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君娥
湖南旺旺醫院兒科,湖南長沙 410016
對于新生兒而言,窒息為比較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同時是引起新生兒出現傷殘和死亡的重要因素,窒息癥狀會使新生兒產生酸中毒,促使機體出現缺氧,損害皮細胞,激活凝血系統,產生微血栓。后者會加重組織的缺血、缺氧,嚴重時會促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MODS)與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2]。本次研究中出于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后早期凝血功能的變化以及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本院收治的新生兒窒息復蘇后和健康新生兒展開凝血功能檢測,并對檢測結果展開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本院收治的窒息復蘇后的新生兒,和同期健康新生兒。分別抽取46例和30例。窒息組中包括有男27 例,女 19 例,出生體重為 2.6~4.7 kg,平均(3.5±1.4) kg;健康組中男 17例,女 13例,出生體重 2.4~4.6 kg,平均(3.4±1.2)kg。研究對象的性別、出生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胎糞吸入綜合征的患兒;排除糖尿病母親的患兒;排除母親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兒;排除家長不愿參加此項研究的患兒。
1.3.1 研究方法 對抽取的46例窒息新生兒按照Apgar評分結果將其分成重度窒息者(評分在0~3分)和輕度窒息者(評分為4~7分),分別含有新生兒24例和22例。對窒息新生兒和健康新生兒分別展開凝血功能檢測,檢測指標包括有:蛋白 C(PC)、血漿 D-二聚體(DD)水平、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等。對兩組研究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3.2 檢測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取2管,每管2 mL靜脈血,健康新生兒于出生后12 h內采集,窒息新生兒則在入院后,窒息復蘇后的12 h內集,均使用EDTA2Na真空抗凝采血管進行采集,之后對血液進行離心,分離血漿,采用ELISA法進行DD和PC含量的測定,采用凝固法進行血漿PT、TT、APTT的測定。同時觀察新生兒出生后72 h內的出血情況。
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重度窒息組新生兒的DD值較健康組高,而PC水平則較健康組低,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輕中度窒息組新生兒的DD值同樣較健康組高,P<0.05,而PC水平與健康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血漿DD與PC水平比較結果(±s)
表1 兩組新生兒血漿DD與PC水平比較結果(±s)
注:與健康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n) DD(μg/L) PC(μg/mL)重度窒息組輕度窒息組健康組24 22 30 759±318*306±114*167±69 2.49±0.82*4.18±1.53 4.92±1.69
重度窒息組和輕度窒息組新生兒的血漿PT、TT、APTT與FIB均較健康組發生明顯的延長,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重度窒息組較輕度窒息組也發生明顯延長,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血漿PT、TT、APTT、FIB值比較結果統計(±s)
表2 兩組新生兒血漿PT、TT、APTT、FIB值比較結果統計(±s)
注:與健康組比較,*P<0.05;與輕度窒息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n) PT(s) TT(s) APTT(s) FIB重度窒息組輕度窒息組健康組24 22 30 28.61±5.39*#21.29±2.81*15.53±2.63 78.69±5.12*#53.48±3.72*21.47±3.31 51.41±7.69*#40.52±6.09*32.58±5.89 12.47±4.65*#6.42±3.78*1.47±0.34
凝血功能紊亂在窒息新生兒中具有較高的發生率。目前臨床對APTT、TT、PT等指標一般使用篩查試驗的方式進行檢測,通過本次研究得出的結果可以顯示,窒息組中新生兒APTT、TT和PT指標與健康組嬰兒的相比,具有明顯的延長,和窒息的程度正相關,在窒息狀態中的患者很容易產生凝血功能改變,同時,很容易產生結構暴露、內皮細胞損傷和缺氧等危險,加快膠原釋放,最終使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啟動外源性凝血途徑,使凝血酶的產生得以加速[3]。
D-二聚體(DD)屬于蛋白質的一種,纖維蛋白血凝塊得到崩解后,將會釋放以入血。處于交聯狀態下,在崩解時會降解纖維蛋白,減小降解產物。DIC在早期階段即產生了特異性分子標志物DD,作為凝血紊亂的指標,具有高度的靈敏性[4]。在本組實驗中,窒息組新生兒的DD水平顯著較健康組高,P<0.05,該結果對以上結論予以了證實。
蛋白C(PC)系統主要由以下幾種物質組成:蛋白C抑制物、調節蛋白、蛋白S、蛋白C等,同時,是活化抗凝蛋的重要標志物,能夠調節機體內血液的整個凝固過程,PC作為酶原的形態參與血液循環,在激活凝血因子Ⅷ和Ⅴ之后,PC會轉化為一種活性PC(APC),APC經蛋白分解對凝血因子Ⅴ和Ⅷ產生滅活[5-6]。本次研究中,重度窒息組PC值較健康組發生明顯降低,該結果證實了以上結論。
[1]肖紅,劉汝河,陳銘珍,等.新生兒窒息后早期血漿VWF、D-二聚體及蛋白C水平的變化[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9,25(13):251-252.
[2]李敏許,黃小玲,鄭雪芳,等.窒息對低出生體重兒凝血功能的影響及相關治療的研究[J].廣東醫學,2007,13(5):182-183.
[3]李慶富,張麗范.足月新生兒窒息復蘇后凝血功能狀態變化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1,12(23):623-625.
[4]李志光,馮戰桂,羅亮,等.新生兒窒息的凝血功能及抗凝血酶ⅢVWF D-二聚體測定及其臨床意義 [J].中國婦幼保健,2007,13(8):241-243.
[5]陸燕,金松華,姚金祥.窒息新生兒血凝分析測定及臨床意義[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9,12(4):345-346.
[6]肖紅,劉汝河,陳銘珍,等.新生兒窒息后早期血漿VWF D-二聚體及蛋白 C 水平的變化[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3,18(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