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峰 寧錦龍 岑定善 李紅琳 蒙永輝 駱志明 何木良
1.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中醫醫院脊柱外科,廣西賀州 542800;2.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濟醫院骨科,廣西賀州 542800
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的治療及早期康復效果評價
黃劍峰1寧錦龍1岑定善1李紅琳1蒙永輝2駱志明1何木良1
1.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中醫醫院脊柱外科,廣西賀州 542800;2.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濟醫院骨科,廣西賀州 542800
目的 探討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的手術治療及術后早期康復鍛煉的方法,并對術后早期康復鍛煉的效果進行評價。方法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40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均行后路減壓植骨融合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其中20例(早期康復組)術后2周內開始康復鍛煉,20例(對照組)術后2個月開始康復鍛煉。隨訪12~40個月,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結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CT復查均顯示胸椎序列復位良好,椎弓根釘固定良好,無斷裂。術后神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0例患者經康復鍛煉后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術前(P<0.05),早期康復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 結論 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者行后路減壓植骨融合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術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能最大限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上胸椎骨折;脊髓損傷;后路減壓;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康復
中上胸椎(T1~10)因為有胸廓的保護和支持,是脊柱中發生骨折概率最小的節段,其發生率僅占脊柱骨折的2.5%[1],多因高能量暴力損傷引起。近年來,由于交通事故及意外傷害不斷增多,胸椎骨折發生率也相應增加。由于椎管管腔比較狹小,胸椎骨折后常伴有脊髓損傷,且病情重,預后差,盡早進行手術治療并進行早期康復鍛煉,可以促進脊髓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文回顧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均采取了手術治療,其中20例術后配合早期康復鍛煉,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40 例病例均為2007年9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9~59歲,平均39.6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7例,高空墜落傷15例,重物鈍擊傷8例。37例有合并傷,其中,合并肋骨骨折22例,血氣胸35例,骨盆骨折3例,四肢骨折5例,顱腦外傷8例;常規行X線、CT和MRI檢查,均為新鮮骨折,發生在中胸椎(T5~10)28 例,發生在上胸椎(T1~4)12 例。 骨折分型:壓縮骨折15例,爆裂骨折12例,骨折伴脫位13例。將40例患者分為早期康復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術前脊髓損傷按照美國ASIA分級:早期康復組A級10例,B級6例,C級2例,D級2例;對照組A級10例,B級5例,C級3例,D級2例。兩組患者在合并傷、骨折分型及ASIA分級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手術方法
40 例患者均采取后路減壓植骨融合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均在受傷后2~10 d進行手術,平均4.5 d。全麻后患者俯臥,以擬固定節段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按照術前確定的胸椎椎弓根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將傷椎及相鄰的上下椎體的棘突、椎板、關節突及橫突充分顯露,在傷椎上下節段置入椎弓根螺釘,部分病例傷椎置入螺釘。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徹底減壓,安裝連接棒并適當撐開恢復椎體前緣高度,連接橫桿,植骨融合,植骨來源為切除椎板、棘突減壓所得碎骨及自體髂骨。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并輔助氟美松、甘露醇、高壓氧等治療。
1.2.2 康復方法
術后康復可與臨床治療同步進行。本研究中兩組的康復治療均為期3個月。每日1次,每周6次。患者出院后仍堅持按原方案繼續康復鍛煉至研究結束。
1.2.2.1 早期康復組 (1)臥床期康復:正確擺放骨折部位的肢體,保持良好位置,加強癱瘓肢體及關節的被動活動,維持關節及軟組織的活動范圍,防止發生壓瘡及關節攣縮;指導患者對有神經支配的呼吸肌加強呼吸訓練,輔助患者擠壓胸廓輔助呼吸或咳嗽,預防肺部感染;患者術后48 h即鼓勵患者配合進行上肢肌肉獨立性功能鍛煉,從對殘存有神經支配的肌肉進行輔助被動活動,逐漸向主動無輔助活動過渡,指導進行肌肉長度保持訓練,對肱三頭肌、手指屈肌群等上肢肌肉定期進行牽拉鍛煉及腰背肌功能訓練,防止發生肌肉攣縮。此外,還配合理療、針灸、TDP、推拿及感覺和運動系統訓練等。(2)離床期康復:術后2~4周可協助佩戴腰圍護具在床上坐起,可應用起立床進行站立鍛煉,應用輪椅進行坐位平衡的鍛煉及支撐耐力鍛煉等;加強背闊肌、頸背肌及肩胛帶肌的肌肉鍛煉,如指導患者進行徒手抵抗鍛煉,增強肢體肌肉的力量。術后3~6周在腰圍護具保護下下床,直到逐步離床進行康復鍛煉。根據病情進行ADL訓練、輪椅操縱訓練、轉移訓練(輪椅-廁所、床-輪椅)、步行訓練等。
