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鄉鎮財政監督工作調研組
黃山市鄉鎮財政監督工作調研組成員:劉一雄 潘南峰 汪穎玲 王貴金 陳 罡

財政監督是財政的重要職能,是一種多層次、多環節、全方位的監督。強化財政監督,是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環節。鄉鎮財政監督是財政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監督的基層,也是財政監督的重點和難點。
近年來,隨著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貫徹實施,涉農資金不斷增多,財政資金向基層、農村傾斜力度不斷加大,鄉鎮財政資金規模日漸擴大,加強鄉鎮財政監督勢在必行。加強鄉鎮財政監督,既是履行鄉鎮財政職能的客觀要求,也是保證鄉鎮政權有效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必要手段。當前,我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完善鄉鎮財政職能,提高鄉鎮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有必要加強鄉鎮財政管理和建設,實施鄉鎮財政監督。
財政大監督理念提出后,各級財政部門積極構建“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全程監督”的財政監督工作體系,為實施鄉鎮財政監督指明了方向。《財政部門監督辦法》的出臺更是充分考慮鄉鎮財政機構在財政監督方面的職能作用,使財政監督“橫到邊,豎到底”落到實處。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完善惠民資金管理和發放長效機制,建立健全鄉村財政性資金管理機制,需要充分發揮鄉鎮財政就近、就地監管的優勢,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提高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必須結合“創建規范化鄉鎮財政所(分局)工作”,充分發揮鄉鎮財政“一線服務”和“一線監督”優勢,提高鄉鎮財政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大力促使鄉鎮財政管理工作進入“管理科學、運轉規范、業務精細、服務優質、監督高效”的運行新軌道。
近年來,黃山市始終把“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全程監控”的“大監督”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財政各項工作中,寓監督于管理,促進監督與管理的有機融合,圍繞社會重點、熱點、焦點問題開展監督檢查工作,使鄉鎮財政監督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了工作成效。主要成效:一是充實人員。近年黃山市財政監督檢查機構建制逐步完善,2011年市本級及三區四縣共有監督檢查專職人員28人,機構級別高配或升級7個,近兩年新進鄉鎮財政人員達30多人。二是強化督查。加強對各鄉鎮監督檢查工作業務規范的培訓與指導,實行社會調查與明察暗訪相結合督促各鄉鎮公開財政財務信息,受群眾監督。三是特色管理。每年組織開展鄉鎮財政業務互查互審工作,通過監督檢查,各鄉鎮更加自覺地采取措施堵塞漏洞,規范財務管理和財務收支行為。在近兩年來全市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發現各類違規問題金額合計5360.73萬元,并對一些單位進行了處理處罰,有效地整頓和規范了本地區的經濟秩序,促進了黃山市財政經濟的健康發展。
雖然黃山市鄉鎮財政監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面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監管職責不清。按照上級文件精神,鄉鎮財政業務有的歸農村局管理,有的又歸預算部門管理,還有許多涉農資金部門、單位資金存在管理問題,造成了鄉鎮財政監督處于“力不從心”的狀態。二是事前監管缺失。鄉鎮財政專項資金主要來源于上級,當前除了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獎金由鎮、村申報外,其他財政專項資金來自什么地方,金額有多少等,鄉鎮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三是監督力量薄弱。相當多的鄉鎮財政所人員配置難以滿足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日常監督業務的需要、干部年齡偏大、工作能力弱,很多鄉鎮十幾年未進一個人,人員不足的地方就返聘離退休人員。四是監管約束力差。鄉鎮財政對專項資金的監管不具有處罰權,缺乏強制性。由于鄉鎮財政所大多存在一人多崗,一崗多責的現象,造成了“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局面。五是宣傳力度不夠。鄉鎮財務公開各項制度存在責任主體、公開內容,公開方式和公開管理等方面的缺陷,直接影響了鄉鎮財政監督工作的開展。
