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飛,張 莉,章永琳,章金媛,顏小明,廖 嘉
(南昌市第三醫院急診科,南昌 330006)
近年來,地震、水災、火災等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在我國頻繁發生,第一時間及時正確地實施救護是有效地自我救護、挽救生命、降低傷害程度的關鍵[1]。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急救醫療體系建設尚有很大差距。目前,由中國紅十字會組織和培訓了一部分救護師和救護員,主要是針對在校大中專學生及公安消防等人員,而社區居民未能很好地納入培訓范圍。考慮到社區高齡居民在社區內遇突發急救事件概率較高,本研究選取這個群體為調查和培訓對象,通過相關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以期達到逐步提高社區居民的急救知識和能力。
選擇2011年 10月至2012年2月南昌市西湖區十字街、繩金塔、都司前3個社區居民共138名,其中男65名,女73名,年齡55~65歲,平均60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程度58名,初中程度43名,高中及以上程度37名。
1.2.1 培訓內容
成立培訓小組,小組成員由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2名,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名組成。編寫相關急救知識的教材,制訂培訓相關知識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心跳、呼吸驟停的徒手心肺復蘇、脊柱損傷的搬運,四肢骨折的固定和搬運、眼外傷的包扎,急性酒精中毒、急性呼吸道梗阻的急救等,其中特別制定如何尋求急救幫助、如何撥打急救電話及尋求社區醫院幫助等內容。問卷內容結果分為不知道(0分)、了解(1分)、基本掌握(2分)及掌握(3分)4個等級。向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表,由研究者一一填寫問卷內容。共發放調查問卷138份,回收有效問卷138份,有效收回率為100%。
1.2.2 培訓方法
培訓小組選派急救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利用社區培訓中心的電教室在雙休日進行光盤示教和理論講解。同時安排操作練習,采用游戲、競賽、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培訓時間為14 d。在培訓完成后,進行問卷急救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考核,考核結果參照問卷結果的4個等級進行。
統計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培訓前后結果采用Mann-Whitney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培訓前社區居民對各項急救知識的知曉率和技能掌握水平均較低,培訓后各項急救知識的知曉率和技能掌握程度均較培訓前有明顯提高(均P<0.01)。見表1。

表1 培訓前后社區居民對急救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比較n=138
現場社區急救是搶救生命、減少傷殘的關鍵措施之一,是指當意外或急癥發生,在醫護人員未到達現場前時,以醫學原則,利用現場人力、物力對傷病者施行初步援助及護理[2]。社區內老齡居民時常面對心血管疾病的突發[3]、四肢骨折的急救、呼吸梗阻等突發事件,無論是自身發病還是遇他人發病,常常由于缺乏急救相關知識和技能錯過了搶救的第一時間。因此,使社區居民能夠掌握社區急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發揮“第一目擊者”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對南昌市西湖區十字街、繩金塔、都司前3個社區138名老年居民進行急救培訓,更側重于心血管疾病、骨折、呼吸梗阻等老年常見、多發急癥的救護和自救。針對該年齡階層文化水平不高的特點,在培訓講解過程中盡量使用通俗化的語言。在培訓過程中,筆者發現較多的居民對自已能否正確運用急救知識缺乏自信,急救意識也較淡漠。對此,本研究中增加了現場操作的演示和親身實踐,同時印制大量圖文并茂的小宣傳冊,每冊突出一項急救技能,分發給社區居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研究選取社區老年居民為調查和培訓對象,是因為這個群體對開展社區醫療救助體系服務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除提高這個群體的急救、自救意識外,還要求醫護人員要充分發揮社區醫療資源,將社區醫院和衛生站的宣教和指導功能進一步放大。同時,要求培訓工作要有延續性,將定期的培訓和考核常態化,通過這個群體帶動身邊其他人相關意識和知識提高,為最終形成院前院內社區救護、延續生命一條龍服務打下基礎。
[1] 王野,李遠建,楊彬.對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識培訓的探討[J].四川醫學,2001,22(12):1198-1199.
[2] 劉杰雄,羅炎光,李小利,等.對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識培訓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7,12(1):58-59.
[3] 郭新萍.院前急教中護士應具備的素質[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2(6B):94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