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王蛟龍 林世炎 李俊杰
2002年11月4日,朱!基總理提出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FTA)的設想。這一建議得到日韓兩國一定程度的積極響應,但是推動自由貿易區的進程一波三折。今年5月22日,溫家寶在東京透露中日韓三國將加快就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進程。中日韓三國相互貿易在不斷加強和提高,因此深入研究中日韓產業內貿易對于探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選取了2000~2008年間5年的中日韓三國雙邊貿易數據,采用隔年取值,這對產業內貿易增長率指數的比較效果更為明顯。產品分類標準按標準國際貿易分類表(SITC)Rev.3,但由于SITC9由于為未分類的商品,故受不確定因素影響較大,造成變動較為異常,在此不在考慮范圍之內。本文原始數據全部來源于聯合國的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本文主要運用G-L指數、貿易增長率指數和貿易貢獻率指數對中日韓三邊產業內貿易現狀的進行深入分析。具體指標體系公式及作用見表1。
表1 本文主要運用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指標體系
G-L指數分析在本文中主要分為各產業G-L指數和國家雙邊G-L指數。從產業的G-L指數可以分析出雙邊產業內貿易的狀況。中日間,食品及活動物和飲料及煙類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非食用原料和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主要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中韓間,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產業內貿易G-L指數達到94.20。日韓間,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產業內貿易較高。可見,雖然產業內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主要集中于原料及低端的制成品,增值較大的且較為高端的工業制成品還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表2 2000~2008年中日韓產業G-L指數
從中日韓三國產業G-L指數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1)中日間的產業G-L指數總體上有一定波動,但仍然是增長趨勢。由2000年的45.20提高到2008年的55.74.這說明中日間的產業內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是不斷提升的。其中,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SITC6)和非食用原料(SITC2)的均值比重都在70%以上,說明中日間的產業內貿易依然是原材料和低端制成品的貿易。
(2)中韓間的產業G-L指數總體上有一定波動,但仍然維持在均值58.64的水平。由2000年的56.12到2008年的58.25.這說明中韓間的產業內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很高。但隨著年份都小幅度的波動,我們應該維持住中韓間的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其中,按原料非食用原料(SITC2)的均值比重高達94.2,這說明中韓間的產業內貿易中原材料和低端制成品的貿易份額占的比重很大,我們應該加強其他的工業制成品和科技產業貿易。
(3)日韓間的產業G-L指數總體波動較大,均值仍然保持在49.54的水平。由2000年的51.05到2008年的53.55.這說明日韓間的產業內貿易受到年份的貿易情況和貿易政策的影響,但日韓間的產業內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依然不低。其中,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SITC6)、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7)和雜項制品(SITC8)的均值比重都在60%以上,說明日韓間的產業內貿易雖然原材料和低端制成品的貿易份額占得比較大,但是機械制造業和其他產業的貿易份額都不低。
從國家雙邊貿易的總體情況來看,中日和中韓雙邊G-L指數在新世紀都在逐步提高,從弱產業間貿易向弱產業內貿易轉變。日韓間的產業內貿易較不穩定,整體波動較大。但從三國總體而言,產業內貿易較強并在不斷提高。
可見,雖然中日韓產業內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中日、中韓主要集中于原料及低端的制成品,增值較大的且較為高端的工業制成品還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產業內貿易增長率指數計算中,以2000年為基期。2000-2008年中日韓產業內貿易增長率指數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2000~2008年中日韓產業內貿易增長率指數(單位:%)
從各年統計來看,各類商品的產業內貿易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較快的增速。中日貿易中,非食用原料(SITC2)和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SITC6)都只達到131%,處在較低增速水平,而食品及活動物(SITC0)則是增速最高。從各年的均值來看,2004年最快,達到267.7%。中韓產業內貿易增長率總體而言比中日快,其中飲料及煙類、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增速都超過了200%。2004年是2000年是259.2%。日韓貿易間,相對而言產業內貿易增長較慢,其中食品及活動物和動、植物油脂及蠟增長都最低。
總體而言,產業內貿易增長率在不斷提高,從商品各類來看,飲料及煙類和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增速最快;從年份來看,2004年三邊產業內貿易增長最快;從雙邊貿易而言,中韓產業間貿易高于中日和日韓雙邊貿易。
產業內貿易貢獻率指數是一項衡量貿易相關類項對雙邊產業內貿易發展的貢獻的指數。當i產業在雙邊的產業內貿易貢獻值越大,貢獻率越高時,表明i產業對雙邊的產業內貿易起到的促進作用越大;反之,作用則越低。
由計算可知,中日貿易中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SITC3)、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SITC6)和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7)的產業內貿易貢獻率最高;中韓貿易中產業內貿易貢獻率都較高,但是食品及活動物(SITC0)的貢獻率卻較低;日韓貿易中產業內貿易貢獻率相對都較低,且2002年SITC0和SITC3還出現了負數??v觀而言,從商品種類看,SITC0的貢獻率較低;從年份看,2004年的貢獻率最為突出;中韓的貢獻率也高于中日和日韓。
對各類商品的G-L指數、產業內貿易增長率和產業內貿易貢獻率分析可見,中日韓間的產業內貿易不斷得到加強和提高,促進了貿易的持續健康發展,這對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日韓經濟合作不斷向前發展,三國間的產業內貿易不斷得到加強和提高,符合三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東亞乃至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中日韓都是世界前十位的貿易大國,也是東亞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但三國間的貿易額僅占到三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1%左右。這說明,三國間的貿易規模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世紀以來,三國間的貿易結構正發生著新變化,產業間的貿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中間產品的貿易所占的比重不斷提升,我們要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貿易壁壘,全面開展合作,為三國間的產業貿易營造良好的環境。建設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也是三國產業界的共同愿望,這將極大推動三國間的貿易規模和產業貿易結構。
中日韓三國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對外投資國,但目前三國間的相互投資占三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不足10%,合作的潛力很大。因此,進一步深化投資,完善三方投資合作機制,努力消除影響投資的各種障礙,推動三國間的貿易。同時,三國間要加強互信合作,為各國來華投資的企業提供合法的知識產權和權益保護,也希望日韓兩國對于中國企業的投資通過相應的便利和合法保護。
中日韓三國都是人口數量大國,人均資源占有水平較低,應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日韓三國應加強在生態能源、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使得三國在資源、技術、生產和市場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三國間可以加強以新能源為主的國際論壇和展會,邀請企業和科研機構代表合作交流。我們應該加強三國間貿易中的科技產業的比重,提高產業能源消耗的利用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
[1] 王國安,厲江.中日韓三國之間貿易關系及結構分析——基于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28).
[2] 李明權,韓春花.中日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兼論對三國FTA的影響[J].農村經濟,2010(06).
[3] 劉鴻雁,劉小和.中日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