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學院商學院 王鑫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發展,對外貿易已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增長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國也成為躋身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連續兩年貨物貿易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由于貿易術語在貨物進出口交易中的普遍應用和重要性,使得我們有必要關注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發展變化。
國際貿易商品價格都由四部分組成:單價、計價貨幣、計量單位及貿易術語。其中貿易術語是在長期的貿易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用以確定商品價格、買賣雙方各自承擔的責任、風險和費用的以三個英文字母表示的專門術語,它的使用可以極大地簡化買賣雙方的談判締約程序。
在貿易術語產生的早期,國際貿易雙方往往對同一個貿易術語有不同的解釋,這可能導致爭端和訴訟,浪費時間與金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際商會于1936年發布了第一版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即Incoterms1936,目的是為各種貿易術語提供一套統一的解釋規則,消除由于解釋不同而帶來的不確定性,明確貿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劃分交易費用,確定風險轉移界限,并反映當下的國際貿易實踐。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變化,國際商會分別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基本上每隔10年,對其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為適應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和貿易實務領域的新變化,國際商會于2007年開始組織專家對Incoterms 2000進行修訂。2010年9月,國際商會正式發布了Incoterms 2010,并于2011年1月1日生效。Incoterms 2010考慮到了免稅貿易區的增加、交易過程中電子信息交換的大量使用,以及更為人重視的貨物在運輸轉移過程中的安全等因素。Incoterms 2010對Incoterms 2000進行了重大修改,引入了兩個新貿易術語DAT和DAP,刪去了DAF、DES、DEQ、DDU四個術語,貿易術語從原來的13個減少到11個,并使得所有術語的表述更加簡潔明了。
Incoterms 2000中有13種貿易術語,而Incoterms 2010的貿易術語減少為11個。Incoterms 2010刪去了Incoterms 2000中的四個術語:DAF(Delivered at Frontier)邊境交貨、DES(Delivered ex Ship)目的港船上交貨、DEQ(Delivered ex Quay)目的港碼頭交貨和DDU(Delivered Duty Unpaid)未完稅交貨,新增了兩個貿易術語DAT(Delivered at Terminal)在指定目的港或目的地的貨運站點交貨、DAP(Delivered at Place)在指定目的地交貨,它們都適用于任何運輸方式或多式聯運。
Incoterms 2000將貿易術語分成4組:E組,啟運術語,含EXW;F組,主運費未付術語,含FCA、FAS、FOB;C組,主運費已付術語,含CFR、CIF、CPT、CIP;D組,到達術語,含DAF、DES、DEQ、DDU、DDP。而Incoterms 2010中的11種貿易術語僅被分為兩類,分別是適用于任何運輸方式的術語:EXW、FCA、CPT、CIP、DAT、DAP、DDP,僅適用于海上和內河運輸的四種術語:FAS、FOB、CFR、CIF。
貿易術語被廣泛應用于國際買賣合同中,商品在進出一國時往往需要辦理各種手續。但世界上已形成了許多貿易集團,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它們極大地簡化甚至取消了成員國間的進出口手續,使得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無異。因此,Incoterms 2010認可所有的貿易術語既可用于國際貿易也可用于國內貿易。而且,Incoterms 2010說明,盡管不同的貿易術語規定了進出口手續由誰辦理的不同情況,但是當利用貿易術語進行交易,只有在需要的時候,進出口商才履行辦理進出口手續的義務。
此外,貿易領域的兩個新情況也導致了這項修改。首先,商人們普遍在國內貿易合同中使用國際貿易術語來確定價格,劃分責任、費用和風險;其次,在美國的國內貿易中,人們更愿意采用國際商會的貿易術語而不是《美國統一商法典》中規定的裝運與交貨術語。
在每個Incoterms 2010貿易術語前都有一個指導性說明(Guidance Note),與Incoterms 2000相比,該說明更加完善。這個說明列出了每一個貿易術語的基本原則,比如何時適用,風險何時轉移,以及費用如何在買賣雙方之間劃分等。指導性說明并非貿易術語解釋規則正文的一部分,但它的目的是幫助使用者為一筆特定的交易快速準確地選擇一個最適當的貿易術語。
Incoterms 2000指明了可以被電子數據交換(EDI)代替的紙質文件。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Incoterms 2010進一步加強了電子信息的作用,每個貿易術語中賣方責任和買方責任的第一條都規定,如果買賣雙方同意或按照慣例,在貿易術語的買賣雙方責任中提到的任何單據都可以是一個與紙質單據具有同等效力的電子記錄。這樣的規定有利于促進電子通信手段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
