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李盛聰
2006-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綜述
□李楠李盛聰
近年來,移動學習(M-learning)便捷性、個性化、交互性特點使其成為遠程教育研究熱點。為探究移動學習研究現狀和趨勢,文章通過2006-2011年我國遠程教育重要期刊和碩博論文關于移動學習研究進行內容分析,對我國6年來移動學習發展新現狀進行歸納,旨在為今后移動學習研究提供參考。
移動學習;內容分析;研究現狀
隨著第10屆移動學習國際會議2011年10月18-21日在北京召開,針對移動學習的研究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移動學習作為新型的學習方式,突破了工作、生活與學習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為成人隨時隨地工作與學習提供基礎。移動學習靈活性、便捷性等為實現成人的終身學習提供可能性。在實踐應用中,移動學習涉及遠程教育、企業培訓、農民工培訓、學校教育等不同學習形態,在國內得到越來越多關注,所以移動學習研究成為遠程教育熱點。正如德斯蒙德·基更預言:移動學習正成為下一代的學習。
國內移動學習(M-learning)研究始于2000年,國際遠程教育權威學者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Keegan)作題《從遠程學習到數字學習,從數字學習到移動學習》報告,首次將移動學習概念介紹到中國。他還指出下一代的遠程學習將是移動學習,并宣稱移動學習代表著學習的未來[1]。該報告在我國引起強烈反響,揭開移動學習探討、研究序幕。
移動學習(M-learning)定義,學術界有不同理解:第一,將移動學習作為遠程教育一種新形式;第二,將移動學習作為數字化學習(E-learning)拓展;第三,從認知學習角度看,移動學習移動性、情境性等特點使其成為一種全新技術與學習方式[1]。文章采用第一種定義,即移動學習指利用無線移動網絡技術以及無線移動通信設備(移動電話、智能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PocketPC)、平板電腦等獲取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型學習形式。我國移動學習研究前幾年研究側重于理論建設,隨著科技迅猛發展,新技術和觀念層出不窮,近幾年移動學習相關技術、系統開發設計研究漸漸成為重點。文章通過2006-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的相關學術論文進行內容分析,對移動學習研究的現狀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對今后研究提供參考,促進我國移動學習深入發展。
文章采用內容分析法,即相對于明顯的傳播內容,做客觀而有系統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它通常以預先設計的類目表格為依據,用系統、客觀和量化的方式,對信息內容加以歸類統計,并根據類別項目的統計數字,做出敘述性的說明[2]。內容分析法實施步驟包括提出研究問題或假設、抽取樣本、確定類目和分析單元、進行評判記錄、定量處理與計算以及解釋與總結等幾部分。內容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大量文本材料,預測某一領域發展趨勢的方法。因此采用內容分析法對移動學習進行研究是有效的。
本研究的數據統計、分析和圖表的生成均使用MicrosoftExcel2003軟件。
選取遠程教育領域核心類學術期刊《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遠程教育雜志》、《現代遠距離教育》、《中國遠程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等雜志和中國優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作為樣本。
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及中國優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為樣本源,以“移動學習”或“移動教育”或“M-learning”為有效關鍵詞,刪除征稿、通知等,截止2011年11月25日最終抽取有效樣本287篇(見表1)。

表1 各期刊來源及比例統計表
依據研究目的和內容,作以下類目設定:(1)基礎理論研究,包括理論體系的研究、發展現狀、概述等;(2)相關技術研究,包括移動終端技術、無線網絡技術、移動互聯網開發技術等;(3)設計與開發研究,包括教學模式設計、系統環境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策略設計等;(4)應用模式研究,包括移動學習在企業培訓、遠程教育、農民工培訓、學校教育等中的應用模式研究;(5)系統開發設計研究,包括基于3G、WAP等技術、短信平臺等移動學習系統設計研究。
