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雁,高 勇,2
(1.安徽省宿州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安徽 宿州 234000;2.安徽農業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6)
道路交通噪聲是機動車輛在市區交通干線運行時發出的噪聲,也是城市噪聲的主要污染源。《2010年中國環境公報》顯示,2010年全國331個城市監測發現,1.2%的城市為輕度污染,1.2%的城市為中度污染,0.3%的城市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上升了0.3%,道路交通噪聲污染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在第一時間掌握本地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程度,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才是城市噪音、治理的根本途徑。
(1)機動車保有量。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是淮海經濟協作區核心城市之一,近年來經濟發展飛速,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802.4億元,市轄區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 16.3萬輛,占全省 959.1萬輛的0.03% 。
(2)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現狀。根據《2011年宿州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布的數據,全市2010年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均小于70dB,總平均值為67.8dB。其中81%的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質量等級屬于好(≤68.0 dB),其余屬于較好(68.1 ~70.0 dB);總監測路長13500m。
(3)隨著車輛的大量增加,車流量的進一步增大,宿州市交通噪聲污染并沒有因為車輛的快速增長而呈現較大變化,說明近年來宿州市在環境污染防控包括在道路交通噪聲污染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來市轄區內各主要干道改造后路面質量更好,隔路柵欄的增設以及新建了許多城市主干道路,分流了眾多車輛,使得整個道路交通噪聲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并不能因成績的取得而放松對交通噪聲污染的防控的力度,其道路交通噪聲污染問題不容忽視。
噪聲級在30~40 dB為比較安靜;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和休息;80dB以上會使人心煩意亂,精神緊張,影響工作;90dB以上,會對聽力有嚴重影響,還會導致其他疾病。而我國絕大部門載重汽車和公共汽車噪聲為88~91dB,小型車輛為82~85dB。道路交通噪聲污染危害不容小視。
噪聲級在80dB以下,人們的耳朵不會因長期生活或工作而致聾;在90dB以下,只能保護80%的人40年后不會耳聾。即使是85dB,仍會使10%的人可能產生噪聲性耳聾[1]。
長期生活在噪聲環境下會引起視覺分析器官功能下降,當噪聲強度達到90dB時,人的視覺細胞敏感度以及視力清晰度及穩定性下降,識別弱光反應時間延長;噪聲達95dB時,有40%的人瞳孔放大,視覺模糊;而達到130dB以上的強烈噪聲會引起眼震顫及眩暈。
長期噪聲環境下會下生活,會導致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中樞神經功能便會產生障礙,引起人的交感神經緊張,伴發心跳加速、心律不齊、血壓升高等癥狀,而且噪聲往往會引發人的情緒煩躁,容易導致事故的發生。
數據顯示,當噪聲超過140dB時,強烈的噪聲會對輕型建筑物開始起破壞作用。現實生活中,噪聲常會使一些金屬制品產生“疲勞”而遭到破壞,尤其對于一些精密儀表、儀器破壞性更大。
鑒于道路交通噪聲源與工業企業、建筑施工等噪聲源的不同,通過噪聲管制手段解決其污染難度較大,而且一旦道路交通噪聲污染形成后,后期很難治理,有時甚至完全沒有條件治理,因此,現實中大多通過合理規劃提前預防,遵循合理規劃布局的原則。
根據道路交通噪聲物理性污染特點,建立從“源”、“途徑”、“受體”3方面分層次控制,并與“規劃布局”、“噪聲源頭消減”、“敏感建筑物噪聲防護”、“交通噪聲管理”4個控制措施的主體合作,各負其責。
與大氣、水污染的防控治理一樣,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的治理也應遵循“污染預防”的原則,抓源頭防控,并對重點車輛和重點道路交通工程降噪相結合重點開展防控治理工作。
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的防治目的,是為了保護周邊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聲環境質量,所以在防治時應該有所選擇,將優先資源重點放在需要重點保護的“噪聲敏感目標”方面,如學校、居民生活區等。
2008年宿州市環保局和市公安局聯合要求加強城區機動車污染防治管理工作,規定機動車輛的噪聲、尾氣排放必須符合國家標準,超過的不予辦理車輛行駛證,不予辦理年審,并將機動車噪聲列入機動車輛大修大范圍,對違反規定的給予嚴懲。設立工程監理和環境監理預審環節,指導施工單位對高噪聲設施采取防噪降噪措施;建立定期排查、定期約談制度,加大現場執法力度,采取專項行動,組織開展噪聲專項整治行動,曝光違法施工單位,打擊違法施工行為。宿州市已將靠近大的居民區、學校、機關、醫院路段設置禁鳴區和減速路段,建設外環路,將過境客貨車輛分流到外環路,減輕城區道路交通壓力。目前已經實施的客運分流計劃是將長途汽車站從市區汴河路與宿懷路交口長途汽車站搬遷到拂曉大道與汴河路交口南側快客站,宿州汽車站搬遷到原長途汽車站,市運站從環城東路與勝利路交口城市中心區搬遷到火車站北側濱河路停車場。
根據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的特點,重點從“噪聲源”、“傳播途徑”、“作用受體”入手,將車輛降噪、交通建設項目降噪、噪聲防護與城鄉建設規劃、交通規劃、交通管理、環境管理同步實行,加強規劃與管理同步進行,如圖 1 所示[2]。

圖1 地面交通噪聲污染防治措施示意圖
通過與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發適合宿州市市情的道路噪聲與振動預測、分析、設計軟件,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和噪聲污染防控前沿技術研究,注重運用現代新技術(如數字技術、有源控制技術等)在交通噪聲與振動控制中的運用。
切實改變當前普遍采用的的噪聲污染防控監管模式,改被動主管為主動管理,末端管理為源頭管理,將宿州市交通噪聲污染防控提前至全省路網規劃、環評以及汽車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對路線設計中環節充分將道路交通噪聲污染考慮進去。
道路是由路和橋共同構成,橋除了通常意義上所指的跨越障礙物(如溝壑、河流)外,在像宿州這樣的人口較大的現代化城市,要重點解決城市的道路“橋”問題,即設立立交橋,可以借鑒國內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如苜蓿葉型(如北京的復興門橋)、環形(如北京的安定門橋)、菱形(如北京官園橋)等等;結合道路周邊的環境,根據道路兩側噪聲敏感建筑物的分布、層高等實際情況,合理選擇不同的路橋形式。
在東十里、北十里、前付分別建設東門客運中心、南門客運中心和北門客運中心,西門客運中心依托快客站。將城區的客運班車全部移出城外,來減輕城區客運壓力,來改善城區交通聲學環境。
[1]孫偉男.城區道路交通噪聲污染危害及防控辦法[J].北方環境,2010(2):22.
[2]國家環保總局科技標準司.地面交通噪聲污染防治技術政策[R].北京:國家環保總局科技標準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