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宋文芳 吳浪
深化教改 促進就業
本刊記者/宋文芳 吳浪
榮蘭祥 全國人大代表 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校校長

檢驗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就是就業。不管畢業生的學歷有多高,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就業上去,只有解決了就業,才能解決他的生活來源。
教育關系國計民生,也一直是“兩會”熱議的話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校校長榮蘭祥體會頗深。
他認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與當前教育模式和方法欠缺有很大關系。“現在培養出的學生不好就業的原因就在于實踐能力培養的欠缺,很多畢業生一是不會干,二是干不了。對企業來說,這就意味著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去繼續培養這些新手,會影響企業的工作效率。另外,大學生到企業實習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因為大學生對工作不熟悉,很難在一線崗位發揮作用。與此同時,有些學生到企業以后,自我定位不準,本身的工作積極性也不高。”榮蘭祥代表如此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并向大會提交了《積極改革創新,辦好職業教育》的建議。
“職業教育是我國的一項就業教育,如果職業教育辦得好,就能大量解決就業。”從事職業教育多年的榮蘭祥表示,做職業教育應該盯著市場辦教育,而檢驗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就是就業。不管畢業生的學歷有多高,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就業上去,只有解決了就業,才能解決他的生活來源。拿高學歷的目的是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減輕勞動強度,工資高一點,生活好一點。但如果連工作都沒找到,個人的生活來源、生存和發展空間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局限,也給社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
榮蘭祥代表認為,對于促進就業,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只有權利而不講義務。不能只是給大學下達就業名額的指標,而沒有監督它的質量,比如畢業后到什么單位去、干什么工作、一個月能掙多少工資、在這個單位能不能呆得住……這些都要有目標、有方向。沒有目標地培養,會造成很多人失去就業的機會。
對于城市長住務工人員子女就地報考大學的問題,榮蘭祥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數億的農民走進城市打工,為城市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城市建設和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具有一定文化素養、一定職業技能、一定經營能力的人長年留在了城市,與城市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城市的各行各業已經離不開他們。但是,由于他們沒有城市戶口,雖然在城市工作了多年,其子女卻不能在當地報考大學,不得不在孩子初中畢業、上高中前回鄉。這種現象,不僅是剝奪了長住城市務工人員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權益,而且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要求,必須從政策上加以調整,讓所有長住城市的務工人員子女可以就地報考大學。
這個問題,他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已提出建議,已引起教育部門重視。今年,北京、山東已率先就務工人員子女就地報考大學推行了試點工作,但還沒有成為國家政策在全國實行。為此,他建議相關部門從政策指向、實行范圍和時間以及進程方面繼續加以重視。
book=782012,ebook=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