花炮兩個項目的產生和發展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為進一步弘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搶花炮運動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強調“更快、更高、更強”的競技原則,不斷發展體能,完善技術,向自我和自然挑戰,同時強調外在的肌肉發達,體格健壯,大多由最初的游戲發展成為激烈的比賽,橄欖球的產生也不例外。
橄欖球也稱為拉格比足球(Rugby football),是由英式足球派生發展成的一種可用四肢進行傳球、帶球、踢球且運動員能相互進行猛烈身體接觸的運動,它的產生也是很偶然的。1823年,在英國拉格比城的拉格比學校,當時在高校舉行的班級足球賽上,威廉·韋布·埃利斯(William Webb Ellis,1807—1872)因在激烈的比賽中幾次踢球未中,情急之下用雙手抱球躲閃開對方防守隊員,向對方球門跑去。埃利斯令人發呆的意外犯規動作使全場為之嘩然,盡管埃利斯的犯規動作立即招致了處罰,但他的行為卻給人們以新的啟發。因此在賽后,拉格比學院決定修改比賽規則而允許球員帶球沖鋒,一直到持球員被擒抱住為止。這就是橄欖球的起源。因所持的球后來演變成兩端較尖的橄欖果形,故又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橄欖球[2]。
橄欖球完全是在競技體育的基礎上偶然產生的,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競技體育的特性,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體現了很強的團隊特征。
中國是“以農立國”的農業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3]。在這種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求和諧歡娛、重養生的體育價值得到了推崇,形成了諸如劃龍舟、搶花炮、舞龍舞獅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搶花炮是流行在黔、桂、湘三省邊界侗族、壯族、苗族和仫佬族等少數民族中的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民間的搶花炮活動的起源,歸納起來主要有三:一源于神話傳說;二源于廟會活動(還原酬神、祭祖求子等);三源于節日集市活動。據資料記載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但具體起源于何時,并不明確。
橄欖球剛剛從英國傳入美國時是沒有頭盔的,由于對抗激烈,經常有人在比賽中受傷甚至死亡,許多紳士稱它為野蠻人的野蠻運動,呼吁立法禁止橄欖球賽,但熱愛它的球員和觀眾卻無法割舍這項刺激的運動,而且歷經了百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英式、美式、澳式等形式的橄欖球運動。激烈的沖撞是橄欖球運動最大的特色,也是其魅力所在,為此給運動員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甚至于死亡。為適應項目的發展,美國體育界對規則進行合理的修改。這種修改不僅局限于規則,而且涉及到場地、器材、技術、戰術等各個層面。1893年開始,如頭盔、護肩、護臀及護膝等比賽用品逐步得到了開發使用,不僅使比賽變得更為安全,而且這些裝備也成了橄欖球的標志性裝束。這既是對運動員生命的重視,同時也體現著對運動員人文精神的關懷。
搶花炮集民族性、觀賞性、競技性、娛樂性于一體,是一項極具發展潛力的運動。之所以搶花炮在現代競技體育的打壓下還有這樣頑強的生命力,是因為它儀式性的文化形態根植于當地人的信仰觀念,傳承依托于傳統的社會民間組織,發展始終與當地人的經濟與文化生活相合拍。搶花炮比賽的激烈程度不亞于橄欖球比賽,隊員之間猛烈的身體接觸導致受傷也常有發生,但隊員以及組織者卻始終都沒有使用防護裝備的安全意識。民間的搶花炮比賽,隊員一般都是只穿短褲,赤裸著上身,似乎看起來更原生態;在官方的比賽中隊員穿籃球服或足球服,乍一看像是在場上踢足球,忽視了該項目的文化內涵。再者,官方舉辦的所謂“現代”搶花炮比賽,民間不太愿意接受。他們更喜歡土生土長的具有信仰載體含義的搶花炮,也只有這樣的獨具特色才更吸引當地群眾。
西方人遵循的是“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原則,以崇尚形體、體力、體能為主要特征。在英式足球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橄欖球既可以手傳,又可以腳踢,還允許隊員之間進行猛烈的直接對抗(身體接觸),比賽中不但要突出團隊協作能力,還要突出球員自身的體形、體力以及體能等等。而橄欖球這種運動正好迎合了西方人喜歡征服的心理需求。美式橄欖球之所以受美國人的青睞,不僅在于其運動場面宏大、規則簡單、強調進取精神和團隊協作等獨特的項目特點,更重要的它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在激烈的拼搶、強勁的沖撞、快速的跑動中表現著橄欖球運動員勇猛頑強、一往無前、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這種精神對青少年產生了較強的感染力,進而激發他們的進取心。這種文化的魅力已深深地打動了美國大眾,僅發展了近200年的橄欖球被尊稱為美國的國球,經過發展、演變,形成了英式、美式、奧式等不同形式的橄欖球運動。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這項運動。
