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8月30日,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中勘協)與歐特克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2年“創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設計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隆重揭曉48項應用獎項。各參賽單位積極利用基于BIM的歐特克產品開展三維數字模型技術應用,推動了中國工程建設行業的快速發展。
在設計大賽頒獎典禮召開之際,歐特克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及新興市場總裁魏柏德、歐特克公司建筑行業戰略及行業關系經理Robert E.Middlebrooks、歐特克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黃志銘、歐特克公司中國區工程建設行業總監李邵建、歐特克大中華區市場總監崔潔多位高層接受了本刊及行業內其他媒體的采訪。
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BIM的使用者最開始是建筑師,然后是機械師、電氣工程師和結構工程師,中國開始使用BIM的時間相較于國外稍晚一些,美國在最初研發出BIM技術之時,就已經開始使用BIM產品并涉及多個領域,而使用BIM的第一個客戶也來自美國。在美國,BIM的應用要領先中國,回顧三年前,當歐克特第一次在國內舉辦活動的時候,當時美國已經領先國內七年的時間。
如今,國內的BIM應用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BIM為整個工程建設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技術突破。與此同時,BIM在國內的應用也日趨成熟,很多國內機構對于BIM的了解更為深入,一些設計院采用多學科的方式來完成一個項目,在一個項目最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環節中的成員都參與到BIM應用當中。同時,國內的設計院以及政府機構等也將與歐特克一齊到臺灣、香港、新加波等優秀BIM實踐地交流考察,將BIM應用經驗更好地引入到中國,使BIM應用在國內更加廣泛,應用更加深度。
在歐特克與國內建筑師、工程師以及施工單位接觸過程中,歐特克不斷賦予BIM產品更為深刻的特性,并更加了解在落實BIM的過程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認為BIM不僅是一個產品,它更是一個過程。”歐特克公司建筑行業戰略及行業關系經理Robert E.Middlebrooks這樣認為。
Robert E.Middlebrooks非常關注BIM在中國的發展,他認為雖然目前中國使用BIM的用戶數量少于美國,但隨著BIM的不斷推廣,BIM將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建筑或者結構等多個方面,而且應用也日趨復雜。從這點來看,BIM在中國的應用程度和很多世界領先的國家基本相差無幾。
隨著軟件技術的更新,應用客戶的需求以及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發展,BIM的應用會得到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2011-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加快推廣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術在勘察設計、施工和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改進傳統的生產與管理模式,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動信息化標準建設,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軟件的產業化,形成一批信息技術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建筑企業。
在過去幾年內,歐特克公司與中國的很多高校和政府機構共同推進BIM標準的發展,并且吸納了一些政府機構所提出的意見來建設BIM標準。在BIM標準問題上,歐特克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及新興市場總裁魏柏德表示,“歐特克公司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也取得一定的進展,在未來,BIM標準化的工作還將繼續進行下去。同時,歐特克公司也關注到在“十二五”規劃當中,關于BIM的標準也被政府作為一個重點工作來進行,歐特克公司將與主要的設計機構和政府機構進行合作,來加快BIM標準正式上市的時間。”
一種新技術,尤其是像BIM這樣具有推動行業變化的革命性技術,它的普及和應用離不開政府導向、行業標準和示范效應,同時也離不開良好的市場宣傳推廣平臺,多方配合才能使它的概念更加普及,被更多人所接受并愿意嘗試這種新的技術。為了推動BIM在中國的實際應用,提升中國建筑行業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國家關于BIM標準研究的課題日益增加。“目前由中國建筑標準設計院承接的住房城鄉建設部的關于BIM國家標準課題等,都是基于國家政策層面的BIM標準研究課題,歐特克也將與這些單位進行緊密合作。從自身的實踐經驗出發,分享交流技術,協助BIM標準盡快出臺,使BIM更具有有實操性、典型性,能夠和國際的BIM應用進行結合。”歐特克公司中國區工程建設行業總監李邵建介紹道。


