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迎平
(安徽財經大學 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尤其是自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加快了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為了促進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實施了大量引進外資的政策,如對引進外資給予稅收優惠、甚至免收稅收等政策。我國經濟發展起點較低,技術水平較為落后,引入的外資含有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科學技術,外資企業的進入增加了當地的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當地企業產生了危機感從而提高自身的技術研發或者加大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學習模仿能力,以此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外商直接投資通過競爭機制促進了當地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刺激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正因為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對經濟的這種促進作用,使其成為各地發展經濟的重點。改革開放政策首先受益的便是東部沿海地區,憑借有利的地理優勢,東部沿海地區承接了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資,為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然而隨著經濟均衡發展的要求,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中部與西部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也逐漸上升,國家分別提出中部六省崛起計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從而為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創造機遇。在此前提下研究中部六省引入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溢出效應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如何提高外商直接投資對中部六省經濟發展的外溢作用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結論如下。祝波(2007)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外溢效應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一類是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另一類是東道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收能力以及東道國本身的創新能力。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空間越大,其溢出效應便越明顯。東道國對外商直接投資吸收能力也是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發揮的必要條件,東道國企業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條件等都影響著對外資具有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的吸收能力,東道國增強自身的研發投入、提高本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都是增強本國對外資吸收能力的重要措施。對外貿易開放度是另外一個影響著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發揮的重要因素,對外貿易開放度反映的是進出口總額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對外貿易開放度越高反映的是經濟發展對進口貿易的依賴度越高,對外貿易開放度的大小同時也反映了進出口貿易的高低,通過進出口貿易活動可以買進更多先進的機器設備與技術,從而提高當地的技術水平與生產效率,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外溢效應的發揮。這也與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相符合。
賴明勇、包群等(2009)結合對外貿易依存度、人力資本存量研究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得出,以人力資本存量度量的吸收能力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分地區的實證結果發現,東部地區人力資本充裕度雖然要高于中西部地區,但是相對于其他適配的因素而言,在東部地區以人力資本衡量的吸收能力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發揮要小于貿易開放度指標衡量的吸收能力的促進作用,在中西部地區則呈現為相反結果。陳繼勇,盛楊懌(2008)認為由于我國吸收來的外商直接投資為勞動密集型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在地區間呈現出的層次性,得到各省自身的科技投入對技術進步表現出顯著的正面影響,由于各地區自身經濟基礎與研發水平的差異,其中東部影響最強,西部最弱;外商直接投資通過進口貿易、中間投入品等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當地生產活動的技術水平與知識的積累,分地區分析結果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對中、西部地區以及全國范圍的知識溢出效應都相對不明顯,外商直接投資在東部地區的溢出效應較為明顯。王瑜(2009)引入外資參與度,結合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研究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對外資參與度較高的行業技術進步僅有輕微負面影響,而對外資參與度較低的行業技術進步有很大負面影響,外資的進入通過激烈的競爭阻礙了我國高技術行業的技術進步,而低技術行業受外商直接投資影響較少,主要受自身的資本和勞動投入決定。倪海清和張巖貴(2006)研究發現我國外商直接投資與建立的人力資本指數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但受外商直接投資投資動機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并沒有形成正向促進作用。
綜合上述文獻,都注重的某一個因素對外商直接投資外溢效應的影響,而很少有將兩種影響因素進行對比研究的,本文將結合人力資本存量、對外貿易依存度來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中部六省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
2.在假定時間序列參數齊性的條件下,即參數滿足時間序列一致性,參數值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模型的系數有以下兩種情況:
本文選擇的指標為外商直接投資(fdiit)、地區生產總值(gdpit)以及勞動力投入量(hcit)、對外貿易依存度(openi,t)以及人力資本存量(humit),各指標具體說明如下:
外商直接投資(fdii,t):指外國企業和經濟組織或個人按我國有關政策、法規,用現匯、實物、技術等通過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以及外商獨資等形式進行投資的資金,主要分合同利用外資與實際使用外資額,這里采用實際使用外資額,表示對經濟活動實際產生作用的外資資金。年鑒上外商直接投資單位為美元,采用1989-2010年年均匯率將其轉化為以元來計價。
地區生產總值(gdpi,t)從價值形態上看,本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反應了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區國民經濟的各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的價值的總和。地區生產總值從整體水平上衡量了地區的生產活動能力與經濟活動的總體規模與水平。
人力資本存量(humit):是社會總資本中主要部分,內生經濟理論中人力資本對經濟的持續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被投資人身上各種所蘊含的知識和技能的總和。人力資本的計算有教育存量法、未來收益法、累計成本法三類,目前用得最多的是教育存量法,即用人口或就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來作為人力資本存量的替代變量。本文采用周彩云(2010)等學者的做法,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法來衡量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其中1989-2007年數據直接取自周彩云的研究成果,2008-2010年的數據根據其方法進行延伸(原始數據來自《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9-2011》),將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賦予不同的權數: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分別為0、6、9、12、16,則各地區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計算公式為:
第一,完善師資隊伍保障。其一,優化師資結構,構建適用于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師資團隊。其二,加強教師培訓力度。高校在鼓勵教師繼續深造方面,不應一味追求學術造詣,要將提高教師實踐技能提上日程。高校要積極組織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進行實踐,鼓勵教師參加企業交流會,全面深刻了解企業文化。這對指導大學生的實踐教學十分重要。與此同時,高校還應當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大學生實踐教學的指導,高校教師可以同企業人員交流互動,從而在實踐教學方面收獲更多的經驗。其三,改善教師教學方式。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除了選擇傳統講授的教學方式外,要重視啟發式和行動導向式的教學方法。