關于適用于水上運輸的貿易術語FOB、CFR、CIF下的風險轉移,Incoterms 2000規定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ship’s rail)之前的風險由賣方承擔、越過船舷之后的風險由買方承擔。而Incoterms 2010取消了船舷在劃分風險中的作用,改為規定使用FOB、CFR、CIF時,貨物在裝上船(on board the vessel)之前的風險由賣方承擔,裝上船以后的風險由買方承擔,這樣的規定更加貼近實際,因為是否越過船舷有時難以準確界定。
國際貨物運輸由于路線長、環節多、風險大,往往需要對貨物進行投保。英國聯合貨物保險委員會(Joint Cargo Committee)于2008年對在國際貨運保險中普遍采用的協會貨物保險條款(ICC,Institute Cargo Clauses)進行了修訂,新版本于2009年生效。Incoterms 2010是ICC修訂后的首版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考慮進了ICC的修訂。
在CIF和CIP貿易術語下,價格中包括保險費,賣方需投保貨物保險并支付保險費,Incoterms 2010規定賣方的最低投保義務是協會貨物保險C條款,即ICC(C),或其他類似的保險條款。如果應買方的要求,由買方提供必要的投保信息并支付額外保險費的情況下,賣方可以投保保險范圍更大的ICC(A)、ICC(B)或其他類似保險條款。投保后,賣方應向買方提供保險單或保險憑證。此外,如果買方要投保其他額外保險并由買方自擔風險和費用的情況下,賣方應向買方提供投保所需的信息。
除了CIF和CIP,其他九種貿易術語規定買賣雙方都沒有投保的義務,但是,規定了如要投保,買方雙方之間應提供投保所需信息。
當前,人們對貨物運輸轉移過程中的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要求確認貨物不會由于其本身性質之外的原因對周圍的生命或財產構成威脅,各國海關也在加強與安全有關的通關管理。因此,Incoterms 2010將辦理與安全有關的通關手續以及在此過程中提供協助的責任在買賣雙方之間進行了分配,要求買賣雙方通力合作,在海關要求時提交與貨物安全性有關的信息,如監管鏈信息等。
在貿易術語CPT、CIP、CFR、CIF、DAT、DAP和DDP項下,賣方須訂立運輸合同將貨物運達指定目的地。盡管運費由賣方支付給承運人,但因為運費一般包含在交易價格中,所以,實際上運費是由買方承擔的。有些時候,運費中已經包含了在目的港或目的地貨運站點內的卸貨、搬運費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承運人或站點經營者可能會向收貨人再次收取這筆費用。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就為同一項服務付了兩次費:一次是作為價格的一部分向賣方支付,一次是向承運人或站點經營者支付。為解決這個問題,避免買方重復付費,Incoterms 2010在由賣方負責訂立運輸合同的貿易術語中規定賣方有義務告知買方其與承運人簽訂的運輸合同的內容,詳細說明目的地貨運站點內的卸貨、搬運是否屬于貨運安排的一部分。
某些大宗農礦產品,不同于工業制成品,經常在國際長途運輸過程中被最初的賣家分批出售給若干中間商,這樣就形成了多個賣方而只有最初的賣家發運貨物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從最初的賣家那里購買貨物的中間商不必再發運貨物到目的地,因為貨物已經由最初的賣家發運了。因此,中間商通過從最初賣家那里獲得貨物而非自己發運貨物這樣的方式向買方履行自己的義務。為反映這種貿易實踐,Incoterms 2010在相關貿易術語賣方的義務中,把獲取已發運的貨物與自己發運貨物并列起來,也就是賣方不一定必須自己與承運人訂立運輸合同發運貨物。比如,在CFR、CIF、CPT、CIP術語下,Incoterms 2010規定“賣方必須自己訂立或從別人那里獲得一份貨物運輸合同”。
DAT取代的是DEQ,適用于任何運輸方式和多式聯運。使用DAT術語,意味著賣方需要在指定目的港或目的地的指定貨運站點,將貨物從運輸工具上卸下后交給買方,即賣方需承擔將貨物運輸到指定站點的一切費用(包括卸貨費)和風險,但進口通關手續由買方辦理。貨運站點(terminal)可以是一個碼頭、倉庫、集裝箱堆場,也可以是鐵路、公路或航空貨運站。
DAP取代的是DAF、DES和DDU,同樣適用于任何運輸方式和多式聯運。DAP與DAT唯一的區別在于,在采用DAP時,賣方負責將貨物運到指定目的地,交到買方處置之下即可,無須負責將貨物卸下運輸工具并承擔卸貨費。
由于簽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時必定要利用國際貿易術語,因此,了解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新變化、準確把握各種貿易術語的內涵對開展國際貿易的企業和人員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并非法律,而是通用規則,不具有法律效力,Incoterms的修訂也不意味著將強制實施新版本,因此,當貿易雙方希望在合同中使用的貿易術語適用于Incoterms 2010的解釋時,應在貿易術語后寫上“Incoterms 2010”的字樣,當然,以往的版本仍可繼續使用,由于不同版本對同一名稱貿易術語的解釋有差異,因此買賣雙方在合同中明確寫出所使用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版本是非常必要的。
[1]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ncoterms 2010.ICC Publication No.715,2010 Edition
[2]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ncoterms 2000.ICC Publication No.560,2000 Edition
[3] 邵景春.國際商會《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評析─兼論正確使用國際貿易術語[J]. 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1(4).
[4] 林冰.《Incoterms 2010》三種常用貿易術語的變化及其應用[J].對外經貿實務,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