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長英
棗莊礦業集團滕南醫院,山東濟寧 277606
心腦血管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發,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上升。伴隨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的發病率也在逐年的上升,其發病機制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則逐步的等到人們的重視及關注。心肌梗死的發病機制較復雜多樣,進行準確的診斷及積極有效的治療,相對的臨床療效不十分理想,為更好的對心肌梗死的患者進行診斷及治療,現選取該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依據心電圖的顯示有無ST段的抬高進行區別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組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較分析兩組的其臨床特征,依據分析的臨床特點進行治療指導的意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的患者142例,其中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0例,男患44例,女患26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52.5±5.5)歲;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2例,男患 45 例,女患 27 例,年齡 45~76歲,平均年齡(51.5±6.5)歲。 所有患者均經門診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實驗室輔助檢查明確診斷為心肌梗死,為試驗治療的安全性,對其患者的選取均選取其輕、中度發病情況的患者。
非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診斷標準為:①持續發生>15min的胸痛,并且符合胸痛的發病特點;②心電圖:ST—T的動態演變時間持續較長,常常會超過24h;③血清酶學的異常改變血清酶學的改變符合心梗的變化規律和或血清cTNT和TNI升高≥正常值的2倍以上[1]。上述條件符合①或是②或是③其中的兩條,即可進行診斷為非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①劇烈的胸痛持續時間>30min的時間、采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進行緩解;②相鄰的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心電導聯顯示,ST段≥0.1mV;③CK同工酶(MB)、肌酸激酶(CK)、心肌特異性的肌鈣蛋白(NI及 cT、c1M、肌紅蛋白)異常上升。
患者被收入院治療后,應安置于冠心病的重癥監護室(CCU)病房當中,進行24h的監護儀進行嚴格監護。①在入院的當天每隔6h進行1次心電圖的記錄,以后的治療中每日進行1次的詳細記錄,在監護治療過程中出現心律失常的發作及胸痛的發生應進行詳細,認真的記錄;②在入院的當天每隔6h進行1次心肌酶的檢測,在治療進行的3d內,每日進行1次檢測,此后每3 d進行1次檢測,直至心肌酶檢測恢復到正常范圍內;③在患者入院的時候,進行血脂、血糖及24h的動態心電檢測;④入院后10d內,采用Judkins法分別行左、右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2]。冠心病的主要定義為≥1個側支心外膜下的冠狀動脈的管徑≥50%;病變累及做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狀動脈之一為單支的病變,如兩支則為雙支病變,三支都發生病變為三支病變,左主干的病變可作為2支病變,雙支或者三支的病變均為多支的病變;⑤在患者進行住院治療3周內,要進行觀察是否存在心臟泵的衰竭、梗死的延伸及在梗死等發生。
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的對比,甲組的患者合并發生心絞痛及糖尿病的發病率較乙組患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所引起嚴重心律失常或死亡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分別有70及72例患者,在住院進行治療及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甲組患者的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再灌注的心肌治療效果顯著低于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的患者(P<0.01),甲組梗死的患者多半有多支發生病變豐富良好的側支循環系統同乙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乙組患者單支病變顯著高于甲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病人基礎臨床資料的[n(%)]
上述實驗研究結果資料表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比較容易發生糖尿病、既往發生反復心絞痛發作的患者群,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冠狀動脈發生病變的程度,對比沒有糖尿史病的患者較容易發生多處多支的病變發生,而且發生狹窄的程度較嚴重。所以,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箍狀動脈多支病變及嚴重程度明顯高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因此常反復發生心絞痛因其反復發生心絞痛[3]。所以,該類患者側支循環較為豐富,因此,非ST段的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完全性阻塞的血栓形成早期進行溶栓,原來斑塊比較快速的痊愈血管痙攣很好的得到緩解,在完全性阻塞時有豐富的側支循環血栓的總負荷比較低,所以,向前血流從來沒有消失,發病的機制都導致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存在血栓的自行溶解及血管痙攣的自行緩解的臨床特征。 所以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血管閉塞發生率明顯低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且伴有豐富的側支循環系統,具有缺血的預適應的存在,因而減低了心肌缺血性壞死的發生,保護了心臟的供血功能,所以伴有心臟泵衰竭性的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隨著冠脈介入技術的開展及廣泛應用,致使兩組患者的致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因較多支血管病變的基礎性病變比較嚴重,較常發生合并糖尿病,所以進行遠期治療的預后較不理想,發生再梗死的致病率較高。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對比,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缺少發病特點的心肌梗死心電圖變化及心肌酶改變,很少伴有心律失常、靜息性胸痛等,急性心肌梗死的預知性癥狀的發生,引起該類病人較易漏診、誤診,嚴重的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所以,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再灌注心肌的治療顯著低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與此同時,應隨時準備采取一級預防的措施,其中包括①健康教育:開展健康知識教育的普,提升公民的保健意識,提高患者對自我保健的重視程度,鼓勵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合理的調整飲食,進行適宜的體育運動,保持愉悅的心理狀態等;②降低危險因素的發生,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肥胖等均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綜上所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較常發生于患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既往存在反復發作的心絞痛病史,冠狀動脈變化較多發生與多個分支,較容易并發多個側支循環,治療預后情況較差。
[1] 史景柏.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與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征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3(1):92.
[2] 雷娟,周淑嫻,張玉玲,等.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治療現狀[J].嶺南心血管,2007,13(1):25-28.
[3] 王萍萍,楊彤,趙軍,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與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7):1117-1119.
[4] 于維雅,楊庭樹,沈琳,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與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脈病變特點及并發癥的對比研究 [J].醫師進修雜志,2005,28(1):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