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以村繆姬蓉曹達童相娟殷慶坎
發展世界級化纖產業基地的思路與重點
□文/戴以村繆姬蓉曹達童相娟殷慶坎
充分把握優化產業結構、建設五大基地、強化價值鏈兩端、推進節能減排、加快“走出去”步伐等五大路徑,著力提升浙江化纖業國際競爭力
浙江省是全國化纖產量第一大省、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化纖產業集聚地。化纖業也已成為浙江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優勢產業、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十二五”時期,浙江化纖業既面臨著結構優化調整、企業積極投資等機遇,也將遭遇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多、資源環境約束力加大等挑戰。立足自身優勢,把握發展機遇,明確發展路徑,對浙江化纖業加快轉型升級,發展成為世界級化纖制造與創新基地意義重大。
規模總量保持領先。2010年,浙江化纖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899.67億元、產量1366.13萬噸,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38.38%、44.22%,均位居全國首位。其中,重要的化纖品種,如滌綸、氨綸等產量穩居全國首位。有色高強滌綸絲、高模低收縮滌綸工業絲等一批高新技術纖維實現產業化,T300級碳纖維、芳綸1313等高新技術纖維實現突破,全省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產量規模也在迅速擴大。
產業聯動優勢突出。浙江化纖業發展具有“原料+產品+市場”聯動優勢。一是浙江恒逸、榮盛、遠東、桐昆等大型化纖企業PTA項目的建設投產有效滿足了化纖企業原料需求,緩解了原料對外依賴度偏高的局面,并進一步延伸產業鏈;二是浙江眾多紡織產業基地、特色城(鎮)在強化紡織產業地位的同時也直接形成了對化纖產品的巨大市場需求;三是中國輕紡城錢清原料市場、義烏輕紡市場等專業市場的迅猛發展,為浙江化纖產品多渠道輸出、行業定價機制形成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產業集聚特征明顯。集聚發展是浙江化纖業的重要特點,也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目前,蕭山、紹興、嘉興三地化纖產量和產值約占全省總產量、總產值的80%以上。蕭山區是浙江乃至全國最大的化纖產業基地,2010年化纖總產量530.75萬噸,產值604億元;紹興市2010年化纖產量336.72萬噸,產值583.66億元;嘉興2010年化纖產量207.97萬噸,產值383.67億元。上述三地的衙前鎮、馬鞍鎮、洲泉鎮是中國化纖名鎮,黨山鎮是中國化纖織造名鎮。
龍頭企業發展強勁。恒逸石化、遠東化纖、桐昆集團、榮盛化纖集團、賜富化纖集團、紅劍集團、浙江化纖聯合集團、浙江翔盛集團等8家企業進入“中國制造業500強”暨2009年中國化纖行業20強。2010年,浙江化纖行業營業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有3家,50億元以上企業有10家。其中,恒逸集團年收入超260億元,聚酯產能150萬噸/年、滌綸絲產能95萬噸/年;榮盛控股集團年收入超190億元,聚酯產能60萬噸/年、滌綸絲產能82萬噸/年,并與恒逸集團共同擁有226萬噸/年PTA產能;桐昆集團年收入超150億元,滌綸產能180萬噸/年。此外,富麗達集團、華峰集團等龍頭企業分別在各自產品領域居于全國領先地位,一大批龍頭企業正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關鍵力量。
全球化纖業發展呈現新趨勢。一方面,全球化纖業布局調整和重組將繼續深入,產業鏈國際化、資源配置全球化特征明顯;另一方面,新興纖維材料不斷涌現,化纖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產品正向功能化、科技化方向發展。這為浙江化纖業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加快研發高新纖維,致力于形成競爭新優勢創造了良好機遇。
浙江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十二五”時期,浙江將進入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集群、培育發展龍頭骨干企業”為目標的“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將為浙江化纖產業繼續強化區域集聚優勢、產業聯動優勢和骨干企業引領優勢等提供了有力支撐。化纖業作為浙江優勢產業,全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為化纖業發展纖維新材料以及推進集聚發展進而實現轉型升級提供政策支撐。
浙江化纖企業加快投資步伐。2010年以來,受化纖單位投資大幅下降尤其是產品價格加快上漲、經濟效益大幅增加等因素綜合影響,化纖業正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2010年浙江化纖業固定資產投資額103.95億元,同比增幅高達54.46%。據不完全統計,全省重點化纖企業在“十二五”期間擬建化纖項目超過1600萬噸。企業強烈投資意愿為浙江化纖業實現優化增長創造了機遇,但也應密切關注投資大幅波動對產業健康發展的影響。
加快樹立全球化視野和“綠色發展”理念,充分把握優化產業結構、建設五大基地、強化價值鏈兩端、推進節能減排、加快“走出去”步伐等五大路徑,著力提升浙江化纖業國際競爭力。
