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超 李志霞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急速上升,且發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1]。在乳腺癌的治療中,手術治療仍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筆者對乳腺癌患者施行保乳手術,并與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作比較,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入院的患有乳腺癌的患者40例,均符合乳腺癌的診斷標準[2],術后病理證實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選擇保乳手術治療者20例,將其設為觀察組,選擇保留胸大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者2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年齡34~58歲,平均(46.58±10.21)歲;左側11例,右側9例;腫塊部位:外上象限12例,內上象限6例,外下象限1例,內下象限1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6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黏液腺癌3例,硬癌3例。對照組年齡37~56歲,平均(45.63±10.45)歲;左側10例,右側10例;腫塊部位:外上象限13例,內上象限5例,外下象限1例,內下象限1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5例,浸潤性小葉癌7例,黏液腺癌4例,硬癌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灶部位、腫塊部位及病理分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觀察組患者取平臥位,標記乳腺腫瘤的邊界,切除腫瘤及周圍2厘米正常乳腺組織,盡量不切除或少切除皮膚,以免損害乳房外形輪廓。乳腺切緣縫合時適當整形,使乳房外觀平整,雙側乳頭對稱。對照組常規行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將胸大肌由肱骨止點處切斷,翻起胸大肌切除胸小肌并清掃腋窩,再將胸大肌切斷部縫合。
3.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5.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數據用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7~10天拆線,傷口均Ⅰ期愈合。隨訪1~2年,均未出現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未見皮下積液、皮下出血及皮瓣壞死等。
2.兩組平均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平均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女性惡性腫瘤中長期居于首位,占女性惡性腫瘤的20%~30%。中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與世界多數發達國家相比雖然較低,但據最近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短短20年里,該病發病率已急速上升,且發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3]。在乳腺癌的治療中,手術治療仍占有重要地位。如何選擇比較恰當的手術方式,使由手術造成的損傷降低到最小范圍,又能達到根治的目的,是廣大醫務人員努力研究所追求的目標。研究及實踐表明,對于乳腺癌,保乳手術、乳腺癌根治術療效基本相同,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改良根治術,一方面維持了手術的根治性,另一方面保存了胸肌的功能和胸部外形,減少了上肢水腫及功能影響,減輕了術區外形上的缺陷,有利于乳房再造,是目前應用最多的術式[4-5]。但是保乳手術保留了乳房外形,減少了手術創傷,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既達到了療效好又達到了美容的效果。
目前,隨著保乳手術的開展,改良根治術在將來有被逐步取代的趨勢。但在我國,由于各地醫療水平的差異,人民群眾對醫學知識了解的不足,對乳腺癌還未能做到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因此改良根治術目前還是我國乳腺癌治療的主要術式。由于它創傷小,保留了胸大小肌后,患肢運動功能受限不嚴重,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患者施行保乳手術加綜合治療創傷小,美觀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乳腺癌患者的首選手術方式。
1 汪輝.乳腺癌外科手術治療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7(10):379.
2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32.
3 杜小勇,張娟.乳腺癌的外科手術治療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2):796.
4 艾曉輝,廖國慶,黎孝堅,等.乳腺癌保乳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腫瘤雜志,2009,24(2):176-179.
5 韓寶三,朱麗萍,倪多,等.乳腺癌不同手術方式對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7,1(5):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