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益澄
寧波港口與城市發展的互動作用研究
◎ 王益澄
港口城市的成長經歷了港城初始聯系、港城相互關聯、港城集聚互動、港城自增長等四個階段。寧波城市的產生及其發展過程與港口的開發和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港口促進了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形態的變化和城市經濟的繁榮。未來港口城市新的發展主流是港口組合城市的形成、綜合功能的提升、文化內涵的挖掘和生態環境的優化。
寧波市 港口城市 城市發展 互動作用
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有其自身所具備的各種條件,港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是與港口的演變過程密不可分的。寧波城市的產生及其發展過程與港口的開發和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寧波港口是寧波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港口大型深水泊位的興建和城市全方位對外開放,特別是浙江省海洋經濟被列為國家戰略后,寧波港口和城市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今后,寧波港口城市如何發展,港口優勢如何利用,如何適應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海洋經濟,已成為寧波城市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寧波港口與城市相互促進作用的分析,為港口城市今后發展提供一點粗淺意見。
(一)古代港口城市的形成——港城初始聯系階段
從歷史上看,世界古代文明最初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像非洲的尼羅河三角洲、中亞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亞洲印度的恒河和我國的黃河及長江中下游,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比較集中的聚居區域,也是當時社會經濟較為發達、城市較早出現的地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這些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就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港口城市,如埃及的亞歷山大、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公元前十世紀,由于貿易范圍的不斷擴大,商品交換已遍及地中海周圍以及中亞、非洲各地。在古代商路上出現過不少繁榮的國際貿易港口,如君士坦丁堡、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我們把這一階段稱為港城初始聯系階段(又稱初級商港型經濟發展階段)。
港城初始聯系的發生源于港口的運輸中轉功能,這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由這一功能誘發產生的港務部門和集散部門,稱為港口直接產業。它是港城聯系的最初媒介,也是港口城市興起的根本原因。早期的港口本身就是位于城市鬧市區的一個商品物資的集散地,是為城市貿易服務的,或者城市正是因為有水陸碼頭,貨物集散便利,而逐步成為一個地區的經濟中心。港口實際上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城市對港口有很強的依賴性,一旦由于某種原因使港口衰亡,那么在沒有其他特殊力量參與的情況下,城市作為“港口城市”的發展過程就會中斷。
如上海在鴉片戰爭以前,由于受當時社會經濟和航海技術水平的影響,港口發展緩慢。1840年辟為通商口岸后,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的廣大腹地,上海迅速發展。據統計,1844年上海港對外進出口總值為當時廣州的1/7,5年后與廣州并駕齊驅,1855年達到了廣州的3.6倍,1863年已超過福州、廣州、寧波、廈門、汕頭、天津和煙臺等7個港口的總和。
(二)近代港口城市的成長——港城相互關聯階段
隨著近代工業的出現、社會經濟結構的演進,港口功能日益多元化,與港口中轉運輸相關的海運代理、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即港口關聯產業)成為港口經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當港口發展到能集聚國內外生產要素和聯結國內外市場時,港口陸域便成為利用港口輸入原材料、輸出產品的臨港大工業和出口加工業(合稱臨港工業或港口依存產業)的優勢區位。
臨港工業在港口陸域的集聚是港口城市發展的最強勁的動力,也是港城關系的最重要媒體。這是因為港口工業的發展不僅是本身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在于:⑴由于它是巨大物流、商品流、信息流的有機結合,必將形成強大的集聚力,促進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功能的多元化。⑵港口工業廣泛的產業聯系將產生強大產業帶動力,如果能與城市以及區域的相關產業形成一種密切的傳遞、接收機制,則必將成為城市和區域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力。 在港口關聯產業和港口依存產業發展成為港口城市主要經濟部門的同時,港口與城市在空間形態上也相互連接融合,港口與城市開始走向一體化,進入發展的第二階段——港口工業型經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港口工業的形成標志著港口城市完成了從簡單地服務于港口到積極地利用港口的轉變,港口城市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港口驅動而發展,而是通過港城互動實現共同發展。
(三)現代港口城市的發展——港城集聚互動階段
