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遠,朱永淡
(1.浙江省浦江縣花橋鄉林業站,浙江 浦江 322211;2.浙江省浦江縣林業局,浙江 浦江 322211)
刺莓又名俊果,學名掌葉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為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據測定,每100g鮮果含蛋白質 2.23 ~ 2.62g、氨基酸 525.8mg、總糖 5.6 ~6.8g、有機酸 1.47g、維生素 33.79mg,并含維生素 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果味酸甜適中,營養十分豐富,可鮮食或加工,是一種新時代的保健果品,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然而,刺莓成熟期易受雨害和鳥害,果農的經濟效益遭受嚴重損失,筆者從2003年起,在浙江省浦江縣對剌莓開展了避雨栽培的實踐和探索。
實驗地位于浦江縣花橋鄉下宅溪村,山地土壤為紅壤、黃壤與紫沙土,年均溫16.6℃,絕對最低 -11.1℃,最高 41.6℃,年均降雨量 1364.8mm,年均日照1992.9h,日照率45%。四季分明,氣溫適中,光照充足,雨量豐沛,自然資源豐富。
1999年,收集浙江省內6縣市1875株野生刺莓資源,在浦江下宅溪村建立了品種對比試驗基地。根據品種間形態特征、物候期、果實形狀,將刺莓分為13個種類。2003年根據單株產量初選出復試品種8個,開展篩選試驗后,選育出的刺莓1號、5號、6號良種。
栽種密植為2.5m×4.0m和2m×3m,7月份開展定株和修剪工作,一般每叢留1株、少數留2株,在主干1.6~1.8m處摘除主梢,以促側枝生長。
翌年2月下旬,對枝條1.0~1.2m處摘除側梢,抹除枝條基部不飽滿的芽,株保留枝40~60條,芽800~1200個。年施肥2次,一是3月初;二是結合冬季墾復,株各施復合肥1kg。
試驗區和對照區立地條件相同,經營措施除避雨外,完全一致。
生長期,每旬觀察記載一次生長情況與管護措施;開花結果期,每5d觀察記載1次;果實成熟期,每天記載。果實的營養成分由浙江省森林食品監測中心測定。
通過對掌葉覆盆子栽培試驗表明,避雨栽培有個產量迅速上升又迅速下降的過程,產果集中于5月的下半月,到6月上旬,雖有產果,但產量很小;露天栽培不同的是,在產果盛期,受到雨害的影響,影響產量,中間會出現產量劇烈的波動,沒有一個穩定的豐產期。
避雨栽培的結果期為5月11日~6月8日,總結果量為 268.5kg/667m2和收獲量為 233.1kg/667m2,果實成品率為86.8%;而露天栽培5月11日~6月7日,盡管總結果量與避雨栽培的總結果量接近,但受雨害的影響很大,它的收獲量很小,為 133.5kg/667m2,果實成品率為 50.0%(表 1)。

表1 不同栽培方式對掌葉覆盆子產量影響(第3年)
通過對不同栽培方式的刺莓果實的主要營養成份的測定結果表明,避雨栽培鈣含量有所提高,但果實糖度、蛋白質、可溶性固形物、粗纖維、維生素、鐵、鋅等成份均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表2)。

表2 不同栽培方式掌葉覆盆子的果實質量
避雨水泥柱臨時檔雨大棚使用壽命10年,塑料薄膜使用壽命為2年,避雨栽培固定成本為810元/667m2,日常管理及采收成本根據實際支出記錄,產品價格按2004年20元/kg計算,則不同栽培方式的投資效益列表3。

表3 不同栽培方式掌葉覆盆子的投資效益比較(第3年)
比較結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對掌葉覆盆子的經濟效益具有顯著影響,避雨栽培平均總成本為1940元/667m2,而產量和產值分別達到 233.1kg、4662.0元;從純收入看,以避雨栽培最高,達到2720.0元/667m2,露天栽培則因產量低(主要由于損耗較大)而效益下降。因此,采用避雨栽培刺莓,可顯著提高栽培效益,比露天栽培純收入增加1.9倍。
避雨栽培與露天栽培品質變異不大,鮮果成品率提高1.75倍,收入提高1.87倍,純收入提高1.90倍,投入與產出比為 1∶1.6。
[1]金愛武.掌葉覆盆子栽培性狀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學院學報,1993,14(4):475 ~479.
[2]施忠輝.華東覆盆子栽培技術[J].中國土特產,2000(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