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榮 高玉梅
特約通訊員/俞悅

新首頁會基于用戶行為和興趣建模,并根據機器算法和機器學習,向用戶智能推薦最想要的信息、應用或服務
創新是什么?“創新就是將價值和實現手段的新組合成功地引入到業務中,以更好地實現企業使命和戰略目標。”這是百度首席產品架構師孫云豐向筆者作的精辟描述。
在孫云豐看來,這種重新組合表現成三種形態:一是價值本身就是全新的,比如電視機、Facebook等具有全新價值的產品。二是老價值+新手段,即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是舊的,但其實現的方式、模式是全新的。例如,最早汽車發動機是蒸汽機,后來是煤氣發動機,然后是內燃機,現在則正在嘗試使用油電混合。三是老價值+老手段,但它們的組合是全新的。
按照孫云豐的解釋,如果把創新的過程看作方程式,那價值和實現手段便是方程的兩個變量。從最初的搜索框,到框計算,再到新首頁以及LBS等新形態產品,百度的發展史將這個創新的二元方程式演繹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創新之道與創新精神,便是百度成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的重要推動力。
百度的“搜索+UGC(用戶創造內容)”模式曾被人津津樂道,這正是孫云豐提到的第三種創新形態的重要體現。孫云豐表示:“搜索不是新事物,UGC也不新鮮,但搜索+UGC的組合卻是全新的,這樣的新組合使搜索效果大大提升。”
不過,搜索+UGC模式的出現也并非憑空想象。眾所周知,最初的搜索是將網絡中的網頁抓取來,并展現在搜索結果中。“如果用戶需要的信息在互聯網上根本就沒有,搜索引擎又如何挖掘出來提供給用戶呢?”百度產品副總監田曉萌道出了搜索引擎發展中的問題所在,“不僅如此,有些東西也很難通過搜索引擎搞定。比如,用戶想尋找描述春天的詩詞,雖然搜索引擎可以去抓取網絡中的詩詞,但卻很難斷定檢索到的詩詞是否是描述春天的。”
一邊是用戶對知識類信息的強烈需求,另一邊是網絡上內容缺乏及內容與需求間難匹配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新矛盾,百度人集智聚力,開始探索解決之道。經過內部不斷討論,思想的火花最終碰撞出了一條創新思路:既然缺乏內容,那就搭建平臺,讓用戶在平臺上創造內容。
2003年,百度CEO李彥宏提出了此前其他搜索引擎公司都沒有意識到的理念—社區化搜索產品理念,提出搜索引擎與知識類社區產品相結合的戰略方向。在該戰略思路的指導下,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百度文庫先后面世,并巧妙地與搜索引擎結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全新的價值。

百度CEO李彥宏與技術人員共同探討Hackathon(百度舉辦的編程馬拉松比賽)上誕生的創新成果
“以百度知道為例,它很好地實現了兩方面的價值。”田曉萌解釋道,“一方面它可以把存在于用戶大腦中的信息挖掘出來。另一方面即便搜索引擎能在網絡上抓到這些信息,有時也很難針對用戶的需求,反饋最適合的答案。而在百度知道里,有問有答,可以說用戶幫搜索引擎做了問題與答案的對接。而百度搜索引擎就可以基于百度知道中的信息,直接反饋用戶所提問題的答案。”
如今,百度知道上每天有超過25萬個網友在線提問,近100萬個網友在線貢獻答案,累計解決超過2億個問題;而百度百科也已經收錄了超過460萬個詞條,并以每天超過2000個新詞條的速度快速“成長”。這一切正在為百度搜索引擎實現“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貢獻力量。
創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循序漸進的演變過程中逐步成型的,百度框計算的發展史就演繹了這一過程。框計算的誕生體現了第二種創新形態—老價值+新手段。搜索并非新鮮事物,但百度卻運用新的信息獲取方式、展現方式,大大提升了搜索效果。
2004年時,用戶在百度搜索框中鍵入“3+3”,搜索結果頁面會直接反饋答案“6”。隨后,針對用戶的定義類需求,百度將能夠解釋這一定義的百科類頁面排在了搜索結果頁面的前幾位。但那時,這種根據用戶特定需求,以更佳的展現方式反饋更精細信息的理念還局限在很窄的需求范圍內,并沒有得到擴展。
到了2007年,由于用戶對圖片搜索的需求變得愈加強烈,百度搜索引擎又做出相應改變。孫云豐說:“假如用戶在搜索框中鍵入搜索詞時,我們分析出用戶想要搜索的是某位明星的照片,百度搜索結果頁面就反饋該明星的相關圖片,同時將圖片放在搜索結果頁面第一或第二的位置上。但這仍是用傳統的方式建立索引,改變的僅是呈現方式而已,且成本非常高。”為此,百度人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以更優的方式、更低的成本讓用戶精準、快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2008年,百度成立專門小組,決定在這個方向上投入更多的資源和人力,把事情做大。最終,在百度高層和小組成員的努力下,框計算的理念應運而生,并形成了需求識別、優質資源的準備、優質資源的調權,以及按需展現四個基本邏輯框架。