1.2.2.2 對照組 術后協助患者正確擺放骨折部位的肢體,定時翻身,防止發生壓瘡,指導患者深呼吸或咳嗽,預防肺部感染,加強會陰部護理,預防泌尿系統感染等。術后2個月開始進行上肢肌肉獨立性功能鍛煉,從對殘存有神經支配的肌肉進行輔助被動活動,逐漸向主動無輔助活動過渡,指導進行肌肉長度保持訓練,對肱三頭肌、手指屈肌群等上肢肌肉定期進行牽拉鍛煉及腰背肌功能訓練,防止發生肌肉攣縮。并進行理療、針灸、TDP、推拿及感覺和運動系統訓練。佩戴腰圍護具在床上坐起,進行站立鍛煉,應用輪椅進行坐位平衡的鍛煉及支撐耐力鍛煉等;加強背闊肌、頸背肌及肩胛帶肌的肌肉鍛煉,如指導患者進行徒手抵抗鍛煉,增強肢體肌肉的力量。逐步在腰圍護具保護下下床,直到離床進行康復鍛煉。根據病情進行ADL訓練、輪椅操縱訓練、轉移訓練(輪椅-廁所、床-輪椅)、步行訓練等。
觀察指標包括患者術前及術后復查的X線及CT片,觀察脊柱序列恢復及椎弓根釘固定情況,觀察傷椎Cobb角的變化、傷椎高度恢復情況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按照美國ASIA標準[2]評價神經功能障礙,評價兩組患者術后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變化,并比較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
1.3.1 運動功能評定標準
評定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運動功能的變化,包括床上翻身、床上坐起及輪椅到床以及由輪椅到廁所的轉移能力等。參考標準,0級:完全依賴;1級:部分活動需他人輔助;2級:借助輔助器具可獨立完成活動;3級:不需借助器具能獨立完成活動。運動功能達到3級為顯效,提高1個級別以上為有效,運動功能無變化為無效[3]。
1.3.2 ADL評定
依據Barthel指數記分法評分[4]。
全部數據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0 例患者均獲12~40個月(平均28個月)隨訪,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1年均獲得骨性融合。術后CT復查均顯示胸椎序列復位良好,椎管內脊髓無壓迫,椎弓根釘固定良好,無斷裂。術后神經損傷按照ASIA分級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早期康復組A級5例改善為B級,B級4例改善為C級,2例改善為D級;C級1例改善為D級,1例改善為E級;D級2例均改善為E級;對照組B級2例改善為C級,C級1例改善為D級,D級1例改善為E級。兩組術后最后隨訪傷椎Cobb角及椎體高度恢復情況與術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術前及術后傷椎Cobb角及椎體高度恢復情況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手術前后傷椎Cobb角及椎體高度恢復情況(±s)

表1 兩組手術前后傷椎Cobb角及椎體高度恢復情況(±s)
組別 時間 術前Cobb角(°) 椎體高度丟失率(%)早期康復組 術前 30.9±3.1 50.7±6.4術后 9.2±0.2 10.9±0.8對照組 術前 31.3±3.2 51.2±6.3術后 9.5±0.3 11.1±0.7
具體見表2。兩組療效比較,早期康復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 < 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具體見表3。康復前兩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后兩組ADL評分均較康復前顯著提高(P<0.01),早期康復組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表3 兩組康復前后ADL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康復前后ADL評分比較(±s,分)
組別 康復前ADL評分 康復后ADL評分早期康復組 36.14±17.52 68.32±24.72對照組 35.55±18.28 43.63±20.77
早期康復組發生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統感染3例,雙下肢內收伸展痙攣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5.0%;對照組發生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統感染4例,骨質疏松2例,雙下肢內收伸展痙攣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5.0%,兩組比較,早期康復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中上胸椎與肋骨、胸骨組成了一個環形腔隙,構成了一個密閉而穩定的骨性框架,前、后、側方分別有胸肋關節、椎板及肋椎關節保護,再加上椎間盤和韌帶的固定,其穩定性顯著增強,因此當中上胸椎發生骨折時通常要受到巨大的外力,本研究中均為車禍傷、高空墜落傷等強大暴力引起,骨折常較嚴重,易并發脫位,常引起多個椎體受累及其他部位合并傷。上胸椎與中胸椎交接處的胸椎后凸部位較其他部位易受傷,故臨床常見受損部位集中在T4~T10節段。由于椎管管腔較狹窄,緩沖容積小,中上胸椎一旦發生骨折脫位,不規則且脫位的骨折塊與椎體極易壓迫脊髓,導致脊髓缺血,造成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引發一系列神經系統壓迫癥狀,功能恢復預后差。
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的手術選擇,要充分考慮到骨折程度、類型及脊髓損傷的程度等。從康復角度出發,無論是合并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脊髓損傷,都應考慮早期手術減壓并穩定脊柱,為神經功能的恢復提供條件,以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手術方法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到穩定性、脊髓損傷的程度以及合并的其他
30
中國當代醫藥 CHINA MODERN MEDICINE損傷和損傷程度,進行個體化處理[5]。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者,應及早手術行徹底減壓同時恢復脊柱的穩定性[6]。對完全性脊髓損傷者,以恢復脊柱的穩定性為原則,減壓為輔,首選后路椎弓根固定,多采取后路切開、后方減壓、復位、植骨椎弓根釘內固定。該手術簡單有效,且術后并發癥低,本研究術后隨訪脊柱均穩定性良好。
手術治療是否成功主要看術后脊髓功能恢復的程度,而早期康復治療是促進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脊髓損傷術后及早(術后2周內)進行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國內外多項資料表明,在正確對癥處理及手術治療的基礎上,脊髓損傷患者術后康復訓練時間越早,運動功能恢復就越快,還能顯著降低并發癥及死亡率[7]。早期康復的最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使患者提高生活活動能力,充分利用患者的殘存功能,通過持續不斷地強化和鍛煉,使患者盡可能生活自理。脊髓損傷術后早期即應使肢體處于功能位置,并通過輔助被動活動及主動活動進行康復鍛煉,以維持關節的正常活動功能,避免發生關節攣縮及畸形,從而改善患者的感覺及運動功能。本研究資料顯示,早期康復組20例患者采取早期康復后,術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測定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達到了手術治療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者行后路減壓植骨融合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術后早期采取康復訓練可有效預防和減少脊髓損傷術后并發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幫助其盡早回歸社會。
