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連載的前兩篇文章中談過了“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和“標準化促進信息化的建設”。其中,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建設主要談到了要從“溝通-效率”走向“管理-效益”,以及什么是填報系統、什么是管理系統,他們兩者的差異在那里,并闡述了要達到“管理-效益”的目標,就必須強化過程管理、構筑管理系統等內容。標準化促進信息化的建設主要談到了構筑管理系統之前,要先做好信息化的準備工作,即:先打造企業的標準化以及標準化工作的內容、說明,沒有標準化的信息化不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在搞清了信息化的目的、目標、以及要做哪些基礎準備工作之后,下面的問題就是如何做準備工作、如何實現系統。本篇將就這些問題給出一個方案,介紹應采用什么方式推進上述工作。
在上期“推進工程建設行業管理信息化的深化應用(之二)—標準化促進信息化的建設”中提到了信息化之前要做好標準化工作,包括業務的規范化、業務的數字化、數據的結構化、架構的模型化、處理的自動化。其中業務的規范化是由軟件商或咨詢公司與企業合作完成,因為涉及到系統的實現方式,所以業務的數字化、數據的結構化、架構的模型化、處理的自動化等工作主要是由軟件商協助企業完成。
企業要先集中資源做好業務的規范化,這是信息化的基礎。由于這個結果是未來系統架構的依據,所以要取得企業內部從經營層、管理層和執行層的理解和認同,否則系統的架構就會不穩定。
業務的數字化、數據的結構化、架構的模型化、處理的自動化的工作內容與信息化緊密相關,需要企業的信息中心與軟件商密切配合,利用軟件商的業務支持體系協助企業完成標準化的工作。圖-1左側為企業要做的工作、右側為軟件商提供的服務。

圖-1
廣東同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同望科技)與北京鴻翔遠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鴻遠軟件)作為提供服務的軟件商,聯合開發了支持企業標準化和信息化的服務體系,可以為客戶提供如下的服務:
■業務支持體系(方法 = 標準化支持體系 + 設計支持體系)
■軟件支持體系(工具 = 同望V3企業架構平臺* + 基準產品)
* 注:以下“同望V3企業架構平臺”簡稱“V平臺”
圖2表現了企業與軟件商為共同完成企業信息化目標的協作關系。軟件商協助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兩個主要步驟:

圖-2
1.推進標準化:提供標準化的支持體系
2.建設信息化:提供設計體系、基準產品、架構平臺
利用上述的兩個服務就可以很好地支持企業的標準化,繼而實現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關于業務的規范化,由于企業的經營戰略、企業文化、組織結構諸多要素不同,參與企業規范化咨詢的軟件商或者咨詢公司的宣傳理念也不同,所以規范后的結果和表現也會有所差異。
對于我們提供的兩個體系(方法和工具)而言,不論是什么方式的管理理念,都是可以適用的,因為方法和工具都是通用的,里面并沒有固化某一類理論。下面就如何利用提供的服務進行標準化和信息化做進一步解說。

圖-3
業務支持體系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標準化支持體系”和“設計支持體系 ”。
■標準化支持體系: 為信息化而做的標準化工作(業務的數字化、數據的結構化、架構的模型化、處理的自動化)。
■ 設計支持體系: 為信息化而做的系統設計與實現工作。
以上兩個部分的側重不同,前者針對企業的標準化;后者針對企業的系統實現。
根據企業已經完成的業務規范化資料,對要實現信息化的對象逐一進行業務的數字化、數據的結構化(圖-4)。系統實現的是否理想,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設想,很大程度取決于標準化的工作進行的是否成功。
標準化工作是種企業行為,做的好壞主要依賴于企業自身對標準化重要性的認知。軟件商是個輔助者,主要是從標準化和信息化的相關處,從方法和手段上對企業進行指導等,比如在建立風險評估的系統時,軟件商協助企業做如下的一些工作:
a.首先找出哪些風險是可以數字化的,采用何種表現方式(文字→數字)。
b.對數字化后的數據進行結構化設計(建立風險數據庫→體系)。
c.建立結構化的數據評估模型(邏輯、計算方法等)。
d.設置自動處理機制(按照企業管理規則設置控制點、預警、報警等)。

圖-4
企業標準化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設計管理系統,設計支持體系主要包括下述內容(見圖-5):
■需求收集和分析
■業務設計(應用設計)
■系統設計(軟件實現)
■系統實施(系統上線)
標準化支持體系與設計支持體系是密切相關的,上述標準化的內容都要反映到系統中去,兩者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比如:
■業務的數字化:非設計的關注對象(不能數字化,系統不對應,至多提供掃描上傳功能)。
■數據的結構化:最好能與系統的結構化要求一致,這樣系統最為簡潔。
■架構的模型化:標準化用的架構模型是企業與內外部溝通的基礎,也是設計用模型的輸入和參照;設計用架構模型偏技術,因此比較復雜。
■處理的自動化:系統自動化運轉的驅動力是“企業管理規則”,但是這個企業的管理規則要轉化為系統認知的、并且可以執行的規則才能驅動系統運行。