定下框架不到一個星期,李彥宏找到了相關團隊。孫云豐說:“當時李彥宏告訴我們,現在準備的資源都是一些可控資源,非常有限,我們應該做成開放平臺,讓更多的資源接入進來。”李彥宏的一句話,使框計算理念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框計算畢竟對傳統搜索進行了重大革新,因而在其思路定下來后,百度人的心里仍舊有些忐忑。不過,“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的使命使他們堅定了前行的步伐。

百度副總裁王夢秋在百度世界大會上表示,建立數據開放平臺將改變互聯網生態
實現框計算的其中一大要務便是需求識別,這看似簡單,其背后的技術難度卻不容忽視。據介紹,在“用戶需求識別”技術上,百度經過不斷研究,已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領導者。這一技術旨在確定用戶究竟要互聯網為自己做什么,是互聯網科學最復雜和最具技術含量的一個領域,包括語義分析、行為分析、智能人機交互、海量計算處理等子領域。例如,用戶想從互聯網得到一個“形容很開心的句子”,這個請求首先會被拆成不同粒度的20個語義單位進行分析,之后,后臺經過3億次計算來識別這個需求,并在上百億個網頁資源中檢索,進行需求分配,整個過程要在不到十分之一秒內完成。
與此同時,除了研究、發展相關技術,開放平臺的建設也在快速推進。百度副總裁王夢秋表示:“搭建數據開放平臺是一個能夠改變互聯網生態的行動。其實,能在網上被搜到的信息只占人類信息的很小一部分,我們應該把更多的信息數字化,用一個中介把用戶需求和人類信息的‘暗網’對接起來,爭取盡可能多地擁有向百度開放的數據。這將會大大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質量和便捷性。”
數據開放平臺的出現,實現了即搜即得。例如,當用戶登錄百度,搜索某兩地間火車時刻表時,框計算會直接返回時刻表。
需求在變,創新亦無止境。百度開放平臺部技術經理劉建國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發現很多網頁都變成了Web App(網頁應用),用戶對App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強烈。”于是緊隨數據開放平臺之后,百度又搭建了應用開放平臺。“這不僅為應用開發者找到了用戶,同時也能讓搜索結果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這是一個共贏的結果。”
如今,用戶在搜索框中搜索應用,搜索結果頁面會直接返回應用,用戶可以直接使用,這就使即搜即用的理念得以實現。據悉,目前開放平臺已擁有應用及數據合作伙伴超過7萬家,上線應用超過8萬個,并且這一數目還在快速增長。這些數據和應用資源將為百度框計算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框計算的即搜即得、即搜即用改變了信息獲取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如果將用戶平均篩選信息、點擊并進入下一級頁面過程按5秒計算,那么框計算每年大約能為網民省下14億個小時。但這樣的成就并未讓百度人放慢創新的腳步,一個想法出現在了百度人的腦海里,如果把搜索過程省去,不是能為用戶節省更多時間嗎?
于是,百度新首頁誕生了。在傳統的搜索框下,百度新首頁增加了導航、實時熱點、新鮮事等模塊。互聯網上的信息、服務、應用,可以以用戶喜歡的方式,集成在百度的新首頁上。同時,新首頁擁有智能推薦功能,會基于用戶行為和興趣建模,并根據機器算法和機器學習,向用戶智能推薦最想要的信息、應用或服務。新首頁的出現體現了第一種創新形態,即全新的價值,不搜即得、不搜即用。
一直以來,百度人總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用戶需要什么,新首頁的誕生正是如此。負責新首頁的百度高級產品經理侯建彬說:“我們主要從兩個角度來思考如何做新首頁,第一是用戶的剛性需求是什么。百度人通過調研、討論,發現這個需求是網站,大部分用戶是要去訪問網站的。”
但是,只是簡單地提供用戶需要的網站遠遠不夠。田曉萌告訴筆者:“我們現在不是在提供網站,而是在做‘需求簇’。比如某用戶是一個韓劇愛好者,我們就要考慮為其提供韓劇的排行榜、追劇看視頻的功能以及相關貼吧。”在田曉萌看來,“需求簇”的展現方式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侯建彬表示:“第二個思考便是我們通過什么方式將網站提供給用戶,答案是通過行為挖掘等技術來實現。”但行為挖掘等技術需要依托具備強大科研實力的團隊來實現,為此,百度任命了國際計算語言學學會(ACL)首位華人副主席、享有全球盛譽的科學家王海峰為百度基礎技術首席科學家。他帶領著全世界最大的NLP(自然語言處理)團隊,悉心鉆研基礎技術、前沿科學,以先進的研究成果支撐起了百度一系列產品的發展,其中就包括新首頁。