分析單元為一篇完整的文章,凡論文結構完整,無論篇幅大小均以一篇計算。
對2006-2011年我國遠程教育重要期刊和碩博論文關于移動學習論文的數量和內容類目進行分析,從而對移動學習的研究現狀進行歸納和分析思考。
通過樣本統計,移動學習研究數量從2006年開始增長,2008年迅猛增長,2009年稍有回落,2010年繼續增長。縱觀2006-2011年移動學習研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見圖1)。

圖1 移動學習研究論文數量逐年分布統計
按上述類目設定,對287篇論文進行歸類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內容分析類目表及分析結果
通過對以上圖表統計結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針對移動學習基礎理論研究依舊重視。移動學習基礎理論研究數量為66篇,比重高達23.0%,研究側重于理論研究和發展現狀。理論研究方面,陳曉慧、運用羅杰斯有意義學習的觀點,將移動技術支持的學習形式做了分析探究[4]。基礎理論的研究隨著科技的發展,開始交叉其他學科理論和新技術的試驗探究。發展現狀方面,張海、李馨介紹了英語領域的移動學習“NarikiriEnglish”項目,描繪了最前沿的移動學習圖景[4]。2006-2011年間期刊文獻也介紹了馬來西耶、挪威、歐洲開展移動學習情況,這些為了解移動學習在世界范圍現狀提供了窗口。概述研究方面,郭紹青、黃建軍通過分析找出影響移動學習全面普及的因素,總結了移動學習系統資源開發的經驗教訓[5]。通過對概述研究的調查,找出近幾年來移動學習的趨勢,這正是基礎理論研究的使命所在,也為今后開展移動學習項目提供借鑒。
碩博論文理論研究方面,陳國松探討移動學習理論基礎,介紹了移動學習系統理論分析模型,提出了移動學習平臺的基本架構[6]。發展現狀方面,傅健對我國移動學習服務的不足進行全面深入探討,就移動學習的資源建設、活動優化設計、應用環境發展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7],這對移動學習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意義。
總之,我國移動學習研究自2000年起步,移動學習基礎理論期刊論文數量比較多。這一方面說明了隨著研究的發展,移動學習引起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存在著重復化、低水平傾向。而碩博論文只有6篇,基礎理論研究深度有待提高。因此今后移動學習基礎理論研究仍需條理化和深入化。
2.移動學習相關終端設備技術研究較少,側重互聯網開發技術研究。移動學習相關技術研究,比例僅為7.0%。研究集中于互聯網開發技術研究。終端設備技術方面,王偉、鐘紹春設計出以PDA、智能手機、網絡學習機學習支撐系統,使移動學習的技術研究有所深入,但總體依舊缺乏實踐的檢驗[8]。無線通信技術方面,目前關于此部分研究數量不多。馬小強分析了無線網絡的不同應用層次,介紹不同的范圍內取代有線網絡的無線接入技術。隨后提出無線移動電子教室的設計方案[9]。互聯網技術方面林書兵、徐曉東分析了以Twitter為代表的微博客在教育領域應用可能性和潛力,探討將微博客引入教育教學應用范疇[10]。關于此部分的研究隨著新互聯網技術的開發,研究的數量逐年增加。
碩博論文研究集中于移動終端或移動學習客戶端的設計。如終端設備技術方面,姚昱旻以Android智能操作系統,做移動終端的設計[11]。無線網絡技術研究方面,趙世梁將傳統單一移動學習和網絡學習混合,設計出無線測評系統,開啟了混合學習的優勢[12]。互聯網開發技術研究方面,王勝明著眼于互聯網絡、后臺服務器系統和存儲系統,探討了大量視頻流在后臺服務器端的負載均衡技術,設計課堂資源的共享[13]。深入探究了互聯網技術并使研究的深度上升到新的層次。
縱觀移動學習的相關技術研究,2006-2011年我國學者針對移動終端設備技術、無線網絡技術關注相對少,互聯網開發技術比較多。這是因為無線網絡技術發展已經相當完善,但對互聯網的交叉技術研究依舊值得探索。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移動終端設備廣泛進入人們視野,從傳統的移動手機到PDA、PocketPC再到最近3G技術的成熟,智能手機、iphone、IPAD平板電腦風靡,移動終端設備的研究會漸漸成為潮流。
3.移動學習設計與開發研究逐年上升。移動學習設計與開發研究,比例22.0%。研究集中于資源的開發設計和策略設計。教學模式設計方面,連紅借鑒ADDIE教學設計模式進行設計[14]。系統環境設計方面,方海光對移動學習資源的形式、設計開發流程以及支持工具研究角度,對系統環境做了深刻的剖析[15]。課程資源開發方面,鄭燕林、李盧一從SECI模型視角對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創了學習資源設計的新視角[16]。策略設計方面,程志、龔朝花構建了活動理論下的微型移動活動設計框架,為微型移動學習活動設計的開展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17]。
