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貝 張彥玲

吳旭(右)在手術中
54歲的王先生稍有活動便氣喘得厲害,且胸口一直隱隱作痛。檢查發現,95%的右肺呈空洞狀,胸片提示“右側自發性氣胸”。
一聽到這樣的病例,吳旭非常警惕:“那患者有沒有出現呼吸急促、發紺、出汗,甚至休克等癥狀呢?”看了胸片、CT影像后,吳旭認為,這不是氣胸,而是一個巨型的如魚鰾狀的肺大皰:在右肺上葉,體積約26cm×20cm,這是目前國內外文獻報道過的最大直徑的肺大皰。
2011年6月,一名來自汕頭16個月大的嬰兒查出胸腔里有個巨大的腫瘤。腫瘤壓扁了右肺,使右肺喪失通氣功能,造成呼吸困難。隨著腫瘤繼續發展,心臟、氣管、食管被推向左側胸腔,緊接著壓迫左肺,最終造成呼吸循環衰竭。如不手術,患兒將很快死亡。
2011年3月8日凌晨,17歲的小江騎摩托車不幸發生車禍,人“飛”出路面重重撞入路邊的竹林,一棵竹尖刺入他的右頸部,深達25厘米。根據患者CT初步判斷,竹子經頸刺入縱膈內,很可能已刺穿心臟大血管,傷情危急。
很多時候,吳旭就是這樣直面生死。在一個又一個緊張而危急的時刻,他冷靜判斷,手握三寸手術刀,毫厘之間,將患者從死神手中拉回人世。
直面生死,考驗的是一個醫生冷靜果敢的頭腦;毫厘之間,考驗的是一個醫生精確精到的醫術。
吳旭,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處理“危重”、“復雜”、“疑難”,這是吳旭教授的特色。從醫20多年來,吳旭的手術臺前,類似病例不勝枚舉:在“危重”胸部創傷救治方面,1997年吳旭在他的母校第三軍醫大學附屬大坪醫院,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急診室條件下開胸,用通常縫皮膚的三角針三針成功修補一例瀕死心臟穿透傷,展示了過人的外科天賦和對病人的責任心,作為一名外科醫生一舉成名。2002年又一個奇跡誕生,他完成的“擔架上開胸修補心臟”手術,是南方醫科大學建校史上首例“急診室開胸心臟修補手術”;同年,他在急診室開胸成功搶救一例“酒瓶穿心”患者;2009年再次成功搶救“少見的左心室穿透傷”;2011年成功救治“世界最長深度(25cm)的縱膈穿透傷”。
在“復雜”胸外科疾病方面,2004年他成功施行國內首例超長巨塊食管癌切除術,切除病變達15.5cm;2007年成功切除世界首例雙源發罕見食管脂肪肉瘤及食管淋巴管瘤;2010年成功切除華南地區最小年齡(59天)縱膈腫瘤。
在“疑難”方面,于2010年全程親歷巨大胸腺癌救治,成功切除17×14×4cm的巨大病變及被侵犯的肺組織、雙側膈神經等,術后病人出現呼吸功能衰竭、發生膿胸、支氣管胸膜瘺、胸骨特殊細菌感染等嚴重并發癥,住院222天,呼吸機治療110天,最終戰勝疾病,痊愈出院;2009年成功救治極重度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當時患者呼吸指數最低為68(正常值為500),根據文獻報道,如呼吸指數低于70,則極難搶救成功。
吳旭有個名聲,大家都叫他“從不失手”。他曾經說過:“胸外科醫生的行動必須是‘審慎’的,要開刀就要力爭百分之百的準確,百分之百的成功。”這句話看起來似乎不太實際,但吳旭卻做到了。
三寸刀鋒,見證生死時速;三尺手術臺,寫就大愛無言。
上過戰場、斗過SARS、參加過玉樹地震的災區救援,讓這位出身部隊的醫生兩次榮立三等功,并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優秀共產黨員”、“總后抗擊非典先進個人”、“廣東省擁政愛民模范”等榮譽稱號。而這些經歷,都讓他對生命和自己的工作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胸外科的手術大多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常常性命攸關,我的工作大多是以‘救命’為主,如果一個‘救命’的醫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么他就不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