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軍初
湖南省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骨科,湖南株洲 412007
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
傅軍初
湖南省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骨科,湖南株洲 412007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余腰腿痛的影響方法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療的13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后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而觀察組患者則于給予早期康復訓練,對其進行4周康復訓練后,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臨床療效,隨訪6個月,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殘存腰腿痛的發生情況結果康復4周,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而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殘余腰痛、殘余腿痛和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余腰腿痛接受早期康復訓練治療后近期療效提高,而且還有利于改善其遠期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
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康復訓練;腰腿痛;術后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脊柱疾病,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病具有難治愈性和復發率高等特點。迄今為止,手術仍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1-2]。但是,患者易出現術后殘存腰腿痛,明顯影響手術的效果。學者們和骨科醫師一直探尋減少殘存腰腿痛發生的康復訓練方式。本研究中筆者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訓練的方法。將該套康復訓練方法應用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后患者,取得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收集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骨科住院治療的138例腰椎間盤突出術后患者,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9例。其中,對照組男45例,女 24例;年齡 18~64歲,平均 54.23歲;病程 2~14年,平均6.78年。觀察組男47例,女22例;年齡20~65歲,平均53.78歲;病程2~15年,平均7.02年。納入標準:(1)患者術前有MRI證實;(2)患者有手術指征;(3)患者年齡18歲以上65歲以下;(4)患者溝通理解能力正常,能正確執行醫囑;(5)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經過2名以上副主任醫師評估患者不能耐受手術;(2)患者無手術指征;(3)患者存在語言溝通障礙,無法與醫生進行有效溝通;(4)患者為精神疾病患者,無完全行為能力。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和病程方面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僅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 對照組患者 (1)術后第1周,患者開始做仰臥位時適度直腿抬高練習;(2)術后第2周,患者開始做仰臥起坐練習;(3)術后第3周,患者則開始進行脊柱屈伸及側屈練習。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其進行上述訓練的幅度和次數,不做具體明確的規定。
1.2.2 觀察組患者 早期康復訓練方法:堅持以早期、規律、堅持和強化為訓練原則。具體步驟和方法如下,(1)直腿抬高訓練:患者術后麻醉消失后,在使用鎮痛鎮痛泵的情況下即開始在家屬的協助下進行直腿抬高練習,由30°開始,輔以壓膝和壓髖等被動活動、下肢肌肉等長或者等張訓練、擴胸和深呼吸運動,循序漸進,逐步增加該項運動是次數和度數,由原來的每日2~3次增加至每日5~10次,分2次訓練來完成,每次堅持1~3 min。(2)腰背肌鍛煉:術后7 d,患者在仰臥位做“五點式”腰背肌鍛煉和“三點式”腰背肌鍛煉,而其在俯臥位做上肢俯臥撐和“飛燕點水式”練習,由最初的每日5~10次逐漸增加至每日20次,循序漸進。(3)腰椎屈曲鍛煉:術后13~21 d,患者先在立位時作腰椎側屈練習,然后,在坐位時作腰椎屈曲練習,每日50~100次,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動作的幅度和次數,最終達到患者腰椎和下肢的活動范圍接近/達到正常生理活動范圍。
1.3.1 臨床療效評定療效標準 (1)優: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疼痛消失,無運動功能受限,患者能正常工作和生活;(2)良: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偶有疼痛,患者能從事較輕的工作和活動;(3)可: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疼痛有些減輕,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及活動;(4)差: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仍有術前同樣表現,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本研究筆者除治療療效差這一情況外,其他情況均認為治療有效[3]。
1.3.2 術后殘余腰腿痛和復發率評價方法 于術后6個月再次對患者殘余腰腿痛和復發情況進行評估,該評估由同1名副主任以上骨科醫師來完成,客觀地驗證康復訓練結果,內容包括以下情況:比如患者是否殘余腰痛和腿痛及是否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同時,統一要求患者復查術后CT片,結合患者目前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來綜合判定患者是否復發腰椎間盤突出癥。
本研究所有資料均有同一個人錄入EXCEL,并由同一人負責核實,確保所有資料的準確無誤。將數據建立的EXCEL數據庫導入SPSS 16.0軟件,然后采用SPSS 16.0軟件對各變量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描述性分析,年齡和病程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性別構成、臨床療效、殘余腰腿痛和復發率等計數資料以絕對值及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康復4周,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而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詳見表 1。
隨訪6個月,觀察組殘余腰痛、殘余腿痛和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有逐年增多的趨勢,部分患者手術仍在近期或遠期存在不同程度術后殘余腰腿疼。因此,探索一種安全、行之有效而又能減少患者治療痛苦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現實意義。迄今為止,對該病的治療尚無統一的方案,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以達到盡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的目的[4-5]。但術后康復治療是手術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6],學者們和骨科醫師一直探尋安全高效的康復訓練方法。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殘余腰腿痛和復發率比較[n(%)]
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對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療的13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后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康復4周,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而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訪6個月,觀察組殘余腰痛、殘余腿痛和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7]。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患者術后當直腿抬高到30°時,僅僅神經根被牽引緊張,而神經根未被牽動;當直腿抬高到60°時,神經根被牽動的幅度最大,術后當直腿抬高至60°以上時,患者神經根亦能增加小幅的移動,其能夠明顯減少患者手術周圍瘢痕組織粘連和固定,利于早期消退神經根的炎癥反應,減輕對患者神經的壓迫,而且術后早期就開始進行直腿抬高鍛煉還有助于預防患者下肢肌萎縮和促進下肢恢復原有肌肉萎縮,腰椎屈曲鍛煉和腰背肌鍛煉也具有同樣的功效,具有較好的協同作用。可見,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更明顯的促進患者腰椎間盤突出術后腰背及下肢功能的恢復,效果優于常規康復訓練患者,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
[1]程永紅.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11,32(6): 459-462.
[2]劉建雄,夏建龍,謝林.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治療的新進展[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1(1):75-78.
[3]田方云.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148-150.
[4]王麗莉,張靜,閆玉芳,等.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訓練的目的及方法[J].哈爾濱醫藥,2010,30(5):44.
[5]尹海龍.康復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存腰腿痛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3):5610-5612.
[6]榮元,甘鳳蓮,何海洪.31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1,9(12):3129.
[7]賴銘春.老年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術后康復訓練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18):3930-3931.
Study of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after surgery
FU Junchu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Zhuzhou TCM Traumatic Hospital in Hu′nan Province,Zhuzhou 412007,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after surgery by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138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1,the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but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fter four weeks′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and follow-up 6 months,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remnant ache of lumbocrural pain after surgery was evaluated.ResultsRehabilitation 4 weeks,the treatment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1.30%in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treatment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8.26%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the residual lumbago,residual leg pain and recurrenc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Lumbar disc herniation b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good for the short-term effective rate and the long-term effective rate,it is safe and reliable,it is worthy of applying for clinic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Lumbocrural pain;Postoperation
R68
A
1674-4721(2012)10(c)-0057-02
2012-08-17 本文編輯: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