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蘭芳
(江西省兒童醫院急診科,南昌 330006)
手足口病為我國法定報告管理的丙類傳染病,是一種多由柯薩奇A組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為代表的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學齡前兒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特別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高,少數易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甚至心肺功能衰竭[1]。2011年6—12月江西省兒童醫院對64例第1期手足口?。ㄊ肿憧诓?皰疹性咽炎期)患兒采用兒童回春顆粒治療,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選擇在本院門診就診的第1期手足口病患兒126例,年齡6個月~6歲,均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2]。 臨床表現: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膚丘皰疹,可伴有咳嗽等癥狀,病程一般7 d。將126例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64例,男39例,女 25例,年齡<1歲 27例,≥1~3歲 34例,≥4~6歲3例;對照組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齡<1歲 24例,≥1~3歲 35例,≥4~6歲 3例。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表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具有可比性。
2組患兒均予以退熱、補充維生素等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廣東三才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批號:1103219)10 mg·kg-1·d-1,靜脈滴注;皮膚丘皰疹部位外擦康復新液。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兒童回春顆粒(貴州安泰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10205)口服,1歲以下每次 1/4袋,≥1~2歲每次 1/2袋,>2~4歲每次 3/5袋,>4~7 歲每次1袋,2~3次·d-1。2組均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顯效:皮疹消退,未見新皮疹出現,體溫正常,口腔黏膜潰瘍愈合;有效:皮疹消退,體溫正常,精神、飲食稍差,口腔黏膜潰瘍未完全愈合;無效:仍有皮疹或出現新皮疹,伴發熱,精神、飲食無明顯改善,口腔黏膜仍有潰瘍[3]。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發熱及皮疹消退時間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兒療效及發熱、皮疹消退時間的比較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柯薩奇A16病毒、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觸進行傳播[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衛發明電(2010)38號]。多數患兒臨床表現較輕,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的皰疹、手足和臀部的丘皰疹,并伴有流涎、納差、發熱等癥狀,一般預后良好。少數重癥患者合并心肺功能衰竭、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等并發癥,病死率較高。臨床上主要以抗病毒治療為主,尚無特效治療。中醫認為手足口病屬于濕熱病的范疇,病位主要在肺脾二經[4]。治療應以化濕為主,兼以清熱解毒[5]。兒童回春顆粒由黃連、黃芩、羚羊角、水牛角、葛根等20余味中藥組成,其中黃連、黃芩清熱解毒,羚羊角、水牛角清熱涼血,葛根、牛蒡子和荊芥等藥解表,聯合應用具有清熱解毒、透表豁痰的效果。本研究中治療組在西藥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口服兒童回春顆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發熱及皮疹消退時間低于對照組(均P<0.05)。筆者認為,兒童回春顆粒能有效地控制病毒感染,緩解癥狀、縮短病程,效果顯著,是治療手足口病較好的藥物。
[1] Ong K C,Badmanathan M,Devi S,et al.Pathologic characterization of mumine model of human enterovirus 71 encephalomyelitis[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8,67(6):532-542.
[2]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02.
[3]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72.
[4] 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02-203.
[5] 張琳,何德根.手足口病的中醫辨證體會[J].中醫兒科雜志,2011,7(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