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歡兒 張淑梅 張祖英
江西省人民醫院,江西南昌 330006
“人本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層次論,并歸納為5個層次,并依其發生的先后次序由低至高依次排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的需要從低到高有一定層次性,但不是絕對固定的,人的需要滿足程度與健康成正比[1]。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健康需求不斷提高,對安全需要及愛的歸屬需要不斷轉變及升華,尤其是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時渴望得到親人般的情感,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恐懼、焦慮、孤獨、空虛,可誘發外科術后患者傷口出血,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醫療費用也相應增加,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為了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歸屬感,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安全需要”與“愛與歸屬需要”開展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時觸摸心弦護理模式的研究,由具有專業技術的護士提供親情化護理、人性化管理、語言溝通及相關知識的宣教,從而滿足患者安全需要及被愛的需要,增加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真正達到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效果,對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所在科室2007年9月~2010年12月進行此護理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7年9月~2010年12月在筆者所在科室進行手術的患者300例,肝膽外科手術75例,胃腸外科手術75例,脾切除手術35例,腹腔鏡手術115例。均為擇期手術并排除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肺部疾患等。其中男193例,女107例,年齡18~65歲,平均(46.3±2.5)歲。3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種、文化程度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手術前1天責任護士告之患者術前的注意事項及術中的配合,介紹先進的醫療設備及醫生的高超水平,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無論預后如何,原則上給予肯定保證、支持與鼓勵,同時要與家屬做好溝通,運用同室效應,現身說法解除患者的后顧之憂,以最佳的心理狀況接受手術。患者手術后返回病房,當麻醉蘇醒時,對照組按一般護理常規進行,與患者交流,應用心理護理開展術后麻醉蘇醒時健康教育。
觀察組由責任護士觸摸其脈搏10 min,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麻醉蘇醒時觸摸心弦的護理中,采用交流、溝通、觸摸的方法穩定患者情緒,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醫療費用。觀察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的心率、血壓、呼吸、并發癥。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天數、滿意率、健康教育知曉率比較,觀察組患者及家屬健康教育知嘵率、家屬及患者滿意率達到100.0%,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平均住院日縮短。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觸摸心弦護理是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以“安全需要”應用于麻醉患者蘇醒時的護理體驗。手術結束,患者麻醉清醒時,護士要及時反饋手術情況,患者有時因麻醉原因產生不適如寒顫、怕冷、嘔吐等要及時解釋;正確處理術后疼痛[2],及早告訴患者術后24 h內切口最痛,48 h后即會明顯減輕,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需求情況,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用觸摸護理去扣人心弦,以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為向導,通過觸摸心弦護理服務模式使患者麻醉清醒時心理壓力、孤獨、空虛感能得到及時解決,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增進護患之間的感情,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護士應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以其言語和行為影響和改變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提高患者認知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或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要做好觸摸心弦護理,不僅要求護士具備專業理論、心理教育、諸多方面的知識,而且要培養護士良好的溝通技巧,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愛心,促使護士不斷學習新知識和積累工作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實現對患者病理狀況的護理指導,使他們在手術前有信賴感,在手術中有安全感,從而平穩地渡過手術關,在手術后更要讓患者體會到多方位護理的溫暖,促進其身心的早日康復[3]。良好的觸摸心弦護理是一種前瞻性的新護理體驗,對提高護理質量有促進作用,也是現代醫學護理發展的一個創新。
[1]張景龍.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1-34.
[2]姜志連.普外科老年患者圍手術期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6):450-451.
[3]徐冬梅,李敏,臧宏科.圍手術期心理護理之利弊探討[J].現代護理,2005,11(13):1031-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