碩博論文教學模式設計方面,劉金梅運用UML技術,設計了該系統的體系結構、數據庫[18]。系統環境設計方面,林凡成統合網絡教育、移動教育和面授等,三者互動獲得學習支持服務[19]。課程資源開發方面,王陽以SCORM為標準,學習課件進行標準化設計,從而使課件透過統一格式跨平臺、解決了不同平臺間資源整合的問題[20],為后續發展設計奠定基礎。策略設計方面,鄧偉提出建立虛擬學習社區構建原則及模型,運用WindowsMobile移動開發技術,設計基于PocketPC的移動虛擬社區案例[21]。文中設計思路值得繼續研究。
概而言之,移動學習課程資源開發研究數量較多,課程資源已經有實用性學習內容,具有可操作性。只有良好的前期設計,才能使移動學習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取得好效果,特別是課程資源設計和教學設計,這些將是今后深入研究的重點。
4.移動學習應用模式有待擴大廣度。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研究,比例19.5%。移動學習應用模式在企業、農民工、遠程教育中實踐比較少,研究傾向于學校教育的應用模式。企業培訓方面,郝丹通過建立企業大學,促進企業學習信息化[22]。遠程教育方面,陳東提出構建虛擬實驗和虛擬現實技術,擴大移動學習在遠程教育中效用[23]。農民工培訓方面,李伊白對浙江省農民工調查分析,得出移動學習在農民工培訓的可行性[24]。但總的分析移動學習在實踐應用研究還比較缺乏,沒有相關的實驗數據,這是今后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研究的一個薄弱點,也是今后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研究的重點方向。學校教育方面,移動學習用于提高學生在英語課程應用。甘文凝、溫植勝通過播客技術,使學生獲取一系列可聽或可視的外語教學播客節目,使移動學習的研究更加立體[25],也是今后可以應用推廣的方式。
碩博論文移動學習應用模式,依然是學校教育應用模式占據最大比例。李望秀就高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學習系統、資源、過程監控方面的建議[26]。企業培訓方面,段前佳探索了移動學習應用于銷售人員培訓的可行性與潛力[28]。遠程教育方面,李曉麗討論了移動學習在遠程網絡教育中的應用[28]。農民工培訓方面,滕興華設計一套基于農民工法律移動教育平臺,對移動學習在我國農民工法律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有一定的借鑒意義[29]。
目前,移動學習已經在企業培訓、遠程教育、農民工培訓、學校教育等不同教育層次和學習形態得到應用,但其實踐研究的廣度仍需擴大。結合不同教育教學形式的特點,總結不同情境下的教學模式,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移動學習進行可行性論證,才是日后移動學習的應用模式實踐開展的方向。
5.移動學習的系統開發研究比重上升。移動學習的系統開發技術研究,比例高達28.6%,是近六年來移動學習研究重點。基于技術系統研究方面,從最初的基于WAP、SMS的移動學習系統的研究,到2007年蔣立兵提出了3G技術應用主流模式和成人教育學習系統[30]。傅鋼善、李婷采用SOA架構構建專家系統服務,從而使系統設計更具專業化和針對性[31]。縱觀看來,基于短信平臺、JAVA、MANET、GSMModem、MAC、JXTA等平臺的移動學習的系統設計越來越廣泛,移動學習的系統支持也越來越多,但是系統間的不兼容卻是困擾不同平臺整合資源的大問題。學習系統設計方面,黃成云、左明章采用云計算,應用到移動學習系統功能設計、結構設計,為今后成熟的云計算交叉到移動學習系統設計做了嘗試[32]。
碩博論文針對移動學習系統平臺的研究,在基于技術學習系統設計方面,熊文欽從短信、彩信、Wap網頁、定制式課件、電子書、客戶端模式等分析,選用分布式多層架構,初步形成系統的設計[33]。學習系統設計方面,王穎基于Wap2.0移動學習系統進行設計相關功能模塊[34]。雖然碩博學位論文中對系統平臺的研究多達47篇,但是移動學習系統設計開發是一項復合的系統,涉及移動通信、移動計算、嵌入式系統、移動移動開發等多個領域,而且相關的關鍵技術都還不是很成熟,仍需繼續深入研究。
總而言之,基于短信平臺、JAVA、MAC、3G等平臺的移動學習的系統設計越來越廣泛,學習系統也將呈現多元化趨勢,與此同時,就要求不同系統平臺間的兼容,這就要求基于不同技術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平臺需要一個規范標準來促進學習平臺和資源的共享,這是移動學習能否廣泛系統取得實際進展的重中之重。