為倫敦奧運會所設計的新首頁,可以說是百度的一次重要嘗試。據悉,為了建立奧運會的“需求簇”,百度人分析了大量數據,了解了用戶對奧運的最大需求,并最終確定獎牌榜、賽程賽果和視頻為用戶三大需求。確定需求點后,百度人接下來便開始尋求展示內容和展示效果的最佳結合點。田曉萌表示:“我們通過不斷試驗、修改與完善,最終使得相關內容能夠在非常小的模塊內被最優地展現。”
奧運版的新首頁上線后,其效果遠遠超出了田曉萌的預期。“產品要上線時,我并未料到產品效果會有這么好。當時團隊的同事說能達到某個效果,我還覺得不一定能做到,結果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田曉萌笑言,“這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事實—在百度,我們就是要充分地調動一線員工,去創新、去實踐,集大智慧做大事兒。”
說到“麥兜”,恐怕許多人都會想起動畫片里那只可愛的小豬,而在百度,“麥兜”也很有名,因為它是百度LBS(基于位置的服務)團隊的團隊名。這個名字來源于該團隊的一個口號—“Map(地圖)的事情,由我們‘兜著’”。
百度之所以要“兜著”地圖服務,亦是用戶需求變化與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2009年,百度推出了滿足基本地圖搜索、交通出行需求的地圖服務。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麥兜團隊發現了市場上的新變化。
“當時,我們團隊的研發、市場人員總在一起看日志,研究外部產業發展趨勢。”百度LBS產品總監沈麗指出,“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發現用戶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位置信息,而是產生了對消費決策信息的需求,如‘我應該去什么樣的飯館’等。”更細致地說來,用戶對地圖的需求已從基本地圖搜索、交通出行擴展到了生活需求,以及基于位置的更多服務,如位置交友服務等。
“行業在蓬勃發展,機會亦不斷涌現,百度的地圖服務也要應需而變。”麥兜團隊當機立斷。
通過分析產業環境,并結合百度的業務特點和優勢,麥兜團隊看清了百度地圖服務的發展方向—百度地圖要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尋找生活服務信息的獨立入口,即從出行工具變為生活的入口。
基于這樣的新定位,麥兜團隊朝著這個方向全力前進,打造了一系列LBS產品。例如,今年6月百度推出了擁有餐飲、酒店、房產、醫療、生活服務、休閑娛樂等眾多頻道的生活服務平臺。這樣的服務說起來簡單,但其背后卻是由百度長年積累的強大技術和數據資源支撐著。
百度高級技術經理顧維灝自豪地告訴筆者:“我們擁有其他服務提供商難以擁有的優勢,其中之一就是需求識別。基于百度在搜索引擎上積累的技術,現在用戶搜索‘中關村小學’,我們的系統就能很好地理解用戶到底是尋找中關村附近的小學還是中關村小學。”
此外,百度還擁有龐大的POI(興趣點)數據,目前已擁有上千萬的POI數據。顧維灝表示:“和商家合作是數據來源之一,但百度的優勢是可以通過索引互聯網上的網頁,借助篇章主題分析等技術,將網頁中的內容精確地摘出來,形成相關數據庫。”
實際上,百度為“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而打造的創新產品遠不止上述提到的這些,還包括MP3搜索、生活助手等近百種產品。據當時負責MP3搜索研發的陳韞敏介紹,百度打造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MP3搜索引擎,可以讓用戶便捷地找到最新、最熱的歌曲,其中的“音樂掌門人”更是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音樂分享平臺,用戶可以在上面發布個性專輯,分享自己喜愛的歌曲。
“從傳統搜索發展到智能的框計算,從即搜即得躍變至不搜即得,從單純的地圖搜索延展到手機上的LBS產品……我們一直在追隨時代的步伐和用戶需求,不斷創新。”百度技術委員會理事長陳尚義告訴筆者,“我們內部近期還連續舉辦了兩期Hackathon(編程馬拉松)比賽,讓百度人發揮想象去打造創新的產品。CEO李彥宏每次都參與其中,與技術人員共同探討創新成果,這使得創新的文化得以進一步深化。”
縱觀百度的發展史不難看出,一個企業要想獲得成功,不僅要營造濃烈的創新氛圍,更要善于培養和利用員工的創新思維。這些年來,百度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詮釋了創新的真諦,那就是堅守信念,不斷根據用戶需求和產業環境變化,不拘一格開辟新路,創新產品。百度,正在向世界演繹著創新的“二元方程式”。

百度首席產品架構師孫云豐與百度人探討創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