歐特克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及新興市場總裁 魏柏德

歐特克公司建筑行業戰略及行業關系經理 Robert E.Middlebrooks

歐特克公司中國區工程建設行業總監李邵建
Robert E.Middlebrooks表示,“BIM對于整個業界來說已經成為一個共同的語言,無論是對于工程、建筑還是其他的行業來說,在全世界范圍內BIM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語言來進行溝通。”實際上建筑標準很多時候都是從本地開始設計,繼而應用到全球。比如美國、日本Revit委員會,以及英國相關的機構都已經制定BIM應用的指導原則,這些指導原則在本地制定之后拿到國際層面后都具有一種互補性。“我希望未來這種在各國或者各地制定標準共性會越來越多,并且我們也希望能夠將各地制定的標準信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共享,而不僅僅是在某一個地區或者某一個國家進行構想。當然這個標準的推廣和完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一定的投資。”Robert E.Middlebrooks這樣說到。
從歐特克提出BIM概念到現在已經整整10年時間,歐特克創造了BIM這個名詞并一直致力于推動BIM的發展。十年間,歐特克不斷發現BIM的新應用,將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作為歐特克一個全新的起點。談到BIM十年間的發展,李邵建說,“在過去的一兩年中,我們看到國內很多的軟件企業愿意跟歐特克進行更緊密的合作,我們給他們提供很多技術支持,幫助他們開發出新的基于BIM平臺的專業應用軟件,跟我們的國家標準規范和應用實踐相結合,使BIM技術在行業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BIM最大的價值是在各個領域、各個專業以及項目的全生命周期中體現。未來,BIM不僅將在項目設計、施工階段更好的應用,還將滲透到項目的運維階段,幫助業主了解建筑在建成之后如何運轉維護。“如果能夠很好地了解一個建筑的話,實際上我們就能夠推而廣之,進而了解到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城市的運營狀況,所以BIM實際上是推動變革的催化劑。如果能夠打破原有的限制和界限,從而進行大規模的創新,那么對于BIM的應用是沒有界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夠推動文化的變革。”Robert E.Middlebrooks表示。
在此次“創新杯”BIM設計大賽獲獎名單中就會發現BIM技術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寬泛,同時也新增了一些新的獎項,例如,最佳BIM拓展應用獎和最佳BIM綠色分析應用獎。對此,李邵建介紹道,“BIM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使項目具有可持續性,我們希望設計師或者設計企業運用BIM技術后,在項目實際投入之前就可以做出優化的判斷來決定這個項目在建設之后是不是真的是一個節能、環保,或者具有可持續性的項目,這是我們設計獎項的目的。我們希望利用BIM技術,能夠幫助設計師在設計項目進行量化指導,建成之后實現節能、環保、可持續性。”
BIM技術的使用最先是從設計環節開始,進而逐步貫穿到項目的全生命周期,BIM在中國的發展也是這樣一步步循序漸進。首先是設計企業利用它實現三維可視化,然后再建立BIM模型對施工工藝,最后在項目建成之后利用BIM進行運維。目前來看,中國的施工企業對BIM的接受程度相對于設計企業略顯滯后,但并不等于沒有這方面的嘗試,相反很多施工企業已經意識到BIM的價值,并在未來的發展中將超越設計企業的應用程度。以此次BIM大賽為例,其中不乏獲獎的施工企業,他們當中對BIM的應用方面相較于設計企業更加廣。
下一階段,歐特克在BIM的推廣中將突出幾個重點,一是更加細化設計企業的BIM應用,不僅將BIM應用到常規項目中去,更要把BIM應用到住宅、商業綜合體等多元化項目中;二是更多地與施工企業進行合作,將他們的業務需求與BIM技術相結合并進行梳理,從而找到BIM基于施工企業的主要方向,最終將BIM在施工企業進行應用。在這一過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第三方企業,例如軟件開發企業或者應用型、服務型企業一起合作。
未來,歐特克公司在中國市場對BIM的推廣策略將更加注重施工企業的普及與應用,并將有更多新的計劃出臺。李邵建對此表示,“如果在設計階段是三維的話,那么到施工階段或者運維階段就是四維、五維甚至六維,這對于歐特克公司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同時,我們也在思考有沒有更為合適的平臺或渠道,可以將設計企業與勘察協會這樣的合作模式也復制出來,我們正在探討并很快就能看到這一模式。”

對于歐特克來說,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朝著以云為基礎的計算平臺來發展的,Robert E.Middlebrooks介紹道,“現在我們已經開發出大概幾十個應用在像iPad等移動終端上使用,當然也可以用在安卓系統當中,但是這種結合性工作還是處于實驗性階段。例如在德國、英國都有一些3D可視化實驗項目,包括擴大現實的實驗性項目。未來我們的愿景是希望人們用手持電腦來將模型信息和實際信息相結合,比如說當人們走進一個建筑的時候就能夠看到實際看不到的一些信息,包括建筑本身正在建筑的一些信息,包括在之后運維的階段人們也能夠去通過這些移動設備來了解到相關信息。”
云技術在未來將成為改變行業的一個亮點,當人們身處建筑環境當中,所有與建筑相關的信息都能通過移動技術或移動設備去獲取,包括建筑的施工進度、項目造價等各種相關信息。目前,歐特克公司已經嘗試將BIM與激光掃描或可視化掃描的技術相結合,例如都江堰的保護項目以及上海“思南公館”的區域建筑改造項目等,都是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實現與施工機械的定位同步。
未來,各個行業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信息技術進行融合與創造,而這個導入導出的過程必將是以BIM為核心。像三維激光掃描點云技術以及移動接入技術,都可以利用iPad或者是iphone等移動終端將BIM技術結合起來,也可以將BIM與工業傳感器或者云計算等新技術相結合,發揮它最大化的效應,真正運用到項目的全生命周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