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簧年齡”緣何能一路“綠燈”

山西省河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原局長薛新民為了入黨、升遷,先后數次填報不同出生日期,檔案中有4種年齡記載,最大的1960年,最小的1969年。6月初,薛新民已被免職。(據7月16日《新京報》)
盡管薛新民終因年齡造假被免職,但必須追問:官員為何能炮制“彈簧年齡”?層層把關之下,年齡造假緣何能一路“綠燈”?
盡管修改年齡、更改學歷等檔案造假行為并非個別,且年齡造假無需多少技術含量,但是一名領導干部要修改年齡絕非易事,更遑論三番五次地修改。其一,干部檔案屬機密級別的資料,其管理十分嚴格;其二,除了檔案,領導干部個人履歷信息還有多處備案,且在工作活動中常常留下諸多“案底”;其三,即使能夠把檔案做得天衣無縫,“彈簧年齡”又如何能夠欺上瞞下、蒙混過關?對此有理由揣測:年齡造假者背后必有“貴人”相助,“彈簧年齡”也一定遭遇到了制度虛置的“彈簧監管”。
應該說,懲處官員年齡“整容”、學歷注水,不缺制度設計,只缺鐵腕執行。欲除“彈簧年齡”惡習,必先破“彈簧監管”困局。對官員修改年齡之類的造假行為,應該堅持零容忍態度,不但要嚴肅懲處造假者,也要嚴格問責“保駕護航者”,甚至不妨采取“一日造假,終生不用”的嚴厲政策。
(文/張玉勝 據《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