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忠
工業大縣轉型升級須率先突破
——基于浙江13個工業大縣與江蘇5強縣的對比分析
工業大縣大市大區要率先轉型升級,把工業大縣大市大區轉變為強縣強市強區,充分發揮工業強縣強市強區在全省塊狀經濟轉型升級中領跑、示范作用
□文/陳建忠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縣域經濟蓬勃發展,是浙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和動力源泉,有力地推動浙江從“資源小省”走向“經濟大省”。浙江省13個工業產值超千億及近千億的縣市區①13個工業產值超千億的大縣(市、區):蕭山、紹興、鎮海、鄞州、諸暨、北侖、慈溪、余杭、樂清、富陽、上虞、余姚、海寧,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浙江工業產業的重要基地,也是浙江未來一個時期建設全國工業轉型升級先行區的龍頭和骨干。
本文通過對比分析浙江13個工業產值超千億的大縣(市、區)與江蘇5個百強縣②江蘇5個百強縣:(全國百強縣前5強):江陰、昆山、張家港、常熟、吳江的發展水平,深刻展示浙江工業大縣市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總結江蘇5個百強縣的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典型做法,為浙江加快工業大縣市區“兩帶兩升”(帶頭轉型升級、帶動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經驗借鑒和對策思路。
從總體實力看,浙江13個工業大縣與江蘇5強縣總量持平,但平均實力相對較弱
從總體經濟規模看,江蘇5強縣與浙江13個工業大縣實力相當,也就是說江蘇依托5縣的資源要素和空間創造了相當于浙江13個大縣的經濟貢獻,江蘇5強縣平均實力明顯領先于浙江省13個工業大縣。比較分析2010年的主要經濟指標,浙江13個工業大縣的DGP之和為8186億元,略高于江蘇5強縣的815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之和為21333億元,略高于江蘇5強縣的21148億元。工業利潤之和為1290億元,相當于江蘇5強縣工業利潤之和的97.2%。出口交貨值之和為3760.4億元,相當于江蘇5強縣出口交貨值之和的60.4%,僅約相當于一個昆山市的出口交貨值(3535.4億元)。
從發展速度看,浙江13個工業大縣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滯后于江蘇5強縣
“十一五”期間浙江13個工業大縣,從GDP增速看,年均增長15.5%,低于江蘇5強縣4.3個百分點;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看,年均增長16.4%,低于江蘇5強縣4.5個百分點;從工業增加值增速看,年均增長14.8%,低于江蘇5強縣3.8個百分點;從出口交貨值增速看,年均增長18.2%,低于江蘇5強縣3.8個百分點;從投資情況來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0.5%、5.7%,分別低于江蘇5強縣21.4%、12.4%的年均增長速度。
從經濟效益和創新效益看,浙江13個工業大縣的平均水平遠落后于江蘇5強縣
從GDP情況來看,2010年浙江13個工業大縣的人均GDP為6.1萬元,僅相當于江蘇5強縣的人均GDP的55.7%;2010年浙江13個工業大縣單位國土面積的平均GDP為5053萬元/平方公里,不足江蘇5強縣平均水平的1/3。從企業平均產值情況來看,2010年浙江13個工業大縣的戶均工業總產值為0.6億元,僅相當于江蘇5強縣平均水平的26.1%;2010年浙江13個工業大縣每萬元工業固定投資的工業總產值水平為14.22萬元,約相當于江蘇5強縣平均水平的3/4。從專利授權情況來看,2010年浙江13個工業大縣專利授權量共計41730件,高于江蘇5強縣的36569件,但發明專利授權量1445件,落后于江蘇5強縣的1880件。按照地區平均水平,浙江13縣平均專利申請數不及江蘇5強縣的1/3,專利授權量不及江蘇5強縣的1/2。
從發展潛力看,浙江13個工業大縣的投資、勞動生產率、專利申請和授權等方面亟待提升
從投資情況來看,2010年浙江13個工業大縣單位國土面積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分別相當于江蘇5強縣平均水平的65.5%、27.8%。從全員勞動生產率來看,2010年浙江13個工業大縣的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是江蘇5強縣平均水平的2/3。從專利情況看,浙江13個工業大縣每萬人專利申請量、發明授權量均不足江蘇省5個百強縣平均水平的1/2。浙江13個工業大縣在投資、全員勞動生產率、專利申請與授權方面的落后,必然對未來一個時期發展形成制約。

表12010年浙江13個工業大縣與江蘇5強縣的發展潛力情況
近年來,江蘇5強縣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區域統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為浙江工業大縣率先實現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包括“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在內的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以信息產業為龍頭,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九五”以來,江蘇省將電子信息作為引擎產業,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截至2010年底,江蘇省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12951.5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4.1%。