什么是港城集聚效應?港城集聚效應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⑴港口直接產業與港口關聯產業的發展構成的良好城市基礎設施條件產生的空間集聚力,吸引與港口無直接關系的產業在港口城市的集聚。⑵臨港大工業的發展產生協作引力,吸引前、后向關聯產業在港口城市的集聚。⑶上述各種產業集聚帶來的就業和消費的擴大,通過乘數效應促進了城市非經濟基礎部門的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設商貿中心是發揮集聚效應的重要保證。首先,臨港大工業對區域工業的帶動作用在物流上體現為港口城市與區域各點之間大量的生產資料流動及與之相伴的商務流,因此要發揮臨港大工業的帶動作用,除了依賴交通設施的硬件支撐外,還需商貿中心的配合才能實現。其次,港口城市的口岸功能使之成為外向型經濟的窗口,具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功能。但要實現這種輻射帶動,同樣需要商貿中心的配合。此外,港口城市也是建設商貿中心的優勢區位。商貿中心是物流、信息流的集結地,港口城市完全可以提供這種服務。隨著不同產業在港口城市的集聚,港口城市的產業體系日趨完善,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多元化型經濟發展階段。
(四)港口城市的發展趨勢——港城自增長階段
城市自增長效應是指城市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其自身的規律通過循環和積累,就能促使城市繼續發展。港口城市在進入多元化經濟發展階段以后,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這種自增長效應,但這種效應并不能成為港口城市繼續發展的強勁動力,還必須求助于新的動力才能實現在原有水平上的飛躍。
世界海運業中船舶大型化趨勢的日益增強和港口城市成長后港口附近土地的緊張,迫使港口向外遷移,港口城市也隨之向外拓展,城市由此進入新的發展輪回。如寧波,作為港口城市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寧波的城市曾經隨著港口的興旺而繁榮,港口的衰落而徘徊。到上個世紀30年代,以三江匯合處的港口為依托,形成了以此為中心,江東、江北、海曙三區依江拓展的寧波中心城市。上世紀50~70年代,港口在城市動力結構中的地位極為薄弱,城市主要依賴自增長效應繼續發展,80年代開始的北侖港開發,給寧波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一股強勁的沖擊力,并由此進入港口城市新的一輪發展歷程。
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性產物,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社會勞動分工加深,產品地域交流擴大,在地理位置適宜、交通方便的地方就出現并發展了城鎮。寧波城市的產生及其發展過程是與港口的興衰緊密結合,寧波港口是寧波城市發展的動力。
(一)寧波港口的發展促進寧波城市規模的擴大
城市的規模取決于城市的性質和歷史、社會、自然、經濟、地理等多種因素。而港口城市的規模還要取決于港口的發展。寧波古稱明州,自唐以來,歷經五個朝代,都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
唐至清初,港址主要集中在奉化江左岸,就是現在東門一帶。建港之初,“三江口”附近只是一個被稱為“甬水村”的集市性群落,實際上是個漁業港灣,隨著港口的興起和經濟的繁榮,明州州治也舍小溪而遷寧波,在現今中山公園一帶,建立了子城?,F在的鼓樓,就是子城的南門。子城的建立,是寧波成為地方中心城市的標志。到唐景福元年(公元八九二年)建成寧波之廓——羅城,現今靈橋路——江廈街——和義路——永豐路——望京路——長春路圍成的區域就是羅城的基本輪廓線;在當時,寧波已成為東南沿海的一個港口城市,這是寧波港的第一個發展階段。

圖1 民國時期寧波城市形態圖
到了宋代,堪稱全盛時期,為我國三大主要貿易港口之一。鴉片戰爭之后,寧波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商船只相繼來到寧波,城區東門一帶的航道碼頭已不相適應,于是在江北地區設置碼頭,建造庫場,伴著新港的興起,城市規模也就再次擴大,跨過奉化江和姚江向江東和江北發展。寧波港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
由于國際航海運輸業的飛速發展,船舶趨向巨型化,而寧波港由于甬江航道狹窄、淤淺,不能適應現代海運發展的需要,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漸被上海港所代替,城市發展也就停滯不前?,F在,鎮海港區和北侖港區的開發,又開創了寧波港演變過程中新的歷史時期,也就是第三個發展階段,進入了遠洋巨輪運輸為特征的港址向外推移到河口海岸的新時期。
寧波城市規模也隨著港口不斷向外開拓而迅速擴大。1978年國務院決定將寧波市區和鎮海縣從寧波地區劃出,鎮??h歸屬寧波市;1983年寧波地、市合并,由市帶縣;1984年2月國務院批準寧波市區行政區域調整,調整后的寧波市區總面積由原來的238平方公里擴大到410平方公里;人口由45.8萬增加到59.9萬。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并形成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的空間格局。 進入21世紀,中心城區面積已包括三江片、鎮海片、北侖片和鄞州片,達到2560平方公里,人口為196.2萬。

圖2 寧波城市空間形態變化圖
(二)寧波港口的發展促使寧波城市形態的變化
城市形態總是受到自然、政治、經濟的影響和制約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會產生不同的城市形態。對寧波這個港口城市來說,影響其城市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港口的發展和變化。“東門港址”的肇始,使寧波初次成為港口城市,當時的城市形態是簡單的集中型個體,實際的城市形態在城墻范圍內變動,設市作貿易,從事居住、商業和手工業,依附于甬江、姚江、奉化江的水上交通運輸能力,形態變化相對單一。
“江北港址”的開創,使寧波成為港口工商業城市,城市沿三江的岸線發展,在形態上成了三叉形的緊湊群體。
