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建波
在房屋建設工程中,根據不同的原因和特點設置不同的后澆帶,現將后澆帶分為三種基本類型:1)沉降后澆帶:為解決結構畸重畸輕和防止高層建筑主樓與裙樓之間的沉降差過大可能引起開裂而設置。2)收縮后澆帶:為防止面積較大的混凝土在澆筑和養護期間,凝結收縮應力過大導致開裂而設置。3)溫度后澆帶:為防止因溫度變化使混凝土被拉裂而設置。
1)后澆帶的設置遵循“抗放兼備,以放為主”的原則。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后澆帶的設置就是把大部分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的應力。2)后澆帶處的梁板鋼筋必須貫通。后澆帶平面布置應盡可能設于結構應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選在梁、板的中部,彎矩雖大,但剪力很小。3)對于地下室,還應設置于形體變化交界處;對超長混凝土結構的后澆帶,應按混凝土結構規范的伸縮距離設置。后澆帶的設置還要求在沿建筑物的豎向位置對應一致。4)后澆帶的寬度應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及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800mm~1 200mm為宜。
1)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縫。對于板可留斜縫;對于梁和基礎可留企口縫。具體可根據實際情況由結構設計人員進行專門的深化設計。2)在后澆帶兩側應采用相應的鋼筋支架鋼絲網進行隔斷,混凝土澆筑厚度應嚴格按規范和施工方案進行,以免因澆筑厚度較大鋼絲網模板的側壓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3)在后澆帶周邊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必須確保后澆帶周邊區域混凝土的澆筑質量,防止澆筑過程中發生漏漿現象或混凝土振搗不密實的現象。在混凝土澆筑和振搗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分層澆筑,控制振搗器距鋼絲網模板的距離。4)對采用鋼絲網模板的垂直施工縫,當混凝土達到初凝時,用壓力水沖洗,清除浮漿、碎片并使沖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時將鋼絲網片沖洗干凈。混凝土終凝后將鋼絲網拆除,立即用高壓水再次沖洗施工縫表面。在后澆帶接縫處加強防護,最好設置圍欄或砌筑砌體進行圍護,并做好表面覆蓋,防止后續施工對后澆帶接縫處產生污染。在樓板澆筑施工過程中,要防止后澆帶區域的鋼筋被踩踏、污染、破壞。5)通常情況下對于沉降后澆帶應等到主體結構封頂后,待高層主樓與裙樓之間的沉降差異釋放了大部分,或者通過沉降觀測方法,確認高層建筑的沉降量已經較小時,再進行后澆帶的封閉澆筑。伸縮后澆帶視先澆部分混凝土的收縮完成情況而定,一般為施工后的42 d~60 d。在一些工程中,設計單位對后澆帶的保留時間有特殊要求,應按設計要求進行保留。6)在后澆帶區域進行封閉澆筑施工前,應清理干凈后澆帶區域內的浮漿、垃圾、雜物,做好預先鋪設鋼筋的除銹措施,將后澆帶周邊兩側的混凝土進場充分的鑿毛,用水沖洗施工縫,保持濕潤24 h,并涂刷界面劑。后澆帶澆筑采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比周邊兩側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至少一級,并應在混凝土中加入適量的微膨脹劑,以補充混凝土澆筑后的收縮變形。
1)后澆帶區域與周邊兩側的樓板接縫形式和位置,必須按照施工圖紙上的要求進行預留。2)后澆帶區域內的結構在未進行后澆混凝土封閉澆筑及達到強度要求前,是處于懸臂受力狀態,不能隨意拆除跨度內的模板支撐體系,否則將發生結構在后澆帶處下塌變形。
后澆帶的合理設置與規范施工,是保證建筑結構有效連接與整體性的重要環節和措施,除執行現有的規范規定的要求外,還應根據具體工程性質、地基土持力層的土質條件、基礎形式、結構特點、抗震等級要求等綜合因素,進行合理設計,精心施工,全面妥善的解決各方面的問題,才能保證建筑工程的整體性、適用性、完美性與使用功能,從而達到提高工程質量的真正目的。
[1]黃麗珠.淺析后澆帶設計和施工注意要點[J].山西建筑,2010,36(1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