——以產業集群建設為抓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截至2010年底,江蘇省六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在工業中占比達23%,突破兩萬億元大關。其中,新能源產業發展全國領先,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全國的60%,風電設備關鍵零部件占國內50%的市場份額;節能環保、醫藥、軟件和服務外包等產業規模均位居全國前列;物聯網發展獲得國家優先扶持,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設在無錫市。堅持集群式發展戰略,是昆山、江陰、吳江等市縣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
——以培育上市企業為重點,壯大龍頭企業。近年來江蘇省通過鼓勵企業上市壯大龍頭企業,據統計,截至2011年6月,江蘇省共有上市公司260家,上市總數全國領先,IPO累計籌資超過1938億元,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5989億元,占江蘇省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的39.1%。預計2012年底,江蘇省上市公司數量將突破300家。
——以土地節約利用為重點,提高產出水平和質量。新世紀以來,江蘇省加強工業用地的集約節約管理,著力提升單位土地產出的水平和質量。2010年,江蘇省全省土地面積約為10.3萬平方公里,僅為全國總面積的1.10%,創造了全國10.4%的GDP、17.1%的出口額,單位面積GDP、工業增加值、出口額分別達到4035.3萬元/平方公里、1077.9萬元/平方公里、263.5萬美元/平方公里。
總體來看,浙江13個工業大縣強在于規模、強在于在全省的地位,但卻弱在于與外省發達縣市區的比較,弱在其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上,其轉型升級的壓力很大、空間很廣。下一步,13個工業大縣市區要作為全省第一批工業轉型升級示范縣(市、區),積極探索轉型升級的新路徑和新模式,研究制定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路線圖和實施計劃,并要努力做好“六個率先突破”:
一是要率先在帶動塊狀經濟轉型升級上實現突破。這是工業大縣轉型升級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塊狀經濟是傳統產業的主體,也是工業大縣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抓好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是提升工業大縣發展水平的關鍵。工業大縣要從塊狀經濟轉型升級中發現產業重組合作機遇、創新的服務提升機遇、總部經濟發展機遇和產業空間布局機遇,從而實現率先轉型升級。
二是要率先在發展總部型企業上實現突破。要著力加強引導146家龍頭骨干企業發展為總部型、品牌型、高新型、上市型、帶動型的“五型”企業,研究制訂行業龍頭骨干“五型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具體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13個工業大縣市區要在發展“五型企業”上率先實現突破,尤其要特別關注總部型企業,真正創造“總部經濟”的新輝煌。
三是要率先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上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方向,也是提升浙江綜合實力、構建新競爭優勢的根本之策。13個工業大縣要因地制宜,突出比較優勢,著力培育兩三個有基礎、有條件、有需求并且能占領科技和市場制高點的重點產業進行培育發展,切忌防止“一蜂窩”發展現象;要抓好創新能力提升,抓好新興市場培育和示范應用,抓好載體項目的建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上率先實現突破,探索各自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子。
四是要率先在節能降耗和落后產能淘汰上實現突破。13個工業大縣市區要在能源消費“雙控”條件下,按照“積極優化用能、全面節約用能、淘汰落后用能、調控新增用能、拓展清潔用能、保障用生用能”的思路,來確保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任務,促進浙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同時,要積極探索建立縣(市、區)能耗總量平衡機制,做到“扶優”與“汰劣”相結合,“保”與“壓”相結合,促進產業“退低進高”,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騰出產能、騰出空間、騰出能耗指標、騰出環境容量,實現真正的“騰籠換鳥”,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