其中,eduit表示各教育層次權重,pit表示從業人員不同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
對外貿易依存度(openi,t):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對外依賴程度的指標,反映了一個地區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指標由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進出口貿易總額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計算得到。由于統計年鑒中進出口貿易總額是以美元作為衡量單位,在計算前先利用當年美元兌人民幣平均匯率將進出口貿易總額(ei,t)轉化為以元為計價單位。
各地區年底從業人員數(hci,t)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0年各省數據與2011年統計年鑒數據不一致,這里采用年鑒2011上數據為基準算出差額,后面以每個省年底從業人數占當年全國當年從業人數為權重對各省年底從業人數對進行調節得到。
以上數據除了對外貿易依存度為相對指標,其他數據均采取對數化處理,用以消除數據的異方差性,同時模型計算出的系數直接表示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彈性的變化;1989-2008年數據主要來源于《新中國60周年統計資料匯編》,2009-2010年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1。

圖1 中部六省1989-2010年外商直接投資
從圖1中可以看到,從1989-2010年,中部六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絕對量越來越大,到2010年末快接近1800億元人民幣,同時也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資并不是一直都是增加的,1999年和2000年時呈現負增長;從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增長速度可以看到,在樣本期內波動幅度較大,根據其波動幅度的變化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89-1995年為劇烈波動幅度階段,從圖中可以看到增長速度在1992年最高曾達到140%以上,之后在1994、1995兩年迅速跌落,這與1992年國家強調了吸引外資的政策是緊密相關的;第二個階段波動幅度較小,樣本期為1996-2001年,增長速度波動幅度較小,并且在1996、1997兩年基本不變,之后在1998年基本為零、1999年跌至最低水平,由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流入我國國內的資本量迅速減少,再加上中部地區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地理位置更為不利,流入資本便迅速減少;第三階段為2002至今,外商直接投資處于穩定發展階段,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也處于穩定發展階段,以20%的年增長速度維持平穩增長。
在利用面板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有必要檢驗下面板數據的穩定性,面板單位根檢驗有LLC、Breitung、IPS、Fisher-ADF、Fisher-PP、Hadri六種檢驗方法。本文利用stata 11.0對參與分析的數據利用LLC、Fisher-ADF檢驗兩種方法進行單位根檢驗,其檢驗結果如下:

表1 單位根檢驗結果
LLC檢驗零假設為都存在單位根,即使非平穩的,備擇假設為都是平穩的;Fisher-ADF檢驗的零假設為所有面板都含有單位根,兩者都拒絕則說明面板是數據是平穩的。根據表1中數據可知,對原始數據對數化處理后序列為平穩序列。
1.考慮人力資本存量因素的模型分析

表2 Hausman檢驗結果

表3 不考慮人力資本存量的固定效應模型結果
建立模型前首先檢驗應該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Hausman檢驗的具體結果可見表2。從表2Hausman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卡方統計量對應的p值為0.0000,沒有充足的理由接收原假設,因此接受建立固定效應的面板模型,具體結果可見表3。

