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潔
“穩中求進”與深化改革
——賈康解讀“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文/本刊記者 馮潔

隨著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落幕,2012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方向和主要任務已經明確,“穩中求進”的2012中國經濟發展輪廓也清晰顯現。未來一年,如何在“穩增長”和轉變發展方式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也成為2012年度的一個重大命題。
近日,由“浙江經濟理事會”在杭州舉辦的“浙江經濟主題晚餐”會上,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對201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要精神進行了深入解讀,同時對于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方向作了初步預測,并對未來一年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見解。
相比于往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引起的社會關注度之高顯而易見。隨著年度數據的一一發布,業界對經濟局勢的研判與猜測呈現出迥異的觀點。經濟增長速度、物價水平、就業水平這幾大基本指標,成了2012年的中國經濟局勢研判的重要依據。
對此,賈康認為,當前對于局勢的研判已顯現出某些過度憂慮。事實上,在提升發展質量的導向下,經濟增長指標的適度回調,對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來是一件好事。
首先,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在中央宏觀調控背景下,一定程度的柔性回調并不能說明經濟發展面臨危機。“2011年的經濟增速可望在9%稍高一些,這與上一年度10.3%以上的增速相比,應說是一種柔性回調。而這種柔性的回調,恰是宏觀調控的意圖所在。”對于前段國內外不少機構對于中國經濟是否會走向“硬著陸”的議論,賈康覺得,沒有必要對此過分擔憂。
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2年經濟為“穩中求進”,對此賈康解釋到,這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所提的“穩中求進”的涵義不盡相同。“過去由于缺乏經驗,面對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震蕩,必然要求先穩住陣腳再求發展。13年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只要不低7%都不會出現大問題。目前來看,中國經濟自身的運行并不會出現較快下行的趨勢,現在的穩中求進,主要是觀察來自于外部世界的巨大的不確定性,在穩住陣腳的同時,把握好預調微調,相機抉擇”。對于2012年的經濟形勢,賈康所長預測,經濟增速與2011年全年相比還會呈現進一步的下行態勢,新的一年增速應可保持在8%左右。但這一局勢并不影響中國經濟追求“好”字當頭的發展態勢,相反,這對于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是一種配合。
其次,從物價指標來看,2011年下半年CPI的企穩回落對于2012年的經濟運行開局無疑是有利的。2011年8月CPI到達6.5%的高點后,當年下半年這一指標便開始呈現回落態勢。賈康表示,“雖然全年來看,2011年CPI將會突破年度要求4%的水平,但總體來看,其階段性回落態勢還是值得肯定的。”賈康分析,CPI的組成部分經過這幾年的反復考察,可以顯見的是,其中70%-80%的上漲壓力來自于食品和農副產品價格上漲,10%以上的上漲壓力來自于房價(房租)上漲,而其他千百種商品構成的物價上升因素其實是很小的。總體來看,有針對性地增加有效供給有利于使物價水平在到達一個相對高點之后企穩回落。
第三,從就業水平來看,2011年新增就業崗位估計可達到1200萬左右。賈康分析,“一般來說,新增就業達到1100萬就已經是比較可接受的結果,現在達到1200萬,應該說是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這對維系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團結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當前,從決策到管理部門,到企業界,到觀察家,普遍存在一種非常明顯的焦慮甚至是憂心忡忡的心態。這種焦慮的源頭來自于哪里?對此,賈康的觀點是,當前社會各界對于局勢的憂慮,一方面是來自于國內經濟增速一定程度的下滑,而更大程度上還是來自于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賈康認為,未來幾年美國經濟政策以及相關風險的能見度是比較高的,世界經濟真正的不確定性,當下集中在歐元區。“中國現在全面開放的政策和格局,決定了中國經濟與整個世界經濟運行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外部環境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變動時,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是基本判斷”,賈康總結。
現在,所有對歐元區命運的預測都帶有“算命”性質。最樂觀的說,歐元區一定會繼續發展;最悲觀的說,歐元區天命休矣。社會上公認的典型意見是——歐元崩潰與否“百分之五十對五十”。對此,賈康的觀點是:第一,它給了我們一個前所未有的警醒,其崩潰的可能性至少占了一半;第二,它在量的預測方面沒有任何意義,等于沒做預測。賈康坦言,“對于歐元區的命運,我們只能歸結為巨大的不確定性,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充分相信任何一個帶有一定取向性的預測。”
面對當前國際經濟局勢的復雜多變,賈康認為,適度的預調對于未來一年穩定國內經濟局勢具有積極意義。事實上,中央在2011年秋后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預調,2011年7-8月之前頻繁出手進行貨幣政策抽緊的調整,8月以后進入了幾個月的觀察期,11月開始,央行便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反方向的調整,將存款準備金率降低了0.5個百分點。對此,賈康的觀點是,這種變化,尚不能說明中央將肯定轉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它只是一種預調,或者說是跟著“定向寬松”的一種處理。而至于能否真正拉開貨幣政策走向寬松的序幕,還要看今后事態的發展。當前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框架比大家預想得要更加堅定,正呈現“穩”的特點。

對于宏觀調控的力度,賈康覺得存在一個臨界點的問題。“2011年上半年,在中央控貸力度加大的情況下,有人說,珠三角出現了明顯的企業倒閉潮,但言過其實。對此的一種評價是,對于企業而言,困難一點未必完全是壞事,在某種意義上它也可以成為企業在競爭中轉型升級的壓力。”當然,凡事要有度。賈康認為,到了2011年下半年,調控的力度顯然已經過了企業所能承受的臨界點,最突出的表現便是溫州民企集體跑路潮。“溫州身處長三角,曾是中國民營企業的先發地區,在這樣的民資聚集區,我們看到幾十個成規模的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老板紛紛跑路。對此,政府采取的是應急‘滅火’措施。”對于溫州民資集體遭遇的資金鏈問題,賈康認為,新的一年,在溫州這樣的地方推行金融多樣化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2012年,如何通過改革與轉型,實現經濟的新一輪發展?對此,賈康提出了三大對策:第一,實體經濟的升級換代在長三角、在浙江勢在必行。第二,金融多樣化的綜合配套改革勢在必行。未來,應該通過金融多樣化綜合改革,使常規金融的“低利貸”和各種形式的新金融形式的“中利貸”結合在一起,將高利貸邊緣化出去,這才是治本的綜合配套改革。第三,要建立政策性金融機制,通過政策性融資機制,讓商業性金融機構能夠將實體經濟中的中小企業可持續地作為自己的支持對象。
賈康認為,中國要真正的實現后來居上,就不能缺少政策性融資體系的打造,并使其實現可持續的運行。
下一年度財政政策的重點應放在結構性減稅上。對此,中央文件已作了重點表述,那么,具體該如何操作?一是要落實2011年已經出臺的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實行更寬松的稅收措施;二是要對企業創新實行更大力度的扶持,在企業研發投入方面推行更大力度的減稅、抵扣稅措施;三是要加大對服務業領域的減稅力度,上海的增值稅“擴圍”改革代表了這一方向。對于結構性減稅改革,賈康所長說,“上海目前正致力于打造金融中心,為了改變原有重復征稅的機制,營業稅將改為增值稅來代替,這實際上給企業創造了一個放開手腳做好專業化細分與升級換代的稅收環境。這一改革在上海推開,取得初步經驗后,應該推廣到全國更多的城市。這將是未來結構性減稅的一項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