——優化產業結構。按照鼓勵高新項目、調整常規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加快形成優質產能,力爭“十二五”期末化纖產品差別化率達到65%以上、高新技術纖維產量占比達到10%以上,并加快打造大企業集團,全面優化產業結構。一是要采用各種先進適用技術、高新技術,實現滌綸、錦綸纖維等常規產品的高性能、多功能、復合型差別化纖維的應用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要積極圍繞下游多樣化需求,加快抗靜電、阻燃、高吸濕、抗菌防臭等特性的多功能、差別化纖維的應用開發;三是把握國家鼓勵發展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遇,大力拓展化纖產品在產業用及非纖、合成新材料、高科技領域的應用,加快發展超高強高模、耐酸、耐堿、耐腐蝕等高性能纖維,防護功能、分離功能、傳導功能、衛生保健功能、智能化等高功能纖維,超仿真、仿生等高感性纖維等高新技術纖維,并著力推進碳纖維、芳綸1414、聚苯硫醚等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進程和再生生物質纖維、生物質合成纖維研發進程;四是依托浙江石化產業基礎,鼓勵重點企業向產業鏈上游拓展,強化浙江化纖產品供應鏈,提高化纖原料自給率;五是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打造4-5家年產值超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爭取進入世界500強,強化企業產品定價權和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國內外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建設五大基地。以布局合理化和效率最大化為原則,以市場為導向,著力打造蕭山、紹興、嘉興、湖州、寧波五大化纖產業基地。其中,蕭山化纖產業基地圍繞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重塑、聚合力強化、軟環境優化四條主線,打造先進的化纖制造、科技創新、總部基地;紹興化纖產業基地發揮產業集聚度高、產業鏈完整、重要原料消耗地等優勢,打造以產業鏈完善為重要特色的化纖產業基地;嘉興化纖產業基地發揮龍頭企業引領、紡織產業鏈完整等優勢,形成以桐昆集團、新鳳鳴集團等大企業集團引領發展為特色的化纖產業基地;湖州新興化纖產業基地發揮化纖消費市場、成本優勢,打造區域特色,推動化纖產業規模化、差別化發展,努力建設新興化纖產業基地;寧波化纖原料及再生化纖產業基地發揮寧波市港口優勢以及其在浙江煉化項目和石化中下游產業發展中的絕對領先優勢,大力發展PTA、EG、PX等化纖上游原料,建成浙江化纖原料主要生產基地,并以再生滌綸短纖維為突破口打造再生化纖產業基地。此外,省內金華、溫州等其它具有化纖產業特色優勢的地區要強化特色產品優勢,實現區域化纖業特色化、集群化發展。
——強化價值鏈兩端。以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全球化營銷體系、打造優勢品牌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浙江化纖業價值鏈。一是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建立全球化的技術創新開發體系,支持公共研發平臺、企業研發中心以及產學研合作聯盟建設,以突破一批基礎理論研究和超仿真纖維、生物質纖維、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技術、化纖產品節能環保技術等關鍵技術為重點,提升浙江化纖業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到“十二五”期末新增國家級技術中心或研發中心8家,行業龍頭骨干企業100%建立省級以上技術中心或研發中心,行業研發資金投入占總產值的比重超過2%。二是要依托浙江化纖專業市場集聚優勢,建立化纖產品、原料公共交易平臺,并強化電子交易平臺建設,加快構建全球化的化纖營銷體系;三是要支持化纖企業由“貼牌”向“創牌”轉型,著力培育一批優勢品牌,并打造一批化纖區域品牌。此外,做好行業自主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行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等公共服務,保障行業價值鏈得以提升。
——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研發推廣化纖“三廢”治理新技術、行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著力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排放工藝裝備,大幅降低行業能耗、廢水和廢氣排放量,促進化纖行業存量優化調整;積極開發能源替代技術、綜合利用及再利用技術,提升廢舊聚酯再生飲料瓶片生產技術、再生生產滌綸長絲技術、再生中高強滌綸短纖技術、再生滌綸短纖維成套裝備技術并積極推進產業化應用,提升廢絲等再生紡生產技術及應用,并積極推進各類滌綸面料、服裝回收利用項目產業化;加大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質資源使用力度,鼓勵開發各類生物質纖維。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規模以上化纖企業100%實現清潔生產;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量分別比“十一五”下降18%、10%、10%,行業資源利用效能優于全國同行業水平。
——加快“走出去”步伐。要鼓勵浙江化纖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或新增投資等方式,適當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等地;鼓勵重點化纖企業加快境外投資步伐,積極獲取重要原材料資源或品牌、技術、營銷網絡等重要資源。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化纖企業應充分比較“單槍匹馬式走出去”和“集群式走出去”的優劣,合理選擇“走出去”方式;二是鼓勵“走出去”也要謹防產業空洞化危險,要合理控制節奏,與新競爭力培育相結合。
浙江省發改委產業處/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