表4 考慮人力資本存量的固定效應模型結果
從表4固定效應模型結果可以看到,模型擬合結合較好且整體顯著性F檢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模型各項系數t檢驗均通過。從模型擬合結果對比可以看到,考慮人力資本存量因素后,外商直接投資對地區生產總值的彈性有0.3906變為0.1669,勞動力投入量對地區生產總值的彈性有2.0959降為0.9275,而人力資本存量對地區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為0.8702,且模型整體擬合優度有大提高。由模型各變量的系數變化可以看到,人力資本存量在外商直接投資對地區生產總值的外溢效應過程中的貢獻度較高,約為57.27%,可見人力資本存量在對外商直接投資所含有的先進管理與科學技術的吸收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考慮對外貿易依存度因素的外溢效應模型分析
依照同樣的方法,利用hausman檢驗判斷模型是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檢驗結果如下。

表5 hausman檢驗結果
從表5結果可以看到,hausman檢驗卡方統計量對應的值為14.51,相應的 p值為0.0023,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沒有充足的利用拒絕原假設,因此認為應該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建模,模型建立結果可見表7。
不考慮對外貿易依存度時外商直接投資外溢效應模型結果與表4是一樣的。首先,模型擬合顯著性通過檢驗,比較表4與表6可以看到,考慮了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外商直接投資外溢效應整體擬合優度并沒有明顯提高,從對外貿易依存度系數的t檢驗可以看到,對外貿易依存度變量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變化影響并不顯著,從表7中可以看到,中部六省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普遍過低,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在2010年江西省為最高為3.65%,從而對造成對外貿易依存度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并不顯著。

表6 考慮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固定效應模型結果

表7 中部六省對外貿易依存度
結合表5與表6,可有以下結論:
1.在中部六省人力資本存量對外商直接投資外溢效應的影響遠遠大于對外貿易依存度帶來的影響,本地區人力資本存量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的系數為0.8702,而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影響基本不存在。
2.人力資本存量對地區生產總值的影響渠道主要是通過勞動力投入來實現的,通過外商直接投資渠道的較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的直接影響便體現為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通過外商直接投資渠道主要體現為人力資本存量對外商直接投資管理與科學技術的學習。由于進入東道國的跨國公司進行的投資一般在某些方面含有壟斷優勢才能打開東道國的市場,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在對外資具有的管理與科學技術的學習方面明顯存在著不足。
結合前文實證分析結論,針對中部六省如何更加有效提高對外資的利用效率可從各省份自身客觀條件以及外商直接投資本身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從各省份自身客觀條件出發,如何增加各省份對外資的吸收能力是重點,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人力資本存量對中部六省外商直接投資外溢效應具有重要的影響,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相應的便提高了勞動力投入的儲備量,直接體現為從業勞動者受教育的提高以及勞動者所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從而提高當地企業的生產效率,也從另一方面提高了對當地外資企業管理、技術的學習能力。
其次,政府應加大對科研、研發的投入,增加研發投入在企業中所占比例,直接表現為R&D費用的增加。科研研發投入的增加,一方面對提高當地企業的創新能力具有直接影響作用,企業R&D投入越多,相對于市場平均技術水平而言具有相對的優越性,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企業科研研發投入的增加,也通過市場競爭作用傳達到其他企業,企業要想不被市場淘汰,便會加大對自身的研發投入,從而提高了當地整體的技術水平。從這兩個方面增強了企業對外資的吸收能力從而提高了對外資具有的先進管理、技術的吸收能力。
最后,要提高各地的技術水平,就是增加進出口貿易在各地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通過進出口貿易可以購進比較先進的技術設備,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調整進出口貿易的結構從而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結構相適用,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增加資本密集型產品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可以相應的提高資本密集型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從而提高當地的勞動生產率以此來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縮小與外資之間的差距,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從外商直接投資本身來說,各省政府應加大對外招商引資的力度。中西部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國總量約為13.5%,其中中部六省所占份額為8.7%,資本存量遠遠低于東部地區,可知外商直接投資的絕對存量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外溢效應大小的一個重要因素。各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具有的區位優勢、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各方面的優勢,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是今后各項政策措施的重點。
[1]祝波.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機制-基于創新視覺的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2]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王志剛.面板數據模型及其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4]賴明勇,包群,彭水軍,張新.外商直接投資于技術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經濟研究,2005,(8):95-105.
[5]倪海清,張巖貴.我國人力資本水平與FDI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12):69-74.
[6]王瑜.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工業技術進步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9,(2):66 -73.
[7]陳繼勇,盛楊懌.外商直接投資的知識溢出與中國區域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8,(12):39 -49.
[8]冼國民,楊長志.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位決定——基于地區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9,(1):60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