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松,羅清平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傳統老年康復保健工學結合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黃巖松,羅清平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傳統老年康復保健是一門體驗式新型高職類專業課程。本文探討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工學結合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突出“敬老愛老,以人為本”的職業素養,強調“以學生為本”的主動學習理念,提出采用“DACUM職業崗位分析方法”制定課程目標,運用PBL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
傳統老年康復保健;工學結合;課程設計
老年人是一個多病、多功能障礙、多殘疾的群體。有調查顯示,老年人慢性病發生率為76.0%~89.0%,明顯高于中、青年,其中46.0%為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17.0%生活不能自理,因各種疾病導致活動障礙者占41.9%~55.6%[1]。據中國老齡委2006年發布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由目前的1.5億增至4億以上。因此,他們對預防、保健、康復等健康方面的需求極大。相對于現代康復而言,傳統康復保健方法具有方法簡單、效果確切、使用方便、費用低廉、適用面廣等諸多優勢[2]。傳統老年康復保健課程就是依據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分析養老服務行業康復保健崗位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參考養老護理員、康復保健師等國家職業標準,總結提煉中醫康復保健的實用技術而開發出來的一門體驗式新型高職類專業課程。
老年康復保健是養老服務行業康復保健崗位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解構為4項工作任務(見表1)和5步工作過程(見表2)。

表1 老年康復保健崗位工作任務解構
本課程針對養老服務行業康復保健崗位的核心能力,面向老年人亞健康問題、慢性疾病、殘障3個方面的康復保健需要,側重于傳統康復保健的技術內容、操作方法與實施應用,內容包括穴位保健(針灸按摩)、藥物保健(藥膳藥浴)、自我康復保健、傳統體育保健等多項傳統康復保健技術。
通過本課程使學生熟練運用傳統康復保健方法從事老年人常見疾病的預防、康復、保健工作,對培養學生康復保健崗位核心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3方面:(1)提高傳統老年康復保健技術操作能力;(2)提高傳統老年康復保健知識的宣教能力;(3)培養健康意識,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3.1.1 突出“敬老愛老,以人為本”的職業素養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社會閱歷、身體狀況、心理活動都與一般成年人不同,因此,必須重視培養“敬老愛老,以人為本”的職業素養。
本課程教學內容圍繞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進行選擇,課堂所有案例均來自于養老機構,授課過程中教師須強調老年人的特殊性,課后實踐利用“夕陽之春助老協會”這一學生社團來組織實施,深入到社區老年人家庭進行服務,見習與實習則將養老機構的康復保健科作為訓練基地。所有專職教師每年必須在養老機構進行不少于1個月的社會實踐,兼職教師也來自于養老服務行業。
3.1.2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轉變教學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課程從設計到評價,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把教學重心由“教”轉移到“學”,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其科學的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為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因此,課程的各個環節始終貫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就業崗位的需要確定,理論教學推行PBL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采用“漸進體驗”教學模式,實施學生網絡課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模式。
圍繞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進行整個課程的設計,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包括課程目標、內容選擇、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4個環節(見圖1)。

圖1 課程設計思路
3.2.1 運用DACUM職業崗位分析方法制定課程目標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針灸學、推拿學等中醫康復類課程變成了“壓縮餅干式”的本科課程,這顯然不適合高等職業教育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DACUM是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縮寫,其直譯的意思是“教學計劃開發”[3],而它的本質是一種分析和確定某種職業所需能力的方法,由來自行業崗位的優秀工作人員分析、確定與描述本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更符合實際工作需要[4]。
在傳統老年康復保健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借用了DACUM職業分析方法,邀請了8名來自康復保健、養老服務行業的技術骨干,針對康復保健師、養老護理員等養老服務行業康復類職業崗位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另外,我們連續兩年組織實習生、畢業生進行康復保健崗位職業核心能力調查,在確定崗位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形成了課程開發的整體思路。
3.2.2 通過解構和重構,重新選擇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取方案是根據養老服務康復保健實際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見表1、表2),依據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按照由基礎到綜合、由淺入深的順序重構教學內容(見表3);在組織與安排上采用“兩基三能”的內容結構模式,“兩基”即傳統老年康復保健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三能”即三大技能模塊,具體包括傳統康復保健核心技術、康復保健綜合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見圖2)。

表3 重構的傳統老年康復保健教學內容

圖2 “兩基三能”職業能力培養過程
3.2.3 突出應用能力,采用PBL教學模式 為了突出高職應用能力培養的特色,在教學中我們采用了PBL教學模式,將高職教育“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理念貫徹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通過大量來自于實際工作崗位的案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PBL教學采用“先問題,后學習”,多種學習途徑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點。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學生為解決問題需要查閱資料,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5]。在養老服務行業和機構所提供的真實工作場景中,學生從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入手,通過PBL問題導向教學模式,了解到崗位的實際需要,實現了課堂學習與課外訓練相結合,模擬仿真與臨床實戰相結合,角色扮演與實地見習相結合,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培養,縮短了專業與行業的距離、課堂學習與崗位需求的距離。
3.2.4 采用“漸進體驗”實踐教學模式 由于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所涉及的實訓項目都是以人為施術對象,設備設施簡單,對場地的要求不高,非常適合采用體驗式實訓法。因此,我們按照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了“漸進體驗”實踐教學模式,將實踐教學分成過程體驗、角色體驗和現場體驗3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礎的各種體驗,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和身體力行中發現規律、領悟要領、掌握技能,教師為實踐而教,學生為實踐而學,并且在實踐中學會處事,學會做人。
打破傳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們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很可能導致教學效果不如傳統教學模式的效果,所以應充分把握課程目標,盡可能詳細地分析崗位職業能力,用立體的、系列的實踐教學平臺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一點十分重要。處理好教學過程中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的關系,需要幾方面有機結合,合理安排課程的學習。
要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我們的做法是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將知識傳授穿插在能力培養過程中,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突出工作過程,滿足讓學生盡快熟悉實際工作流程,適應崗位的需要。
要充分認識到實訓課對能力培養的作用,特別是加強對核心能力的培養。實訓課要做到校內生產性實訓與校外見習、頂崗實習相結合,互為補充。校內生產性實訓主要培養學生傳統康復保健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崗位工作任務與工作流程;校外見習和頂崗實習則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強化綜合運用能力,培養職業能力,形成職業素養。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比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教師必須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教師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傳統老年康復保健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另外,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模型、生活環境,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
(2)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性學習所必需的能力。
(3)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應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安排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活動,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
(4)自主性學習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實現課程目標。
[1]蹇在金.現代老年病學精要[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2]劉政治,黃巖松,陳卓頤.中醫康復專業發展的前景探討[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0(3):95~97.
[3]亞當斯·R E.DACUM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學習及評估方法[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
[4]陶蓓.職業教育DACUM課程開發模式的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6(10):22~23.
[5]李曉丹,張少林.PBL:一種新型的醫學教育模式[J].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2004,27(1):88~90.
G423
A
1671-1246(2012)15-0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