一是有效的鄉鎮財政監督主體。鄉鎮所有財政性資金包括村級財政性資金歸屬農村局管理,鄉鎮財政所按照農村局監管流程全程實施財政性資金監管。市、縣財政部門可選定部分鄉鎮財政人員擔任財政監督信息員,對他們進行重點培訓,開展試點工作,取得經驗后全面推廣。以完善鄉鎮財政體制為抓手,根據業務分工和工作需要,財政所則安排專人兼任鄉鎮財政監督專員參加有關監督檢查工作,對專項檢查、領導交辦、群眾舉報等監督工作由上級監督部門組織實施,有利于構建“有專門機構、有專人負責、有客體對象、有制度可行”的鄉鎮財政監督網絡。
二是明確的鄉鎮財政監督職責。《財政部門監督辦法》頒布后,明確鄉鎮財政機構在規定職權范圍內,或者受上級政府財政部門委托,可以依法在履行財政、財務、會計等管理職責過程中加強日常監督,同時配合專職監督機構進行專項監督。“村財鄉管”,黃山市黃山區湯口鎮實行鄉鎮農經站代理的與財政所合署辦公,便于財政所掌握撥付到村的項目資金使用和去向。鄉鎮財政要扎實做好陽光村務工作,調動村民的積極性;要充分發揮人大、紀檢監察等部門職能作用,提高監督效能;要實行民主監督,建立部門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長效監督機制。
三是體現現代財政管理的鄉鎮財政監督目標。加快制度建設步伐,盡快制定出符合鄉鎮特點的、操作性很強的《鄉鎮財政監督管理辦法》。建立完善監督檢查結果跟蹤落實制度,對移送事項的處理結果進行跟蹤,增強財政監督的威懾力和貢獻度。大力提升鄉鎮財政信息化管理水平,把“金財工程”向鄉鎮延伸,以預算公開為平臺,將所有財政管理信息數據納入公開范圍,實現信息上下互聯、部門共享,不斷拓展財政監督的廣度與深度,強化財政監督的貫徹和執行。
四是適應鄉鎮財政變化的鄉鎮財政監督手段。第一,財政信息公開。鄉鎮財政所建立項目資金臺賬,定期向農村局報告資金使用情況,向人大代表和鄉村百姓公布資金監管信息。第二,監督方法創新。通過聯合其他業務,依托大規模的專項活動,拓寬財政監督檢查范圍,提高財政監督檢查效果,重視發動社會力量參與財政監督工作。第三,監督權限下放。對鄉鎮直接管理的專項資金,其管理權可全部放到鄉鎮財政上,縣級財政只抽查督導,以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為手段。市級財政可采取上下聯動的方式開展專項檢查,及時糾正錯誤,總結經驗,促進規范化管理,提高資金績效。
五是勝任的鄉鎮財政監督人員。加強鄉鎮財政隊伍建設,通過選招、選調、選聘等方式把那些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干部充實到鄉鎮財政所。采取“上下聯動、內外聯合”的監督方法,整合各類監督資源,培訓鄉鎮財政監督干部。省市財政每年拿出財政監督專項資金作為鄉鎮財政監督的獎補資金,優化鄉鎮財政監督平臺,強化鄉鎮財政監督力量,全面提升鄉鎮財政監管能力。省級財政要研究制定具體的監管能力建設指導意見,切實加強基層財政建設,讓財政監督理念深入基層、深入人心,讓財政監督成為鄉鎮財政干部引以為豪的光榮使命。
各級財政部門要構建適應財政“大監督”理念的新型鄉鎮財政監督管理模式,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學習制度、調研制度和獎勵制度,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提高鄉鎮財政監督工作質量,積極開展行之有效的創新實踐活動。把財政監督當成推動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財政資金監控機制由事后專項檢查向事前審核、事中跟蹤監控和事后檢查處理有機結合的全過程監督轉變,將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及社會關注的重點、熱點、難點作為突破口,積極探索監督檢查新路徑。不斷增強社會各界的監督意識,努力使得財政管理由“重分配”逐步向“重績效”轉變,不斷推進財政大監督格局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