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
(無錫市蠡園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72)
化學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要求化學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馬克思認為:“情感是一個精神飽滿為自己目標而奮斗的人的本質力量”。目前中考選拔制度仍然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化學課堂重學科知識教學而忽視學生德行與人格發展的現象還是十分普遍的。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若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讓這種滲透成為一種好的課堂教學藝術與特色,那么學生收獲的不僅僅只是化學科學知識,更多的是學生的科學素養獲得具體的、富有學科特色的發展。我們的教學也會十分自然流暢,師生關系也會更加和諧。如果化學課上忽視對學生德育經驗的積累,不注意引發學生道德意識的共識,不注意引領學生道德情感的升華,那么化學課堂教學就是不完美的教學。由于道德情感與人的道德需要密切相關,又與人的道德行為密切相關,所以能給人的發展以動力,促進學生對良好行為的保持和不良行為的遏制。[1]在教學過程中同步地對學生實施德行、人格、情感教育、科學素養形成是化學教師的一種責任。以下是筆者將化學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有人認為“在中考應試指揮棒下,既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又面臨學習內容多課時少的難度,就造成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矛盾。”其實,這兩個問題并不矛盾。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是學生學好這門學科的原始動力,培養興趣的途徑非常多,如在布置家庭作業上可以講究點技巧,特別是學習“物質構成奧秘”時,學習難度加大了,作業量大也會給學生帶來負擔。若少一點精一點,難點的練習課上有針對性地先完成一些,對保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將起到促進作用。在復習階段,若教師一味地灌輸梳理知識點,一味地強調習題戰略,則會使學生對化學學習深感枯燥乏味。若教師在復習舊知的同時聯系生活實際或利用創新實驗等將復習和拓展知識有機結合,那么學生對化學的求知會保持一定的積極情態。
如筆者在復習“酸堿鹽的性質”時,結合廚房里的生活實際,給學生上了一節《廚房里的化學》,學生在收獲酸堿鹽性質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原來化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復習化學方程式時,結合日本的核爆炸事故,給學生編制了如下課堂討論題:“日本核電站爆炸主要是源于水在高溫下與金屬鋯(Zr)管道發生反應生成氧化鋯(ZrO2)和氫氣,氫氣與空氣混合而發生爆炸。請寫出水與鋯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氫氣與空氣混合爆炸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化學課堂緊跟時事,隨時幫助學生積累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如在復習化學實驗時,巧用試管作媒介,簡要介紹了試管的分類后,拋出如下問題課堂討論:①使用試管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從實驗安全、防止試管破裂等方面考慮)②說說A、B、C、D四支試管可以用來做哪些實驗?③可用什么儀器替代試管?④討論裝置E、F可用來完成哪些實驗?等等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幾乎將初三化學實驗都聯系在一起了。學生上完這一節課也大為感慨,在學會運用化學的思想、方法去研究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同時也感受到知識的內在聯系是那么神奇。“這樣的化學課堂對學生永遠都充滿吸引力。讓每一個學生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是我們教師的責任。”[2]學生在這樣的化學課堂上各方面的素質也會得到鍛煉,除了學習成績、動手能力、專業興趣外,在集體精神、人格完整與道德完善等方面也會有很大提高。
俗語說:“親其師,信其道”。化學教師除了要提高自身素養,給自己的人格魅力加分,還要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以促成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教師情感投入的理想結果是學生在學習化學時自然帶入責任感,對化學知識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始終精神愉快。
初三學生剛接觸化學學習,對化學的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期待,甚至有很多憧憬。如果我們教學過程中只顧抓學生學習,不顧情感投入,很難想象會有和諧的師生關系、融洽民主的課堂氛圍。這些情緒因素及化學教師單一的教學面貌對情商低的學生很容易產生焦慮、害怕、憤恨、沮喪、厭惡等情緒。為避免學生的消極情感,首先需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多讓學生體驗成功,營造寬松學習環境。
如學生學習《溶解度》中降溫結晶方法時,大多數教師選擇演示實驗,實際上學生對降溫結晶現象并沒有太多的生活體驗,所以即使教師演示了這個實驗后學生對降溫結晶法的理解仍有認知障礙。若采用讓學生自己來完成這個實驗,當溫度升高硝酸鉀晶體繼續溶解,而冷卻時硝酸鉀又以晶體形式析出,學生對這一系列現象的出現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的驚奇,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自覺參與而且會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對降溫結晶方法也有了很直觀的印象。
當然,若我們平時注重一些教學細節處理,也可以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促成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如批改作業時多留心學生作業的認真程度、答題準確率等,上課及時反饋到學生個人,讓學生時刻感受到他們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學生也會對這樣的課堂充滿期待。所以作為化學教師為了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科學觀、學習心態等方面獲得良好而持續地發展,沒有理由在教學活動中放棄對學生的情感投入。
化學實驗是連接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中介,是學生獲得科學事實的必要手段,還可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和規律性的認識。[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為了趕進度而教學或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導致課堂上缺乏必要的實驗教學,甚至用講述的方法或用視頻替代真實的實驗教學的現象這么普遍。若化學教師在備課時站的角度多點,多著眼于課堂效果和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給予學生持久學習能力的課堂。
如在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可結合生活中的碳酸型飲料“雪碧”等一起探究,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驗證二氧化碳的存在;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應時學生在自制的“汽水”中滴加石蕊溶液后發現變紅了,加熱后又變紫色了。這一現象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很快就有學生在無色的“雪碧”飲料中也滴加石蕊溶液,發現也變紅色了,加熱后發現卻沒有變回紫色。學生的認知有了一些矛盾和障礙,探究欲望空前高漲。當然此時也有學生作出冷靜思考,發現原來“雪碧”飲料標簽上還有檸檬酸。查閱資料發現檸檬酸分解溫度在175℃,碳酸常溫下就能分解,而學生給試管加熱時間很短,不足以使“雪碧”中的其他酸分解完畢。經這么一分析,學生們也就恍然大悟了。
像上述這樣的課堂帶給學生的不僅僅只有死板的知識,而是靈動的科學經驗知識。學生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質疑精神,而且對于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實驗技能,開發智力,提升科學素養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過程中,他們的道德情操、創新潛能都得到了良好的鍛煉。
化學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是說化學學科教育中要將德育要求“潤物細無聲”地納入教學過程中,而不是直白、僵硬、突兀地組織德行、人格教育。這種“結合”應該是一種好的課堂教學技術與特色。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既能教懂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又能認識學生集體和個體的特點,培育出具有一定知識技能和道德修養的學生。[4]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很重要,教師心中要常裝著學生,多為學生的發展著想,摒棄為應試而教,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化學課堂將會是智慧和精神的愉悅課堂。
[1] 何曉文等.中學理科德育問題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
[2] 崔明.優秀中學化學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3] 梁慧姝,鄭長龍.化學實驗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4] 曹跟林,李峻,毛裕介.把德育過程還給學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