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芬,黃 靜,陳湘清
(武警南京醫院內分泌科,南京 210028)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9 240萬[1]。糖尿病的并發癥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腎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現已成為西方國家終末期腎病最常見的病因。在國內終末期腎病病因中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和經濟負擔。21世紀糖尿病在全球呈暴發流行態勢,中國更是糖尿病的重災區。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目前中國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達9.7%,而糖尿病腎病,作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已成為終末期腎病(ESRD)的首要原因[2],嚴重威脅著廣大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糖尿病腎病早期臨床癥狀常不明顯,在患病初始階段往往容易被忽視,當出現高血壓、浮腫等臨床癥狀時已經達到不可逆轉的程度,失去了有效防治的最佳時機。因此,探討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法意義重大。本研究對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別檢測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脂及血漿D-二聚體,觀察糖尿病腎病與hs-CRP、血脂及血漿D-二聚體水平變化的關系。
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武警南京醫院內分泌科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均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齡30~80歲,平均53歲。 所有患者均無明顯感染(無發熱、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異常,影像學檢查正常),均排除血脂、血糖、心、腦血管及肝、腎功能異常者。將96例患者按有無腎病分為糖尿病腎病組和單純糖尿病組,每組48例。2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清晨空腹進行肘靜脈采血10 mL,分離血清、血漿。血清hs-CRP、血漿D-二聚體試劑購自寧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血清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采用酶比色法,試劑盒購自上海執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應用(OLYMPUSAU400)全自動生化儀進行檢測。
糖尿病腎病組血清 hs-CRP、TG、TC、LDL-C,血漿D-二聚體明顯高于單純糖尿病組,血清HDL-C明顯低于單純糖尿病組(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各項生化檢測指標的比較 ±s

表1 2組患者各項生化檢測指標的比較 ±s
D-二聚體ρ/(mg·L-1)糖尿病腎病組 6.01±2.02 2.21±1.10 5.78±0.75 3.27±1.00 0.64±0.22 5.58±2.36單純糖尿病組 2.45±0.80 1.20±0.32 4.23±0.65 2.55±0.91 1.68±0.63 2.34±1.06 t 13.13 4.04 6.72 3.51 7.27 3.5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hs-CRP ρ/(mg·L-1)TG c/(mmol·L-1)TC c/(mmol·L-1)LDL-C c/(mmol·L-1)HDL-C c/(mmol·L-1)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嚴重微血管并發癥之一,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增高。在歐美等國家,糖尿病腎病已成為終末期腎病(ESRD)的首要原因;在國內,糖尿病腎病所導致腎功能衰竭亦日益增多,目前已居國內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病因的第2位[3],且一旦進入臨床蛋白尿期,腎臟損害常無法逆轉。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關鍵。有研究[4]發現,糖尿病屬于自身免疫性和低度炎癥反應性疾病。在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中,CRP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為慢性炎癥,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導致腎臟損傷:1)慢性炎癥反應可引發機體氧化應激,使LDL-C,氧化為ox-LDL,后者可直接損傷內皮細胞,增強單核細胞對血管內皮的黏附及浸潤。2)慢性炎癥反應可促進糖化及脂化終末產物修飾血管壁蛋白,引起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促進動脈硬化發生和發展。3)炎癥源性細胞因子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可刺激血管內皮因子釋放,使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腎小球內皮細胞通透性增加[5],通過合成黏附因子及化學趨化物,促進白細胞合成,釋放超氧化物和蛋白水解酶,引起組織損傷[6],而hs-CRP是反應炎癥更為敏感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腎病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顯高于單純糖尿病組。提示,hs-CRP可靈敏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腎臟損傷情況,對發現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2型糖尿病發病有2個重要環節,即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素分泌障礙。當外周組織對胰島素抵抗時,會使體內TNF-α、IL-1及IL-6水平明顯升高,誘導肝臟分泌CRP增加,CRP和TNF-α水平升高又增加了胰島素抵抗[7]。胰島素抵抗可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同時,糖尿病患者體內脂蛋白脂肪酶活性明顯下降,對乳糜微粒(CM)和VLDL分解作用減弱,誘發高TG血癥和低HDL-C血癥[8],而在糖尿病進展過程中,脂蛋白可以與其相應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在細胞因子參與下,促進腎臟內動脈粥樣硬化及通過對腎臟細胞直接毒性,導致內皮細胞受損,使微血管病變加速動脈硬化的進展。
糖尿病腎病發生過程比較隱蔽,其主要臨床征象是蛋白尿。蛋白尿作為與腎臟疾病緊密相關的危險因素之一,對腎小球系膜細胞、近端小管上皮細胞等有直接損害作用,導致腎小球硬化。因此,尿蛋白是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病情分期與療效觀察的可靠指標。目前,有研究[9]顯示,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不僅僅是腎臟疾病的標志。同時也反映了血管廣泛損傷。糖尿病患者許多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壓,通過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或其功能失調、纖溶活性減低,引發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在此病理生理過程中產生的D-二聚體增高間接反映了血管內皮受損、機體高凝狀態。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溶解酶作用于交聯纖維蛋白的特異降解產物,是繼發性纖溶亢進的標志物之一。血漿中D-二聚體升高,表現為高凝、高黏、高聚集及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并發生了繼發性纖溶,致血瘀和微血管內血栓形成,而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主要并發癥。有文獻[10]報道,糖尿病腎病可出現纖溶系統功能改變。當糖尿病患者伴有微血管病變時,D-二聚體含量明顯增高,且在2型糖尿病慢性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hs-CRP、血脂、血漿D-二聚體與糖尿病腎病的關系,研究兩者的相關性,為早期防治糖尿病腎病提供依據,而hs-CRP、血脂、血漿D-二聚體與尿微量白蛋白聯合檢測可作為糖尿病腎病病情進展的參考指標。
[1]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常寶成.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聯合用藥治療[J].糖尿病藥品評價,2011,8(3):16-17.
[3] 廖志紅,黃菊,蔣培培,等.首屆全國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與腎臟病學術會議紀要[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6):401-405.
[4] Kunsch C,Medford R M.Oxidative stress as a regulator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 vasculature[J].Cire Res,1999,85(8):753-766.
[5] 李新勝,張金成,王瑞英.血清C反應蛋白、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與2型糖尿病腎病關系[J].臨床薈萃,2005,20(9):494-496.
[6] Erbagecic A B,Tarakcioglu M,Co kun Y,et al.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in children with type I diabetes mellitus:cytokinesintypeIdiabeticchildren[J].ClinBiochem,2001,34(8):645-650.
[7] 張寧梅,何光星,陳淑芬.2型糖尿病與C-反應蛋白及血脂的關系[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5):518-519.
[8] 涂植光.臨床檢驗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7.
[9] 李紅,王秀芬,王燕,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凝血與纖溶系統變化[J].臨床薈萃,2005,20(21):1222-1223.
[10] 李春仙,史訓忠.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水平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2010,25(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