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漢創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袁漢創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目的 應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開展外科護理教學,提高學生臨床護理實踐能力。方法以我校2010級4個護理班共228名學生為對象,分實施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實施組采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進行外科護理教學。結果實施組學生對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對病人的護理實踐能力、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評價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結論應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開展外科護理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為其提供從理論課堂向臨床實踐過渡的平臺。
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外科護理;臨床實踐能力
應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開展外科護理教學是近年來我國開展高端模擬教學的重點內容,建立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教學實驗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強調以學生教學活動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已成為當代教學的主題[1]。如何培養既有扎實的臨床操作技能,又有評判性思維和分析處理能力的護生是護理教育者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校于2009年引進兩臺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日正華瑞公司生產),應用于2010級護理班外科護理教學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校2010級4個護理班共228名學生為對象,其中男生17人、女生211人,年齡15~21歲,平均16.3歲。將兩個班115名學生(女106名、男9名)作為實施組,采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進行外科護理教學;另兩個班113名學生(女105名、男8名)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兩組教學大綱、教材相同,總學時均為126學時(其中理論96學時,實踐30學時);由同一教師上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專業基礎知識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專業基礎知識比較[n(%)]
1.2 方法
1.2.1 模型室建設(1)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由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連接器、空氣壓縮機和仿真人體模型組成,可用于學生臨床模擬操作。(2)模型室及輔助設備。由模擬重癥監護病房、控制室、多媒體及監控攝像等組成。模擬重癥監護病房布局基本與三級醫院重癥病房相似,配有心電監護儀、人工呼吸機、除顫儀等設備,由教師帶學生操作。控制室由專職實驗員控制。多媒體教室能容納80~100人,配備先進的投影設備,供學生上課時使用。
1.2.2 實施組教學方法(1)病案選擇:由任課教師根據教材需要及進度來選擇合適的病案。(2)儀器物品準備:由實驗教師及任課教師確保儀器和實驗用物處于可使用狀態。(3)師資配備:教學任務需由1名任課教師及1名實驗教師配合完成;任課教師帶部分學生在模擬病房進行病案處理,并在學生操作中扮演病案里的“標準化病人”。配合上課的兩名教師要統一備課,對精選出的病案進行編輯,明確各自的分工,做到心中有數,為上課做好準備。(4)學生課前準備:采取分組操作,根據班級人數來確定每組人數(一般少于10人)。上課前兩天,任課教師必須把本次所選擇的病案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運用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展開討論,明確各自的分工,熟悉相關操作流程。(5)課程實施:先由實驗教師向學生介紹模擬病房的布局及用物的放置情況,將學生分組并上交名單。上課后,教師各就各位,任課教師首先在多媒體教室結合課件講授本次課程的理論內容及所給病案的特點(20min),當部分學生進入模擬病房實訓時,要根據監控中學生的操作情況,進行現場點評,以啟發思路為主,對學生具體操作是否正確不作評價,體現對各組學生公平、公正的原則。任課教師根據病案需要扮演病人,與學生溝通,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及時改變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的生命參數等,考察學生的應變能力,給出評估報告。實驗教師負責配合儀器,提供課程中所需要的物品。每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10~15 min)完成在模擬病房中的操作,換下一組學生時則要更換改動過的病案。全班學生都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對學生的操作情況進行總結、歸納。
1.2.3 評價方法本學期授課結束后,任課教師統一對4個班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考核和理論考試;發放自行設計的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評價應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教學的實際效果,發放問卷228份,回收問卷22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2.4 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描述,數據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1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人數 理論成績 實驗操作成績對照組實施組t值P 113 115 81.00±6.20 86.13±9.00 4.12<0.01 86.64±5.65 92.12±9.13 4.36<0.01
2.2 兩組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評價結果比較(見表3)
3.1 應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輔助教學的意義
