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米 朱龍洋 李榮蘭
1.貴州省盤縣第二人民醫院心電圖室,貴州盤縣 553537;2. 貴州省盤縣第二人民醫院胃鏡室,貴州盤縣 553537;3.貴州省盤縣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貴州盤縣 55353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心電圖檢查是AMI診斷的重要而基本的方法之一,但有一部分的AMI患者缺乏典型的心電圖改變,容易造成漏診或誤診,從而發生不良心臟事件。傳統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強調相應導聯出現病理性Q波,并稱之為“典型”AMI的心電圖表現。遺憾的是此種典型改變僅占AMI總數病例的60%[1]。另有40%的心電圖變化不典型或陰性,這與AMI的范圍、次數、大小、穿壁的深度、病變的部位,探查電極的位置、合并傳導障礙、探查的時間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有關。本研究就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特點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60例,對所有患者心電圖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43~75歲,平均(56.4±18.2)歲;病程1~5年,平均(3.4±1.6)年。間斷性胸悶,劍突下疼痛伴嘔吐者14例(22.9%);心前區疼痛伴咽痛,運動、勞累后加重者18例(30.0%);頭疼、鬧供血不足者6例(10.0%);胸悶、憋氣,夜間間斷性胸痛12例(20.0%);腹部不適,嘔吐者7例(11.7%);急性胃腸炎6例(10.0%);低血壓、休克、心力衰竭4例(6.7%)。
1.2.1 AMT診斷依據 對收治的每例患者的心電圖、心臟彩超、冠脈造影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其中的特殊性和規律。AMT診斷依據:典型的心肌梗死心電圖變化;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于正常,肌鈣蛋白I(CTNI)升高[2]。
1.2.2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對60例患者均經股動脈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造影沒有發現任何病變,只有少數輕微病變者視為冠狀動脈造影正常,輕微病變主要是只冠狀動脈血管不規則或者只有輕度斑塊浸潤,狹窄程度<20%[3]。根據造影結果將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及其心功能進行比較。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心臟傳導阻滯情況進行分析,本組AMT患者發生心臟傳導阻滯14例,占23.3%,其中房室傳導阻滯11例,下壁組發生房室傳導阻滯率明顯高于前壁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束支傳導阻滯15例,占25.0%,其中前壁組4例,下壁組14例。束支傳導阻滯中以左前分支傳導阻滯較多見,共10例,其次為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共4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前后心電圖特點分析
心電圖是診斷AMI的主要依據之一,AMI為冠心病嚴重類型?;静∫蚴枪跔顒用}粥樣硬化,造成管腔嚴重狹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如果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達1 h以上,即可發生心肌梗死。本研究結果顯示,前壁和下壁可見兩支異常不對稱的T波,占35.0%,心內膜下可見除AVR外ST段廣泛壓低,占23.3%,廣泛前壁可見假性P波和后壁可見右心前導聯R波振幅增高,分別占13.3%,左束支區域可見QRS波群完整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占10.0%,室間隔可見正常Q波消失,占6.67%,表明心電圖的特征性改變表現出Q波心肌梗死心電圖的特點為:①壞死區會出現有病理性的Q波,通常在面向透壁的心肌壞死區導聯出現;②損傷區的ST段出現弓背向上型抬高,通常在面向壞死區的周圍心肌損傷區導聯出現;③缺血區出現T波倒置,通常在面向損傷區的周圍心肌缺血區導聯出現;④背向心肌梗死區的R波增高,T波直立增高及ST段壓低。本組AMI患者發生心臟傳導阻滯14例,占23.3%,其中房室傳導阻滯11例,下壁組的發生房室傳導阻滯率明顯高于前壁組。筆者認為應對懷疑為急性AMI的患者進行心電圖的動態觀察,注意前后對比,根據心電圖常規導聯的相關變化,選擇合適的附加導聯描記對心電圖不典型的AMI及時而正確作出診斷[4]。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T波改變在l~3 h內出現異常高大兩肢不對稱的T波,持續12~24 h,之后可出現典型AMI圖形,具有重要的早期診斷意義[5]。P波改變AMI早期突然新出現Ⅱ導聯P波高尖>0.25 mV,產生原因與AMI乳頭肌功能不全引起的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導致繼發性肺淤血有關[6]。
[1]沈勝芝,王翠麗,宋秀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傳導阻滯臨床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4(11):1838-1839.
[2]魯端.心電圖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進展[J].心電學雜志,2001,20(2):115.
[3]陳麗洋,張紅麗.48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不典型心電圖分析[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3,10(3):9.
[4]王洪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4):522-523.
[5]呂琴,丁春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分析[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0,19(6):54-55.
[6]張嘉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