以鎮海、北侖兩大港區的開拓為標志,港口演進到了“海岸港址”時期,生產力的新發展和城市的新組合,將促進城市形態迅速變化。突破原有城市的結構、形態和布局,從單一的集中型進入到組團型群體發展,新的組團將圍繞新的港區興起,其規模將取決于港區開發的程度和超地方規模工業的布局。新港區的興起給工業的誕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工業的誕生和發展又孕育著城市發展的動力。無疑的,北侖港區、鎮海港區及臨港開發區的興建造就了一個新的繁榮昌盛的港口城市群體。
(三)寧波港口的發展促進寧波城市經濟的繁榮
港口不僅是城市的組成部分,起著連接水陸運輸、江海聯運的紐帶作用,而且是促進港口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隨著港口吞吐能力的提高,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寧波城市發展的歷史就是這樣的事實。
“東門港址”時期的寧波經濟是以農業、手工業和漁業的產品交換為其特征:除蠶桑、茶葉以外,土綢土布、草席草帽等重要土特產貿易也相當普遍;而商品交換的場所主要集中在港口附近的東門一帶,這樣的經濟特征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它與當時以木帆船運輸為特征的港口條件相適應。
隨著“江北港址”的開辟,對外交通日益頻繁,港口吞吐能力不斷增大,城市經濟也從傳統的農業、手工業和漁業轉向以近代工業為其主要特征,城市商業相應繁榮昌盛。由于國際市場對絲茶的大量需要,刺激浙江省蠶絲和茶葉生產在排擠糧食的基礎上加速發展,成為當時寧波港的重要進口物資。城市腹地由自然經濟開始向為適應國際市場的半殖民地經濟轉變。這一時期的城市經濟,由于港口條件的改善和遠洋航運的開辟而逐漸發展起來。
港口的建設促進了寧波城市工業的飛速發展,大型骨干工業都離不開港口,隨著港口的進一步開拓,將會有更多的工廠創設布點;城市的經濟結構也將隨之變化。
(一)國際航運中心組合港的形成與發展
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特別是發達的交通運輸業和信息業,把相鄰城市、相鄰港口的經濟、社會、科技連成一片。與此相適應,要求盡快建立一批優勢互補的規模效益好的港口產業和城市產業。因此,在港口及城市密集地帶,盡快組建組團型城市是加快所在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舉措。在這些地區,傳統的“一港興一市”模式已逐漸被“港群興城群”所取代。可以預見,組建組合港和組團式城市,不僅會大大促進各港所在城市的發展,而且會大大提高沿海地區的凝聚力和輻射力,進而對全國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
縱觀當今世界著名大港,幾乎都是由眾多相鄰港口構筑成的大型組合港。例如日本的東京灣港口群,主要由千葉、橫濱、川崎等港口組成;又如英國南海岸的“港口聯盟”,則是由南安普頓、普利茅斯、樸次茅斯、哥斯頓等大小港口組成;再如美國的紐約港與新澤西港組合成“雙星合并式”N—Y/NZ組合港等等。與這些組合港相呼應的經濟腹地,也是由眾多相鄰城市組成的城市群。這種“港群、城群式”的密集布局,有利于港口和其他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擴大經濟腹地,有利于節省集疏運網絡和其他基本建設投資,有利于提高港口營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4 國際航運中心組合港的形成與發展
寧波地處浙江沿海,區域港口資源豐富,條件優越,大中小各種規模的港口資源基本配套。從港口功能分類上看,港口資源所擁有的各種功能亦較齊全。組建以上海為中心的國際航運中心已勢在必行,寧波港、舟山港組合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南翼的副中心港口。由此不難看出,寧波具有建設區域組合港的有利條件。若對各區現有各種功能的港口加以調整、改造、擴建和完善,使之成為多功能的現代化組合港,同時又互相支持協調。這對浙江沿海港口城市群體建設,實現海岸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促進沿海經濟帶的進一步開發開放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組建組合港,建設組團式城市將是寧波港口城市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二)港口城市綜合功能的形成與提升
寧波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實質上是具有國際深水港口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實現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發展目標要求的有機組合,也就是把現代化城市、國際性城市、生態型城市和特大港口城市“四位一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它的核心是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實現港口、產業、城市的互動協調發展。以國際深水大港的建設,帶動港口工業的發展、傳統工業的改造和第三產業的興起,推動區域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進程;同時又以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的規模發展,促進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興旺和繁榮。
(三)港口城市文化內涵的挖掘
二十一世紀毫無疑問地會是城市的世紀,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之間競爭的加劇和城市競爭的全球化,城市的主要競爭力正在慢慢地從城市的經濟實力為主,而越來越多地迅速地轉移到城市個性特色、城市文化魅力的影響上來,可以這樣說,二十一世紀,是“城市環境和歷史、文化復權”的世紀。