搶花炮雖然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然而它們的“命運”卻相差甚遠。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搶花炮一直都在民間進行,沒有標準場地,并且還伴有濃郁的宗教色彩,甚至可以說正處于悅神到娛人的嬗變階段,還不是一項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項目。這與中國在兩千余年的歷史進程中長期處于封建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密切相關。1982年廣西體育工作者開始挖掘整理搶花炮運動,直到1986年成為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項目后才有了正式的比賽規則。也正是由于搶花炮所蘊含的原始信仰內容與長期以來國家正統的“破除迷信”的意識形態相沖突,因此,解放以后,民間搶花炮有關的信仰活動在國家意識形態的壓力下開展的比較艱難。改革開放以后,搶花炮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中作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成分展示,成為為經濟建設開路的文化資源而受到政府的重視,才逐步完善發展起來,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20世紀初,橄欖球比賽已經日趨成熟。1920年,由11支職業隊組成的美國職業橄欖球協會(APFA)正式成立于俄亥俄州的坎頓,1922年正式更名為“全國橄欖球聯盟”(NFL)[2]。1987年,國際橄欖球理事會(IRB)開始主辦世界杯橄欖球賽,之后每四年舉辦一次,成為僅次于奧運會、FIFA世界杯的全球第三大賽事。
原國家體委于1996年10月正式宣布成立中國橄欖球協會。1997年3月18日,國際橄欖球理事會正式接納中國加入國際橄欖球理事會,并成為該理事會第96個會員國。國際橄欖球理事會把這一事件稱為國際橄欖球運動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在2009年香港舉辦的東亞運動會上,我國男子橄欖球隊奪得第四名,女子橄欖球隊奪得冠軍[4]。
搶花炮運動開展經歷了坎坷曲折的道路。建國后,由于特殊的政治環境及搶花炮濃郁的封建色彩,改革開放以前,它的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后,由于人民的思想解放了,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改善,少數民族地區逐步恢復了搶花炮的習俗,官方采取“不支持、不鼓勵、較開明”的態度[5],資金及比賽全由民間自發籌措和組織。1982年廣西體育工作者開始挖掘整理搶花炮運動,1986年搶花炮成為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項目,至此,搶花炮被列入了體育項目的范疇,官方出資組織比賽,逐步摒棄了搶花炮所蘊含的封建迷信意義,以花炮投入本方花籃次數的多少來判定勝負。民族地區搶花炮比賽依然是在春節或三月三等節日期間自發組織,經費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政府扶持、民間捐款、商家贊助。近年來商家贊助份額逐漸呈上升趨勢,這與當地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橄欖球運動經過百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英式、美式、奧式等多種形式。英式橄欖球比賽現可分為7人制和15人制兩種正規比賽形式,也有10人制的非正規賽事,雖然人數不同,但都在同樣大小的場地上比賽,因而產生了不一樣的打法,對個人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樣。15人制橄欖球是高度職業化的項目,有長達20多天的世界杯賽,而且一屆世界杯的收入高達上億美元。7人制橄欖球則在近10年發展得非常快,它的特點是節奏快、觀賞性強、場地的相對寬度更大,但身體對抗沒有15人制激烈。
橄欖球職業化的運作模式使運動員獲得了難以想象的金錢和聲譽,同時通過職業化,橄欖球也吸引了很多青少年投入到這項運動中,促進了大眾體育的發展,這種大眾體育與職業體育的互動關系,是橄欖球運動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這使橄欖球聯盟具備了雄厚的財力和豐富的人力資源。今天,人們觀看橄欖球比賽,不僅是看一種體育比賽,更是一種娛樂性活動。這種廣泛的生活化的體育消費,強有力地促進了橄欖球文化的發展與傳播[6]。
搶花炮比賽也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民族運動會的形式和民間活動的形式。民間搶花炮在比賽場中央,安置一個直徑約5厘米的發炮鐵桶,桶內裝填火藥,比賽時由發炮手將火藥點燃引爆,將置于鐵桶內由絲線包裹好的直徑4.5厘米的五彩鐵環送入空中開始比賽;民族運動會花炮也由原來的4.5厘米鐵環狀改為14厘米橡膠做成的彩色圓餅狀。參賽隊每隊由16名隊員組成,其中場上隊員8名,替補隊員8名,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和轉型,搶花炮的規則才逐步完善。到目前為止,官方還沒有一支正式的搶花炮隊,賽前臨時在民間選撥一些身體素質較好的充當代表隊員,參加集中訓練,賽后都各自散去。民間比賽隊伍也沒有經過技戰術訓練,他們享受的依然是搶得“頭炮”、“一炮”、“二炮”所蘊含的“發財”、“如意”、“添丁”的喜悅。
(1)體育文化背景不同。
橄欖球是由英式足球派生發展出的一種可用四肢進行傳球、帶球、踢球且運動員能相互進行猛烈身體接觸的運動,自開始就帶有強烈的競技體育的特性;搶花炮則是一種根植于民間的儀式性民族體育活動,帶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娛樂性。
(2)普及程度不同。
僅發展了近200年的橄欖球被尊稱為美國的國球,經過發展、演變,形成了英式、美式、奧式等不同形式的橄欖球運動,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這項運動,據稱橄欖球世界杯是世界第三大體育賽事;搶花炮在中國只流傳于黔、桂、湘三省邊界的幾個少數民族,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搶花炮級別最高的比賽。
(3)隊員裝備不同。
橄欖球比賽要求參賽隊員戴頭盔、肩墊、肘墊、臀墊、膝墊、股墊、護手、護脛等護具;搶花炮比賽要求參賽隊員穿顏色、款式統一的長袖運動衣、運動短褲、運動襪和布面膠鞋,不佩戴任何護具。
(4)比賽運作模式不同。
橄欖球職業化的運作模式使運動員獲得了難以想象的金錢和聲譽;搶花炮比賽有民族運動會的形式和民間活動的形式,沒有職業化的參賽隊員,費用主要靠政府撥款和民間籌資。
(1)保持民族特色,展現搶花炮獨特的文化魅力。