通過內容分析得出,我國移動學習雖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為移動學習廣泛開展,現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目前我國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雖然近六年來已有一定成果,但離形成學科體系有很大差距。而國外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始終保持比較領先的地位,但我國關于國外移動學習的研究和實踐狀況介紹資料屈指可數,因此國內研究者應多借鑒國外優秀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國情,立足本土化應用實踐,在學習借鑒基礎上進行創新。為形成移動學習的科學體系添磚鋪瓦。
雖然移動學習無線通信、移動終端和學習資源開發技術有較好發展,但對于不同格式間的轉化研究十分有限,這會制約移動學習廣泛發展。因此,在后續研究中相關技術的研究還需深化。同時,移動學習引起了學習支持系統、學習資源形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我們可以借鑒邁克·沙爾普斯的建議,以便攜性、個人性和交流性技術為出發點,來探討有效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35]。移動學習的資源整體來看依舊存在不系統和學習資源匱乏的狀況,但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終身化學習理念下,成人會越來越接納移動學習,學習者背景的多元化要求學習資源的多類別、多學科、多元化要求。所以,設立大量多維度的優秀的學習內容選入學習資源庫。才能適應新時代成人學習者的需求。豐富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才能加快移動學習的又好又快發展。
目前移動學習已經深入學校教育、企業培訓、農民工培訓中,隨著移動學習廣泛發展,其應用領域會越來越廣。為了使移動學習高效開展,必須將移動學習與其他學習方式相結合,例如課堂學習、網絡教育等學習方式結合,進行系統的應用設計組合,使移動學習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移動學習的學科理論體系和實踐綜合應用。
移動學習系統平臺的復雜使移動學習終端設備多樣,參差不齊,造成各個系統平臺之間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學習資源有效利用率低下,制約著移動學習的廣泛發展。因此在系統平臺間進行設計時,進行資源整合,統一不同系統平臺的標準。例如可以采納SCORM標準,建立“教材重復使用與共享機制”上,縮短教材開發時間、減少開發成本、促成其能在不同學習平臺間流通自如。只有系統學習平臺統一了,對學習資源的開發相應也能獲得最大化的循環利用,進而充分發揮移動學習的優勢,實現移動學習最優化發展。
針對移動學習過程的研究目前尚未有系統研究成果。在實踐層面,管理階層往往關注學習者在標準化測試方面的變化,而不是學習過程本身,未來移動學習研究重點應該轉為學習過程的研究而不是最終的移動產品[35]。學習過程作為一個動態系統,由非智力系統、知識系統、智力系統和能力系統組成,四個系統應相互促進,任何子系統都將影響和決定學生的學習進步。首先,開發移動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的潛能,通過移動終端設備的即時互動性,完善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培養其發現、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其次,要排除移動學習的情感障礙,優化學習者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最后,加強移動學習的合作學習,促進群體優化的研究。學習者通過小組學習、師生有效的溝通與反饋、評價,可以改變不同情境中學習者的移動學習狀態。對于移動學習過程的研究最重要是確立學習者在移動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實現個性化、移動性、終身性、無處不在的學習。
近六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通訊工具普及,移動終端設備功能的逐漸豐富,這些為移動學習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礎。隨著移動學習研究不斷深入,在廣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移動學習必將得到蓬勃地發展。
[1]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 2004(03):12-19.