寧波市具有1180多年的城市史,文物保護單位和史跡點1230處(文物保護單位255 處),其中國家級11處、省級文保單位27 處。從城市發展史看,可以說是:以航運而興起,以港口而發展。歷史上名人眾多,留下了絢麗多彩、形態多樣的經濟文化圖景。但從目前寧波城市建設現狀看,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致使許多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存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而寧波港口城市的文化內涵并未充分挖掘和真正體現。
由于國際航運向“大噸位、深水港”方向發展,寧波港址已從三江口逐漸向鎮海和北侖遷移,市區歷史上原有的“貨船張帆待發,商賈蜂擁而至”的港口繁忙景象已經不見。如何在城市建設中體現港口特色,形成港口城市氛圍?這就需進一步充分挖掘寧波港口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寧波自古以來就以港口著名,比現在排名第一的上海港歷史悠久得多。早在公元前4世紀,寧波就是古越國水軍營建的要塞句章港,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港口。由于寧波江海相連的地理環境,到了唐代,寧波已是“海外雜國、賈船交至”的全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并與揚州、廣州一起列為我國對外開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寧波港又與廣州、泉州并列為我國三大主要貿易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的起點和通道。鴉片戰爭后又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如此悠久的港口歷史和豐富的物流內容,卻在當今寧波城市建設中并未真正體現。在市區見不到“港口博物館”,也沒有一條城市道路以港口或碼頭來命名,城市雕塑和標志性建筑缺乏港口內涵,整個市區似乎已與港口無關。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標志。現代城市是以文化論輸贏,城市文化是城市全面發展的推動力。沒有文化就沒有城市發展的根。寧波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未能有效挖掘和塑造,使得寧波整體文化影響力不大,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由于過去長期以來城市建設只重視物質環境改善,而忽視了文化內涵的塑造。在整個城市看不到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街區。大興土木,大拆大建,外表看起來高樓拔地而起,實際上缺少特色,缺少文化品位。城市的一些歷史街區、古建筑,隨著時間的流逝,難免會出現退化,看起來很舊、很土,可是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卻在不斷上升,有的很可能是無價之寶,拆掉了、毀掉了,就再也無法恢復。
寧波既是沿海港口城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港口和燦爛的文化。寧波城市的開拓與發展,與港口息息相關,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無不帶上港口的烙印。在寧波城市特色塑造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和挖掘港口這一反映寧波城市特色的最本質的要素。在現代化的城市中要讓人們感受到港口的發展過程,體現出一種港口城市的氛圍,培育港口城市文化。因此,寧波城市建設不僅要在建筑造型、道路格局、城廓形象和局部景觀上把港口特色加以體現,而且可結合甬江兩岸的開發,在原輪船碼頭附近興建港口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與港口有關的風俗、民情和分散的文物古跡集于一堂,成為有較強地方特色的景點。
(四)寧波建設生態城市戰略構想
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的交通問題、住宅問題、社會問題、災害問題、污染問題等,不斷困擾著人類。城市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妥善地解決各類城市問題,于是,對城市的生態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們又重新向往具有新鮮空氣、優美環境、高質量生活的田園都市生活。未來現代化城市能否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指標,將成為它能否立足于世界的又一個重要標準。可見生態城市的要求是現代化城市建設中面臨的一個十分嚴峻的挑戰。
寧波在走向21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應具有在國內領先建成生態城市的前衛意識,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人口——經濟——社會”兩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寧波的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從關注發展數量躍入到關注發展質量以及關注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協調。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寧波市民對生活質量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期盼。因此,要把環境建設看作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現代化的內容,確立與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相適應的高標準的環境建設目標,建立一套現代化水準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實現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圖5 寧波城市生態綠化系統圖
