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姚杰
古鎮黎里,地處江蘇吳江市東南部,距蘇州市區40公里。鎮東起中立閣,西至望平橋,南自新橋南路,北至禊湖道院后的寺后蕩,面積47.4公頃。黎里鎮形成于南宋,至于人煙聚居則已有2500多年歷史。在唐朝和北宋這段時間,黎里的東西兩頭各有一個相對較大的村落,而到了南宋初年,大量的北方人口涌來,使黎里迅速升格為集市、集鎮,初步形成了現在的黎里古鎮的格局。明初發展成為一個較大的城鎮,以后發展為江南大鎮。黎里古鎮自南宋至今,已有870余年的歷史文化。悠久的歷史給古鎮留下來豐富的歷史文物古跡,目前古鎮內還保存著宋、元、明清和民國眾多的歷史遺存。
同時黎里也是一座保存尚好的古鎮,至今仍保持明清時代的風韻。鎮上鱗次櫛比的宅院,大都是明清兩代的木結構兩層樓房。街邊鋪面店堂相接,弄堂相連,其弄堂之多,結構之奇,為古鎮一大特色。全鎮有弄堂99條,有走馬堂樓底的跨樓弄,有兩弄緊依比翼鴛鴦弄,有直插郊外的通風弄,還有弄內生弄的迷魂母子弄,在國內現存的弄堂中實為罕見,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而且鎮內古橋眾多,河岸優美,構成了古鎮的又一特色,在1.5公里長的河道上,橫臥著26座形形色色的古石橋。從古至今有宋井、元代欞星門石柱、明代建筑鴻。現在壽黎里擁有不可移動文保文控單位計2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和控制單位26處。有統計數字表明,時至今日,黎里明清民國建筑超過了5.6萬平方米,在江南古鎮中少有。
黎里古鎮進行旅游開發中有很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江南古鎮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今保護得好的且開發較為成功的古鎮不過周莊、烏鎮、南潯、!直、同里、木瀆等10多個,即使將現在能夠加以保護、復原的古鎮全部匯集起來,也不會超過50個。這些江南古鎮從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僅僅滄海一粟,珍貴異常。有統計數字表明,時至今日,黎里明清民國建筑超過了5.6萬平方米,在江南古鎮中少有[1]。這使得黎里古鎮在具有其他江南古鎮特色的基礎上,又具有其他古鎮不具有的宣傳資源,從而有利于古鎮開展錯位營銷,以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2)地里古鎮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古建筑、古橋、駁岸、河埠、纜船石,歷史名人及其流傳下來的文化,民俗風習等等,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迅速吸引第一旅游市場,即周邊發達城市如蘇州和上海一帶的游客,在此基礎上向其他地方擴展,第二市場可以是江蘇和浙江的游客,如果怕發展不順利可以向長江中下游城市的游客擴展,隨著對外開放和同國外交往日益頻繁,海外游客市場也有很大的潛力[2]。旅游業作為一種先導,以旅游為基礎可以開發相關產業,如餐飲,娛樂,文化等,將大大有利于促進黎里經濟的發展,弘揚古鎮的傳統文化。
(3)地處三角古鎮旅游圈,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古鎮緊鄰上海蘇州等長三角洲經濟發達的地帶,為古鎮發展旅游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游客。
黎里古鎮還處于開發的初期,應該對古鎮開發的模式進行研究,根據黎里具體情況采取一種或者幾種開發方式,現在存在的開發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黎里古鎮的保留式開發模式。保留式開發模式也被稱為有限開發,就是對黎里古鎮現有的旅游資源有保留地合理地進行分區域或者是分種類地開發,現在很多地區看到發展古鎮的旅游產業可以給地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容易產生急于求成的思想,不僅容易造成對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重復開發,而且容易造成對古鎮資源的破壞。保留式開發就是選擇開發條件較好的資源;保留式開發模式的另一層含義是指:對開發的旅游資源中的某些部分暫時不進行開發或對外開放,暫時不進行開發并不是指永遠不開發,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旅游資源,合理規劃后逐步進行開發。怎么才能先對古鎮的中心街歷史片區和梨花、南新街歷史片區等進行第一批開發,然后羅漢寺歷史片區、中立閣歷史片區等逐漸進行開發。黎里古鎮陸上游有一大特色是鉆弄堂。弄堂共85條,其中70條是暗弄堂,這些可以作為古鎮的特色旅游進行全面開發的。
(2)主題式開發:就是根據古鎮的特色選準一個主題,古鎮的各種活動都圍繞這一主題[3]。如云南省麗江古鎮的主題定位在少數民族風情,而離黎里古鎮較近的周莊的主題定位是江南水鄉,只有有了特色主題才有旅游市場。而黎里古鎮水鄉特色非常明顯,水鄉古鎮的主街道、沿河街、巷弄、橋頭、集市、廣場等景觀元素共同組成獨具傳統文化特色的歷史街區;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水鄉街市也是黎里古鎮的的特色之一,水鄉古鎮的街市生活體現著古鎮的現代活力,是幾百年來古鎮街市文化發展演化的不竭動力,街市和水市之間的廊街集市活動是古鎮重要的貿易場所,不僅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而且繁榮了古鎮經濟,而說書祭祀社戲廟會等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也很有特色。這說明了古鎮的江南水鄉特色明顯,同時具有很濃的歷史文化色彩,江南水鄉加歷史文化可以是古鎮開發的主題,其他古鎮的特色可以圍繞古鎮的這一主題展開。