要保護性的發展搶花炮,逐步按照搶花炮的運動特點開發裝備,完善規則,并允許搶花炮所承載的一些民間特色文化的存在,不反對人們這種獨特的信仰觀念,利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去除傳統中的不合理因素,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精華。
(2)逐步實現產業化發展,探索合適的經濟模式,增強項目發展的內驅力。
良好的經濟運作模式是橄欖球百余年不斷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搶花炮與橄欖球在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顯然不能簡單的推行市場模式,只有不斷培育市場,增加市場的容量,借助市場中介機構的作用,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推動項目發展,同時借助于新聞媒介的宣傳,擴大項目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搶花炮比賽的競技性,強化村與村、寨與寨之間的競爭,從而提高比賽的觀賞性,增強項目發展的內驅力。
(3)積極發揮高校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提高搶花炮訓練與比賽的科學化水平。
高校是傳播文化的主要陣地,搶花炮要借鑒橄欖球發展的經驗,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臺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增強當代大學生對本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感;有計劃地將搶花炮引入大學體育課程,組建代表隊,多開展班級之間、系部之間以及學校之間的比賽,用比賽的形式來促進項目的發展,借助高校的科研優勢,進一步充實搶花炮的運動理論,逐步提高訓練與比賽的科學化水平。
(4)加強政府支持,積極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
雖然搶花炮比賽多是民間自發組織的,但也離不開政府的關懷和支持。舉辦搶花炮比賽應政府支持、民間號召,更大程度的發揮民間組織的自主能力。
[1]王有基,文明華.中西體育文化的交融及其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J].懷化學院學報,2008,(8).
[2]丹·斯柏林,卡羅爾·卡爾金斯,約翰·沃特森.美式橄欖球運動發展簡史[J].體育文史,1992,(12).
[3]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鄭剛.我國橄欖球運動的歷史沿革[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3).
[5]李志清.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在鄉土社會的存在與意義(五)——國家與社會框架下的搶花炮[J].體育科研,2007,28(2).
[6]尚春華.美式橄欖球運動對搶花炮運動的現代化發展啟示[J].貴州體育科技,2009,(4).
[責任編輯劉景平]
Comparative Study into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ugby andQianghuapao
WANG You-j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546300,China)
Rugby andqianghuapaoare extremely similar in the form,but their developing statuses are far too different.Through literature,comparative study and logical analysis,it is found that sports culture and social backgrounds that rugby andqianghuapaodepend on are different,and that their popularity,players’equipment,operationalmodes of the competition are also different.By comparis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qianghuapao.It holds thatqianghuapaoshould keep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show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m,gradually realiz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right economic model to strengthen its initial drive,actively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university to further improve its scientific level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support aswell as give full play to folk organizations.
rugby;qianghuapao;development;comparison;protect
book=0,ebook=62
G808.2
A
1672-9021(2012)02-0105-05
王有基(1979-),男,甘肅武威人,河池學院體育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與實踐。
河池學院青年科研基金資助課題(2011B—H008)。
20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