寧波可從水環境的開發設計入手,如以月湖為中心,姚江、奉化江、甬江為線索,把市區的水體連成網絡,實行整個水資源系統的網絡開發。設計出各具特色的水環境文化系列,如姚江文物古跡系列帶、奉化江民間藝術系列帶、甬江現代化港口系列帶等,展示寧波水鄉濱海特色。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要創建良好的人居生態環境。居住區的綠化覆蓋率應在40%以上,開放式綠地與旁宅綠地相結合,可通過立體綠化、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方式,加大綠地面積。在具體的綠化種類上,應從居住生態環境和人與自然相融合的角度考慮,強調花、草、樹并舉,遵循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建立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穩定人工植物群落,使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融為一體,同步發展。此外還應重視環境質量,創造寧靜、舒適、安全、優美的生活環境。
[1]李翅.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新區發展與增長調控,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年, 第60頁.
[2]程剛.新城發展路徑選擇——以寧波杭州灣新區為例,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1年, 第31頁.
[3]王興中.中國城市商娛場所微區位原理,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第101頁.
[4]牛群.城市中心漂移論,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年, 第66頁.
[5]沈麗珍.流動空間,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年, 第87頁.
[6]宣國富.轉型期中國大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年, 第145頁.
[7]趙卓文.城市策劃實戰案例, 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9年, 第127頁.
[8]張捷.新城規劃與建設概論,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第195頁.
[9]顧朝林.概念規劃——理論、方法、實例,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年, 第11頁.
[10]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第33頁.
[11]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寧波杭州灣新區總體規劃, 寧波杭州灣新區管委會, 2010年.
[12]方建新.試論寧波的儒商文化底蘊, 中國海洋文化在線, http://www.cseac.com, 2009年-1月14日.
[13] 王益澄.寧波港口城市文化內涵的挖掘與重塑, 建筑與文化, 2008年第5期, 5月.
[14]葉裕民, 文余源.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框架及城市品味發展研究, 2005年11月, http://www.djw.gov.cn/uploadDoc/2005112201.doc.
[15]寧波決策咨詢網.寧波打造城市“精神坐標”推動文化大繁榮, 寧波日報, 2008年08月12日.
[16]孟建耀.寧波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藍皮書(2007年),寧波市人民政府,2008年.
[17]梁一群.繼文化承傳統, 塑造當代寧波新精神,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網站, http://www.nbdx.cn/ homepage/view.php?id=1205975974&category=138.
[18] 陳依元.“寧波精神”的價值,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05年05月.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Impacts between Ports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Ningbo
Wang Yicheng
The evolution of port cities consists of four phrases.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Ningbo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its port, which has expanded the magnitude of the city, transformed its formation and brought it with economic prosperity.The future themes of development for port cities include port-based cities, function upgrade, cultural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Ningbo; port city; urban development; interactive impact
TU984
王益澄,寧波大學建筑工程與環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城市科學、城市地理、城市規劃;主要研究方向:港口城市形態與空間布局研究。
(責任編輯:盧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