圖-5

圖-6 同望V3企業架構平臺
業務支持體系(標準化&設計)為信息化的實現提供了一條無縫的服務流程。
軟件支持體系包括了V平臺和基于V平臺開發的基準產品。
V平臺是一款不需要編碼就可以進行軟件設計和開發的工具,可以支持企業自主開發新系統,或是移植集成已有的系統。
基準產品是基于V平臺開發的,按照隨需組合的方式進行設計開發的組件群,可以快速靈活地構建成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的產品。
傳統的開發模式是需要業務與技術進行直接的交互,在軟件實現過程中相互影響。常常由于技術的制約使設計師不能很好地滿足客戶需求,結果也常常會發生需求失真的現象。V平臺完全改變了軟件的開發模式。V平臺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零編碼 支持企業級管理軟件的快速開發
基于V平臺開發的軟件不需要進行編碼工作,完全像使用CAD繪圖一樣的方式就可以完成軟件的開發。相對于傳統的開發方式,提高功效可達二位數。平臺也提供了二次開發功能,但多用在沒有復用價值的業務處理或是復雜的邏輯計算等。
■隨需變 滿足個性化管理需求的配置實施
同望提供了一整套的設計/配置方法,按照這套方法設計不但能夠滿足客戶構筑系統時的個性化需要,而且還可以快速地響應在運行期間客戶的各類需求變化,從而徹底地解決了客戶與軟件商由于需求變化而帶來的最大困擾。V平臺是個軟件設計平臺,支持設計人員邊設計、邊配置、邊完善的“三邊”工程。
■標準化 打造工業化軟件生產的堅實基礎
系統完全采用標準化的方法和流程進行需求分析、業務設計、系統配置以及質量測試等一系列的工序,形成了類似工業化的軟件生產方式。這個方式不但極大地縮短了開發周期,而且有效地減低了產品的bug率,大幅度地提升了產品質量。

圖-7 V平臺的設計案例
■易操作 適應Office操作習慣的用戶界面
V平臺采用了可視化的設計,平臺的設計充分地考慮了大家對常用軟件的使用習慣,操作像使用Office一樣地直觀、簡單,培訓成本低、開發效率高。V平臺是面向懂得業務的非技術人員而設計開發的,對它的使用對象和能力要求如下:
a.使用對象:業務人員、軟件設計師、軟件實施人員、客戶系統維護人員等。
b.能力要求:懂得客戶業務、掌握平臺操作方法、了解基本的軟件設計知識等。
不用編碼,利用V平臺可以設計出豐富界面表現形式(圖 -7)。
傳統的產品設計理念是將已有的客戶實踐盡量整合到一個產品中去,目標是做出“以一當萬”的全能產品。然而由于管理系統(特別是項目管理系統)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和易變性,所以在應對管理系統的需求方面,軟件商和企業之間存在著矛盾,比如是做項目還是做產品?對企業來說,希望系統按照“項目”去設計開發,以滿足本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對軟件商來說,希望系統按照“產品”去賣,以利于減少實施,降低成本。此外,對于要變化還是要穩定這一問題,對企業來說,當業務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時,能快速地將變化反映到系統中;而對軟件商來說,不論在開發還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客戶的需求都不要發生變化,要穩定。

圖-8 汽車組裝的概念圖
由于軟件商已經認知到企業的需求不可能不變,不變是暫時的,變是永恒的,所以也就不再設想做萬能的“標準產品”了,而是做可以隨需應變的“基準產品”。怎么理解基準產品呢?就像汽車行業一樣,先將通用的核心零部件制造出來,形成零件庫,然后用同樣底盤、零部件,通過不同的組合開發出不同需用目的的汽車。在此基礎之上,可以用不同的外觀、顏色、裝飾等來表現個性化;可復用的零部件越多,通用性越強,復用率就越高,成本就越低,對需求的響應速度就越快。
有了汽車組裝的概念,就容易理解基準產品的概念了。基準產品,顧名思義不是一個完成品,它是按照V平臺的設計原理,事先將可以處理各類不同業務的組件設計并配置好,同時也準備好連接組件的各種機制組件(組件相當于汽車的零部件),形成組件庫。然后,將不同的業務處理的核心部分組裝出來(子系統),形成基準產品,當了解了客戶的具體需求后,通過調整、增減部分業務組件、機制組件的方式,就可以快速地響應客戶的需求。
由于采用了這種設計理念,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通用性和靈活性(圖-9)。

圖- 9 基準產品的概念圖
在經歷了信息化的啟蒙之后,要想讓企業的信息化工作真正為企業提升競爭力做出貢獻,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特別是大型的綜合企業,企業的信息化一定要由自己做主才能獲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