[2]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27-228.
[3]陳曉慧,呂雅娟.基于羅杰斯學習觀的移動學習及其實現方式[J].現代教育技術,2009(12).
[4]張海,李馨.日本移動學習實踐研究前沿對話東京大學教育技術首席專家山內祐平副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09(09).
[5]郭紹青,黃建軍,袁慶飛.國外移動學習應用發展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1(05).
[6]陳國松.終身教育背景下的移動學習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7]傅健.我國移動學習現狀及發展對策[D].吉林大學,2010.
[8]王偉,鐘紹春.利用多類終端實現移動學習的支撐系統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7).
[9]馬小強.無線移動電子教室的發展及構成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9(01).
[10]徐曉東.微博客及其教育應用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 2010(03).
[11]姚昱旻.基于Android的移動學習終端平臺的開發與研究[D].中南大學,2008.
[12]趙世梁.基于移動學習的無線網絡測評系統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
[13]王勝明.遠程實時課堂共享系統若干關鍵技術研究與實現[D].華中師范大學,2009.
[14]連紅.移動學習中教學設計模式的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8(01).
[15]方海光.移動學習的系統服務環境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 2011(04).
[16]鄭燕林,李盧一,王以寧.SECI模型視角下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0(03).
[17]龔朝花.活動理論觀照下的微型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1(04).
[18]劉金梅.基于移動學習的教學系統設計[D].北京郵電大學,2008.
[19]林凡成.“三位一體”成人遠程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建設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
[20]王陽.基于SCORM的規范化移動學習課件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21]鄧偉.移動虛擬學習社區的設計與開發研究[D].西南大學,2008.
[22]郝丹.企業學習信息化與企業E-Learning[J].中國遠程教育,2010(03).
[23]陳東.信息技術在工科遠程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1(04).
[24]李伊白.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的移動學習:現狀、需求與發展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10(9).
[25]甘文凝,溫植勝.基于播客技術的移動學習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0(5).
[26]李望秀.高校教學中的移動學習[D].湖南師范大學,2008.
[27]段前佳.移動學習在企業培訓中應用的可行性調查與研究[D].南昌大學,2011.
[28]李曉麗.移動學習支持的網絡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
[29]滕興華.農民工法律移動教育系統的研究與應用[D].四川師范大學,2010.
[30]蔣立兵,于凌云.基于3G技術的移動學習在成人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01):65-68.
[31]李婷.3G時代基于專家系統的移動學習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0(04).
[32]黃成云,左明章,榮先海.基于云計算的移動學習系統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0(08).
[33]熊文欽.基于WindowsMobile平臺的移動學習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北京郵電大學,2010.
[34]王穎.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系統設計與開發[D].天津師范大學,2010.
[35]曾祥翊.從國際學者對話透視教育技術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1(08).
責任編輯 王國光
book=53,ebook=45
李楠(1986-),女,河南洛陽人,四川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與遠程教育;李盛聰(1964-),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成人教育與遠程教育。
G720
A
1001-7518(2012)18-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