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恢淑,胡 婷
(1.武寧縣婦幼保健院門診部,江西 武寧 332300;2.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南昌 330006)
為了減輕肝癌患者介入治療的副作用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2011年1—12月對462例肝癌患者在實施介入栓塞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1年1—12月在本院腫瘤科住院的462例行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作為觀察組,男252例,女210例,年齡27~67歲;患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6例(35.9%),高中至大專164例(35.5%),本科及以上132例(28.6%)。同時選擇2010年1—12月在本院腫瘤科住院的323例行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作為對照組,男173例,女150例,年齡28~67歲;患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7例(36.2%),高中至大專115例(35.6%),本科及以上91例(28.2%)。2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著重手術入院宣教,飲食指導,睡眠等方面的護理;遵醫囑監測生命特征,常規行術前、術后護理及用藥指導等。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1)入院后護理干預:①入院時由主管護士熱情接待,詳細介紹病區環境及作息時間,使患者盡快熟悉醫務人員,消除陌生感與緊張情緒;②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社會背景、經濟狀況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適應角色的改變,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③創造溫馨的住院環境,保持病室安靜舒適;④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調節品種,保證營養需求;⑤讓患者了解各項檢查的意義及注意事項,消除對檢查的盲從,掌握自己病情的轉歸,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⑥進行專科知識介紹,包括介入治療方法及常用藥物等。
2)術前護理干預:①鼓勵患者說出心理感受,通過傾訴減輕焦慮;②做好術前備皮、介入治療所需藥物的準備,指導患者學會床上小便,便于術后24 h能順利排便;③術前晚,護士重點巡視,指導患者入睡,觀察睡眠情況,必要時使用鎮靜藥,術前4 h可進少量流質,避免手術過程中空腹時間過久,導致低血糖、暈厥等不適;④術晨由主管護士攜帶藥物、病歷,與家屬一起陪同患者到介入室。
3)術后護理干預:①患者回病房后,主管護士立即到病床旁,祝賀手術成功,了解手術過程,觀察穿刺點敷料是否干燥,術肢足背動脈搏動、末梢血運是否正常,右上腹脹痛情況,做好記錄。②臥床24 h,術肢制動12 h,如患者感到勞累,及時予以協助健側肢體屈曲,協助一側身體輕微活動,以改善受壓皮膚血運,增加舒適感。③術后進流質飲食,3 d后普食,多飲水,保證24 h尿量>3 000 mL。④避免劇烈運動、咳嗽等增加胸腹內壓的因素,咳嗽、解便時用手指固定股動脈穿刺部位,以防出血[1]。⑤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術后并發癥。密切觀察下肢末梢血運情況是及早發現股動脈栓塞及明確栓塞程度的重要依據,每30 min巡視患者1次,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有無減弱或消失,皮膚顏色是否蒼白及溫度是否下降,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是否延長,穿刺側下肢有無疼痛和感覺障礙,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⑥向患者介紹較常見的栓塞后綜合征:發熱與腫瘤大小和壞死程度有關,可給予物理降溫或解熱鎮痛藥;大劑量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導致惡心、嘔吐,術前和術后給止吐藥物,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肝動脈栓塞后由于肝包膜張力增加、肝臟水腫常引起腹痛、腹脹,弄清疼痛性質后給予處理,及時給患者解釋原因,消除患者顧慮,減輕治療的不良反應。⑦術后24 h后讓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維生素豐富且易消化食物,適當限制動物脂肪的攝入[2]。
4)出院護理干預:①有書面材料詳細指導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活動及藥物服用方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快;②保持大便通暢,預防血氨升高;③指導患者適當活動,注意休息;④2周復查肝區X 線平片,4周復查肝臟 CT和 AFP[3];⑤如有腹痛、黑便、黃疸、疲倦等癥狀應及時就診。
2組患者術后8~12個月存活期及并發癥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8~12個月存活期及并發癥比較
肝癌早期常無癥狀,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能夠手術切除者不到20%,80%左右的患者由于疾病的發展迅速,自身不能耐受手術,技術條件受限而失去手術切除機會,對于不可切除的肝癌,介入治療已成為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介入放射學進行肝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和血管栓塞,阻斷腫瘤血供,使癌體嚴重缺血壞死而縮小,達到臨床治療肝癌的目的。由于患者對介入治療不了解,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心理因素都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壓力,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反應。本研究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對介入治療患者給予心理、社會、環境條件等支持,結果顯示,與常規護理相比,患者術后8~12個月存活率明顯升高,而術后并發癥明顯降低。
血管栓塞可使80%~90%的患者引發右上腹部疼痛,加重患者身體負擔的同時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降低了患者的免疫能力,從而影響了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因此最大限度地緩解和減輕患者疼痛感是提高治療的關鍵環節之一,本研究發現通過保持患者情緒穩定,轉移注意力,增強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鎮痛藥物的使用等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地減少患者疼痛發生率,緩解患者疼痛感。下肢麻木、血腫是介入治療的術后并發癥,本研究發現,通過護理人員的及時干預,發現問題,上報醫師,未造成不良后果,發熱是壞死的腫瘤細胞在體內吸收過程產生的反應,術后及早進行護理干預,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體溫;惡心、嘔吐是機體對毒性藥物的一種防御保護機制,介入治療過程中應用化學藥物和造影劑,可引起惡心、嘔吐,在嘔吐的過程中,患者除了感到痛苦外,還會影響進食,進而加重與疾病有關的分解代謝,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又加劇了化療藥物的腎毒性,因此,術后要積極防止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本研究發現,護理干預能有效地減少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此外,還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尿儲留,原因可能是臥床以及焦慮緊張所致,護理干預能有效地減少患者的尿儲留癥狀,主要是通過針對性的術前床上訓練,及時解除患者疑慮,減輕患者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能減輕患者的身心壓力,有效緩解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的疼痛感,降低術后并發癥,減輕患者胃腸道反應,進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治療效果。
本文病例資料為作者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工作期間收集整理
[1] 成翼娟.整體護理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50.
[2] 周秀華.急救護理學[M].2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89.
[3] 契利宇,龐瑞麟,金銀惠,等.18例經肝動脈化療栓塞生存三年以上的原發性肝癌臨床分析 [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2,7(6):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