應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進行病案實訓教學,能縮小外科護理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與臨床教學之間的差距,有效解決外科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操作能力相脫節的問題。護生在學校進行理論知識學習期間,可到模擬病房接觸模擬病人,使他們在進入臨床實習為病人進行護理前,能在模擬臨床條件下練習并熟練掌握臨床綜合技能,提高應變能力及心理素質;培養了既有扎實的臨床操作技能,又有評判性思維能力[2]和分析處理能力的護生,達到了目前國家對護生培養的要求。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利用仿真人操作,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其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3]。表2顯示,兩組學生理論成績和實驗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實施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利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教學,能提高學生對外科護理學知識的掌握程度。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的仿真特點增強了學生的好奇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授課效果顯著。表3顯示,實施組96.52%的學生認為激發了學習興趣,97.39%的學生認為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98.26%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提示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有利于培養學生各種綜合技能,是學生從課堂理論過渡到臨床實踐的橋梁,有助于學生更快地適應醫院復雜、嚴謹的護理工作,有助于減輕護生在醫院實習初期的焦慮等問題。

表3 兩組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評價結果比較[n(%)]
3.2 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的優點
(1)可以模擬病人的呼吸、心律及心率,能聽到呼吸音和心音;可以模擬多種常見病病理特征,如各種外傷、肝脾破裂、張力性氣胸、胃腸穿孔等;可以根據病案設計的需要進行動態改變。學生可以從生命體征的變化來判斷模擬病人的病情或判斷自己的護理措施是否得當。(2)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配有麥克風,教師可根據學生護理的進度事先設計好模擬病人的語言,使學生在護理操作時,能得到模擬病人的及時反應,既增加了模擬操作的真實感,又有助于提高學生交流、溝通能力[4]。(3)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還能進行各種基礎護理操作技能練習,如靜脈穿刺、給氧、導尿、胸腔閉式引流等,使學生在操作中掌握多種知識、練習技能。(4)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能進行操作錄像,反復播放,讓學生評價自己的操作,有利于學生改正與提高。
3.3 應用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輔助教學存在的問題
3.3.1 教師培訓模型室建設在硬件上除具備模擬病房外,還必須配備控制室及多媒體教室,以及攝像和監控設備;在軟件上對實驗員及教師的要求也很高。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仿真系統,要用于教學,必須由經過培訓的人員操作,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實驗員還必需掌握KERI高級護理模擬人系統的性能及保養情況,并能及時處理出現的故障,以確保課程順利開展。
3.3.2 病案的選擇所選病案必須既能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又能考察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既包括基礎護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又突出外科疾病的特殊性,體現了Dewey教授提出的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主流思想[5]。如心跳驟停、骨折、腹部外傷等,這些病案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臨床護理操作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應急能力。設置合理的病案是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只有經過教師嚴格、仔細的編輯和篩選,才能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3.4 對策
3.4.1 加強對教師、實驗員的培訓建議學校根據教學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外科護理學教師、實驗員到先進的護理學院進修學習,并定時聘請一些能應用先進教學儀器的專家到校授課,以期讓學校的現代化設施發揮最大作用。
3.4.2 建立病案庫組織全體外科護理學教師在假期到醫院參加臨床實踐工作,按教學大綱分章、分節收集各病種的病例并加以整理,編輯成病案庫,為現代化教學奠定基礎。
[1]高歌心,姜麗萍,付麗燕,等.SimMan綜合系統模型用于急救護理綜合實驗教學[J].護理學雜志,2008,23(17):55~57.
[2]Magnussen L,Ishida D,Itano J.The impact of the us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as a teachingmethodolo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J].JNurs Educ,2006,39(8):360~364.
[3]姜麗萍,楊曄琴,姜文莉,等.護理綜合實驗教學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1(8):739~740.
[4]馬俊英,范福玲.護理技能操作實驗教學改革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9):101~102.
[5]Alastair D M.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taking the agendaforward[J].Journal of Educational Enquiry,2007,3(1):65~67.
G421
B
1671-1246(2012)15-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