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久寬
(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 山東 濟南 250202)
盡管對信息化的定義等問題在學術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毋庸置疑的是當前世界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信息、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對社會變革的方向起著決定作用,其結果必定導致信息社會在全球的實現。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會計工作也在經歷一場變革。 會計信息化可以說是從會計電算化、 會計信息系統概念的基礎上派生的,目前較為認同的定義是:“會計信息化”是指將會計信息作為管理信息資源,全面運用計算機、網絡通信為主的信息技術對其進行獲取、加工、傳輸、應用等處理,為企業經營管理、控制決策和經濟運行提供充足、實時、全方位的信息。
與會計電算化及會計信息系統相比較,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內容上都是一次質的飛躍.兩者的內涵大相徑庭。傳統的會計電算化并沒有完全擺脫手工會計的束縛,它追求的目標僅僅是將繁重的人力勞動交給了機器去處理,會計信息系統相對有所提高,但也只是對原有數據進行了一些深加工,從整個系統角度沒有根本的變化。 而會計信息化則從根本上顛覆了原來的會計電算化, 首先它是從管理者的角度進行設計的, 它注重的是如何為決策者提供盡可能多有用的會計信息, 充分發揮會計工作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核心作用;其次,它是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及現代通訊等新的信息技術之上的, 強大的基礎技術支持使它能夠完成以前無法完成的任務,如遠程實時入賬、動態數據監控等;再次,它不再沿用傳統的會計流程,而是對其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術進行重新整合;第四,它的輸入輸出不僅僅局限于財務部門,企業內部甚至外部其他部門的許多數據可以直接傳輸進來,不需要財務部門的干預,同樣,其他部門可以直接調用公用會計信息而不必經過財務部門。
既然會計工作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對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對培養專門人才的對應高校也提出了改革要求。 人才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培養計劃)上,本文對國內多所知名財經類高校的會計學專業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并結合信息化的要求,對課程體系提出了一定的修改意見。
2009 年4 月國家財務部印發了《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財會[2009]6 號),明確了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其中主要任務中第四條是“推進會計教育與會計理論研究信息化建設”,針對會計教育具體要求是:建立會計專業教育系統,實時反映和評價會計專業學歷教育情況, 掌握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狀況以及社會對會計專業學生的需求, 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促進會計專業畢業生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求。這里面很清楚的指出以滿足社會需求為會計教育的最終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各會計教育部門特別是財經類高校,都對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進行著不斷的改革與完善。
筆者從國內幾所知名財經類學校的官方網站上查閱了會計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如表1,從發布日期看,最久的是2007 年,最近的是2010 年,所以可以認為都是目前各校正在執行的培養目標。 這些培養目標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把從事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專業工作放到了首位,僅有中央財經大學提到培養“(適合)學校科研單位的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由此可見,能“勝任專業工作”是培養目標的焦點,這與上段提到的財政部發文中的要求不謀而合。 然而,這些培養目標就像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樣,具有崇高的指導意義,但實際操作起來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專業工作” 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勝任”自然也有新的要求。

表1 幾所財經類高校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一覽
專業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重要支撐,同樣,對上述幾個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筆者進行了一番研究, 無一例外,全部高校都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制度,又分別包含公共課和專業課,其中最能體現專業特色的自然是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對上述高校的這兩種課程如表2 所示。

表2 幾所財經類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一覽
通過對上表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專業課程可以分為經管類專業基礎課、基礎會計課、專業會計課、其他專業課等。 除個別課程名稱不盡相同外,各高校課程設置基本類似, 區別在于有的高校注重理論研究深度,有的高校注重拓展知識面、提高就業能力。
首先, 主要工作從數據收集轉向數據挖掘。 在會計信息化的大環境下,會計工作人員的重點從傳統的記錄、 統計企業經濟數據轉向對經濟數據進行分析,進而提供決策信息,會計工作人員不再從事繁重的填制記帳憑證、登記總賬明細賬、對賬、編制報表等,工作重心轉向對浩如煙海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挖掘出對決策者有用的信息。
其次, 會計工具的轉變導致基本技能要求的轉變。 算盤是傳統的會計工具,沒有“珠算證”是無法取得會計資格證的,但現在,“電算化上崗證”已經取代了“珠算證”,計算機成了會計工作的最主要工具。 會計信息化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計算機知識,要求會計工作人員除學會使用會計軟件意外,還要掌握必要的分析工具,如Excle、Lotus 等,這樣,可以對從會計軟件中導出的數據按照需求進行深加工。
首先,消減、合并常規財務會計課程,增加理財學、管理會計、內部審計等方面的專業課程。 基礎會計是必須的,但中、高級財務會計可以合并, 把高級會計中的部分內容移到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中; 各種行業會計可作為一門課程,沒必要分開,只需對其各自的特點闡述一下。
其次, 增加計算機應用及管理學方面的課程。 除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以外,要學會一門數據分析工具, 可開設計算機常用工具軟件、應用分析軟件基礎、計算機財務管理、計算機審計、ERP 原理與應用等。 作為管理學這個大類的會計學專業, 有的高校竟然沒有開設管理學, 這既與將來的管理學學士學位有點矛盾, 也無法做到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這一會計專業的要求。 可開設管理學原理、管理經濟學等。
第三, 適當增加與國際會計接軌的課程。 我國的企業日益走向國際,要求會計工作必須與國際接軌,可開設國際會計、中外比較會計、XBRL應用基礎等。
第四,增設專門的實驗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必須把實驗教學抬到一定的高度,不能認為實驗教學僅僅是附屬于理論課堂的附屬品,要開設單獨的綜合性的實驗課程,并提高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權重,從教到學到管理各方面重視起來。 可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驗等,授課方式采用軟件模擬或手工模擬。
第五,加強校企互動,及時了解社會需求。 社會發展對會計人員的影響是通過企業的需求來反映的, 只有與企業加強合作, 了解企業需求, 才能及時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1]高靜穎,張晨民.高等學校會計課程設置探索[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8).
[2]李燕.會計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7).
[3]焦永梅.新時期高校會計信息化教學改革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
[4]張瑞君.會計信息系統.2 版.21 世紀會計系列教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