(3)黎里古鎮互補式開發模式。使主旅游吸引物與次旅游吸引物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同時協調開發的方式被稱為互補式開發。所謂“主旅游吸引物”是指對游客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能激發游客能前來旅游欲望的主要自然景觀,文化景觀或者是人文特色等; “次旅游吸引物”對游客沒有足夠大的吸引力,只能是“主旅游吸引物”的一個補充和映襯,但它能使整個旅游更加豐富多彩而不至于低調乏味[4]。黎里古鎮被費孝通先生稱之為“水鄉明珠”,以水上明珠,鱗次櫛比的宅院,相連的弄堂等做主旅游吸引物,并一起他的景點作為次吸引物,在宣傳和規劃上都要向主吸引物傾斜,并逐漸挖掘其他的吸引物。
這三種模式不是相對立的,可以相互配合,如可以主題是開發和互補開發相配合,把主題開發中的主題作為互補開發的“主旅游吸引物”,把和主題相關但是不能成為主題的部分作為“次旅游吸引物”,這樣的配合會產生比單獨采取某一種開發模式更好的效果。
在對古鎮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要借鑒其他古鎮開發的經驗,提高對古鎮的保護意識。保護原則[5](1)整體保護原則,針對文物街區古鎮總體格局的地域歷史特征采取從點到面到區域整體分層保護的原則;(2)綜合保護原則,采取重點保護立面保護骨架保護結構保護網絡保護和功能創新等綜合方法做到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保護相結合點線面保護相結合將建筑橋雕飾與水環境巷道古街區事跡民俗文化保護協調統一;(3) 保護與發展并重原則,在不破壞古鎮文化特質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古鎮旅游文化開發提升傳統水鄉古鎮的現代活力。可以采取以下具體的保護措施:
地方政府和當地的協會、企業、居民等應成立專門的古鎮保護委員會,來協調古鎮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全部事務,這樣可以給協會適當的資源和權力從各個方面保護古鎮,協會為了保護古鎮的資源至少應該采取以下措施:(l)制訂有關黎里古鎮保護旅游區條例,因該實地調查并記錄古鎮的現有的資源特別是文物資源,建立古鎮保護管理檔案,對各種需要保護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標注保護層次(如可以根據保護對象的價值劃分為絕對保護、重點保護、一般保護);(2)協會應該制訂開發規劃方案,從宏觀上把握開發的內容和進度;(3)整頓古鎮旅游市場,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塑造古鎮旅游的良好形象。
現代我國旅游區資源保護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資源及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沒有進行廣泛的宣傳。旅游者、經營者、居民,甚至有不少決策者根本不知道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行為可能對旅游區的資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首先,向當地的居民及有關企業宣傳有關文物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養成當地居民自覺保護文物和自然環境的習慣;同時在醒目的地方制作相關的宣傳展板等向游客宣傳保護環境,愛護文物的重要性。
黎里古鎮被稱為水上明珠,必將要對河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免受污染。(1)修復部分已經干涸或污染的沿河長廊,重現沿河廊街景觀,同時保持河水的流動性,恢復水上明珠的原貌;(2)修復沿河駁岸,保護古橋和纜雕等構筑物,對部分被破壞的駁岸進行修復,使水面、駁岸與沿河綠化自然過渡融為相協調的沿河景觀;(3)加大對古鎮周邊水網的保護力度,應該研究周邊的企業向河內傾倒污水,不得未經允許擅自利用古鎮周邊河道的水資源。(4)文物、古跡、遺跡保等人文資源的保護。首先應該對現在尚存的人文資源進行保護,在此基礎上可以對遭到保護的進行選擇性的修復,修復的前提是不能影響到古鎮整體的布局。對難以尋覓的古跡歷史人文故事應結合鎮區綠地建設進行穿插,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有關文化活動的表演,和游客主動的尋訪,體現古鎮的人文內涵。同時文物保護單位的應按國家有關文物保護部門的要求對主要保護文物單位分為三類,一類為重點保護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柳亞子故居該建筑群等;二類為次重點保護單位包括洛雅草堂、周宮傅祠、東圣堂等三類為一般保護單位主要包括南社舊址等;三類為一般保護單位,主要包括南社舊址等鎮級文物保護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自駕游成為越來越流行的旅游方式,但是古鎮是依河道發展形成的,橫向市河和市街不僅是黎里古鎮的商業街市也是主要的交通干道,而縱向的巷弄寬度很小目前只能作為游客步行的通道。現在機動車輛要穿過古鎮必須經過從沿河市街,這會對古鎮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黎里古鎮應該做好應對這部分游客的準備。主要是規劃沿古鎮外圍城鎮干道形成機動車道,并通過盡端路和停車場相結合的方式在古鎮四周形成滲入古鎮內部的機動車入口,沿河街道作為步行街其同古鎮區內的巷弄體系結合疏理出古鎮。
根據黎里古鎮現在地理環境應該形成以市河步行街和沿街的古鎮旅游景觀主線,沿市河兩岸形成開敞性的濱水景觀空間,依托河道的自然形狀,通過游客空間位置的變換形成沿河、街富于變化的視覺走廊。
[1] 朱東風.黎里古鎮文化特色保護[J].村鎮建設,2004(6).
[2] http://www.xici.net/d71685271.htm.
[3] 田喜洲.巴渝古鎮旅游開發與保護探討[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4(6).
[4] 保護和開發雙并重物質和精神雙豐收[J].小城鎮建設,2010(4).
[5] 劉德謙.古鎮保護與旅利用的良性互動[J].旅游學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