[1]曾周景,羅劍,葉建華,等.中上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損傷的手術治療[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8):89-90.
[2]李建軍,周紅俊,孫迎春,等.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第6版,2006)[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7):693-696.
[3]Garcia Leoni ME,Esclarin De Ruz A.Management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es[J].Clin Microbiol Infect,2003,9(8):780.
[4]南登昆,繆鴻石.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54-55.
[5]吳義龍,陳飛強,莊科雄.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12(6):593-594.
[6]成德亮,劉國輝,楊述,等.后路減壓植骨椎弓根內固定治療伴有脊髓損傷的胸椎骨折[J].臨床外科雜志,2011,19(1):68-69.
[7]張琦,紀樹榮.脊髓損傷患者早期康復訓練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7):574-577.
Effect assessment of the treatment for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HUANG Jianfeng1NING Jinlong1CEN Dingshan1LI Honglin1MENG Yonghui2LUO Zhiming1HE Muliang1
1.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ezhou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Hezhou 542800,China;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Hezhou Guangji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Hezhou 5428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method as well as to assess effect of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from September 2007 to August 2010 in our hospital,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posterior decompression,bone graft fusion an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20 cases(early recovery group)bega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ithin two weeks after surgery,and the other 20 cases (control group)bega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wo months after surgery.Follow-up of 12 to 40 months,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Results Surgical incisions for all patients were in 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All postoperative CT reviews showed good thoracic vertebra sequence reset,goo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no breakage.Postoperative nerve functions for all patient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bility score for 40 cases afte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as higher than their preoperative score (P<0.05),and the score for early recover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combined treatment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bone graft fusion an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an obtain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and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can maximize their ADL ability.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Spinal cord injury;Posterior decompression;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Rehabilitation
R683.2
A
1674-4721(2012)06(a)-0028-03
黃劍峰,大學本科學歷,主治醫師,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中醫醫院脊柱外科。
2012-03-29 本文編輯: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