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選
湖南省懷化市新晃縣中醫院,湖南新晃 419200
結腸腫瘤是消化系統比較常見的疾病,中老年人發病率比較高[1],由于結腸良性腫瘤很少見到,結腸腫瘤更成為了結腸癌的代名詞。不論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都會給患者帶來生理及生活上的影響,降低其生活質量。隨著全球老齡社會的來臨,結腸腫瘤更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為了能夠對結腸腫瘤更好的診治,對本院2003年6月~2009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老年結腸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診斷及治療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共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52~78歲,平均 (62.4±3.6)歲,發病到就診時間為7 d~1年,平均(2.1±0.5)個月。根據結腸鏡及術后病理切片回示惡性腫瘤72例,其中,腺癌61例,黏液腺癌6例,其他5例;良性腫瘤8例,其中,脂肪瘤1例,平滑肌瘤1例,血管瘤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包塊、腸梗阻、血便、黏液便、排便習慣的發生改變、貧血、乏力、消瘦等臨床表現。具體臨床表現見表1。
詳細詢問患者的臨床癥狀,仔細檢查患者所表現出的體征,進行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輔助檢查,如血液CEA、CA199檢測、腹部超聲、X線氣鋇雙重對比造影、腹部CT及磁共振,必要時行結腸鏡檢查,取病變組織活檢。

表1 結腸良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比較
所有患者均積極行手術治療,手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并請相關科室會診,治療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病情穩定能耐受手術后行手術治療。
8例良性腫瘤患者行局灶性腫瘤切除術,均完整切除;惡性腫瘤根治性切除率為84.72%,其中,右半結腸切除24例,占33.33%,橫結腸加胃大部切除7例,占9.72%,左半結腸切除18例,占25.00%,乙狀結腸切除12例,占16.67%,另外11例因為轉移過多或患者條件較差等原因行姑息性手術治療,占15.28%。惡性腫瘤根據術中所見、病理學檢查統計見表2。
所有患者術后均得到有效隨訪,良性腫瘤3年生存率為100.00%,惡性腫瘤3年生存49例,其生存率為68.06%。

表2 惡性腫瘤病理資料
結腸腫瘤在各個年齡均可發病,但以中老年居多,在臨床上惡性腫瘤的發生率更高,人們在提到結腸腫瘤時,就將其與談之色變的惡性腫瘤劃上等號。良性腫瘤雖然并不常見,同樣會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應當予以重視,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更好的處理疾病。
常見的結腸良性腫瘤有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等,脂肪瘤多見于右半結腸,據統計約有90%的結腸脂肪瘤是單發[2],起源于黏膜下層,比較柔軟,由于其下層平滑肌的收縮和結腸的蠕動,更容易突入腸腔內,容易缺血壞死出現潰瘍,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是腹痛及便血[3];平滑肌瘤來源于黏膜下層、漿膜下層、肌層,瘤體很小就會產生癥狀,可引起腸梗阻或者穿孔;血管瘤大多源自黏膜下的血管[4],可呈局限性或彌漫性生長,在受到腸道蠕動與較硬的食物殘渣作用時,容易破裂出血。
結腸良性腫瘤與惡心腫瘤的臨床癥狀有所交叉,這不利于進一步診斷,但是對于老年人來說,還是應考慮結腸惡性腫瘤的可能[5]。結腸惡性腫瘤主要是指結腸癌,其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罹患結腸癌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大多患者因為并發腸梗阻不能排泄才來醫院就診,患者感到非常痛苦,此時治療效果卻并不理想,但是結腸腫瘤是可防可控的,早期做出明確診斷可以改善預后。根據研究表明,約有半數以上的老年患者會伴有大便形狀及性狀的改變,而直腸指診配合結腸鏡在臨床上的應用,更是能夠早期確診。
無論是結腸良性還是惡性腫瘤,均應當采取有效的治療,而外科手術治療仍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老年人代謝減低,其腫瘤的生長速度、轉移率相對緩慢,這都為手術治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6],根據本組研究,手術治療后良性腫瘤患者其3年生存率為100.00%,惡性腫瘤患者3年生存率更是高達68.06%,由此可見采取有效的手術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
總之,對于患有結腸腫瘤的老年患者,采取多種手段進行診斷區分其腫瘤良惡性固然重要,但是發現有腫瘤后,在患者耐受的情況下,能夠盡早行手術治療更能解除患者的癥狀,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對于即將來臨的老齡化社會,更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
[1]張建新,阮戈.結腸癌325例臨床病理分析[J].腹部外科,2006,16(6):35l-352.
[2]曹志新,楊傳永,周紹裳,等.直腸癌病人并存病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4,24(2):108.
[3]江弢,孫晶,裘正軍.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比較[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1,38(3):211-215.
[4]鄧桃枝,韓向陽.右半結腸癌合并急性闌尾炎42例回顧性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6):1012.
[5]徐永成.急診與擇期手術治療結腸癌的效果比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9):103-104.
[6]馮偉,朱家勝.左半結腸癌機型腸梗阻的外科治療進展[J].山東醫藥,2012,52(1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