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趙麗 鞏敏煥
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董千里
西安是中國歷史上的十三朝古都,世界著名旅游勝地,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密集、城市壓力巨大的綜合性大都市。為隔離城市喧鬧嘈雜的環境,改善郊區經濟發展水平,位于西安東郊的白鹿原從生態平衡的角度開發了萬畝櫻桃培育生產基地,櫻園農家樂[1]成為農民致富的靚麗法寶。經過幾年的發展,櫻園農家樂促進了經營戶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呈現出經營模式陳舊單一、營銷收入逐漸下降的問題。作為關中古長安城東的天然屏障,白鹿原擁有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歷史,如何將白鹿原民俗文化[2]有效地融入到櫻園農家樂的開發與設計中,是當前面臨的首要難題。
本文在分析白鹿原民俗文化資源特色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櫻園農家樂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對構建“以文化為核心”的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產業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白鹿原——東起竹簣山,西至華胥,北以西藍高速公路為界,南至白鹿原北坡頂,東西長22公里,幅寬1000米左右。白鹿原東依秦嶺終南山東段,北依輞川灞河,三面環水,是典型的風成黃土臺原,林木茂盛,風景優美。原上文物遺跡眾多,文化資源豐富。歷史上建有清涼寺、圣壽寺、太平寺等名勝古跡,“鹿原秋霽”為藍田八景之一;“西漢三陵”雄偉壯觀,享有“攜妻背母”的美譽。陳忠實長篇小說《白鹿原》向人們展示了白鹿原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濃郁的民風民俗。
白鹿原出產麥子、苞谷和小米等雜糧,形成了白鹿原人崇尚簡樸的優良品格。飯食以面為主,輔以白面饃饃、烙鍋盔、臊子面、小米粥等多種多樣的小吃。白鹿原人節日特色食俗是鄉情、親情的表征,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過年吃餃子、吃臘八粥等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新婚之夜小夫妻吃合歡餛飩是祈望幸福美滿,吃羊肉泡饃、看秦腔戲是逍遙舒悅的享受。
四合院是白鹿原的院落民居最為典型的建筑,采用封閉的組合形式,從文化類型上來說這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房兩側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長輩;正房前左右兩側各有廂房,成為東西廂房,居住晚輩;正房與廂房有尊卑之序。白鹿原民居文化體現了關中地區農村房屋“房子半邊蓋”的傳統建筑形式,蘊涵著“風水不外流”的美寓。
白鹿原的民間藝術種類繁多,源遠流長。白鹿原“秦腔”與皮影戲相結合,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白鹿原“社火”重現古裝戲劇人物,古今兼容,驚險刺激;白鹿原“鑼鼓”聲名遠揚,其中牛角尖、金呼沱、龍灣和迷鹿等村尤為出名,意大利音樂協會主席沙坡爾齊·班采稱贊其為“中國古代的交響樂”;白鹿原“龍燈”距今最短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與獅子、旱船相結合,呈現出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除此之外,還有趕廟會、扭秧歌、趕毛驢、耍獅子、跳底子、走高蹺等,白鹿原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無數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留下了難以數計的辭采華章。
民俗文化旅游[3-5]是一種新型的、高層次的文化旅游類型,它是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各種民俗文化事項和民俗活動為資源,并通過挖掘整理和再現或藝術加工的手段,為國內外游客提供服務的一種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會經濟現象。但從目前的經營現狀來看,白鹿原櫻園農家樂并沒有挖掘當地農村民俗文化內涵,致使游客不能參與到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生活中,缺少農村民俗文化內涵,無法滿足不同游客群體對現代休閑旅游產品的需求。
白鹿原傳統民俗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開發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是民俗旅游的靈魂和存在的根本。由于缺乏政府的積極引導,在經濟時代的強烈沖擊下,許多缺乏重視的傳統民俗活動正面臨快速消失的困境,而得以保留的民俗文化也越來越功利化,往往成為一種文化表演或展示,存在無序和濫用現象,大大地削弱了白鹿原櫻園農家樂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白鹿原櫻園農家樂特色不鮮明,雖然以櫻桃觀光旅游為中心,但同時存在吃飯、打牌、釣魚“老三樣”現象。白鹿原上各農家樂經營模式相互模仿,缺乏新意,沒有取長補短、充分利用白鹿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來增強壯大櫻園農家樂的吸引力。農家樂的精髓是體驗,讓游客體驗農村民俗、體驗農家事、體驗農家生產,吃吃喝喝不能滿足現代鄉村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異的心理需求,直接導致櫻園農家樂的競爭力下降。
白鹿原櫻園農家樂旅游的開發對經營農戶的參與不夠重視,沒有營造良好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氛圍。這直接降低了櫻園農家樂旅游的生命力,無法為經營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許多農家樂開業即面臨倒閉,導致他們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缺乏足夠的熱情和信心,只能將農家樂作為副業經營。同時接待戶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生活習慣較差,缺乏專業的業務培訓,民俗活動粗簡、服務意識淡薄,直接造成農家樂檔次低,不能滿足現代高質量民俗體驗的需求,很難保證櫻園農家樂的良好可持續發展。
西安周邊分布著很多農家樂,但是真正稱為民俗文化型的并不多。要打造有白鹿原特色的農家樂,必須從民俗文化上下功夫,讓櫻桃園既能觀光旅游,又有民俗文化底蘊,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屋、觀農家景、隨農家俗、享農家樂、品農家民俗文化,打造具有真正白鹿原風味的“農家樂”。
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牽引政策,出臺有效的開發措施,在宏觀上對白鹿原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進行規劃和監督,保證開發的科學性。白鹿原面積大,東西向分布著百余個村落,各村落有著不同的民俗傳統。政府有意識地規劃牽引既可避免櫻園農家樂相互盲目效仿,也可保護當地民俗文化,使各櫻園農家樂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圍繞各農家樂展現的獨特的櫻園風光和民俗風情,組合形成白鹿原櫻園農家樂民俗文化旅游風景帶,讓游客始終感覺有賞不完的櫻園風光、體驗不完的民俗風情,打造享譽全國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克服櫻園農家樂同質化現象嚴重、旅游模式固化等現象,將各農家樂的櫻園風光盡可能與當地民俗文化結合起來,開發特色民俗文化旅游項目。在現有的進園采摘、吃農家飯等經營模式基礎上,對于尚未開發的民俗旅游資源進行深入開發,不斷延伸和拓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內容,設計出新的旅游項目,通過組織“耍社火”、“舞龍燈”、“敲鑼鼓”、“趕廟會”、“扭秧歌”及“趕毛驢”等民俗活動,組辦涵蓋民俗、文化、歷史、旅游、文學、書畫、生態農業等眾多方面的白鹿原文化藝術節,豐富民俗文化旅游的內涵,增加櫻園農家樂的吸引力,更大程度地滿足游客對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獵奇心理。
優秀的專業人才是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有效開發和管理的基礎保障,是實現白鹿原櫻園特色旅游規劃的有力實施者。在拓展白鹿原民俗文化內涵的同時,應想方設法在當地群眾中發掘民俗文化的行家里手,為櫻園農家樂的開發設計出具有濃郁白鹿原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通過邀請精通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專家進原教學、派送旅游管理者出原學習交流等方式提高櫻園農家樂經營戶的業務素質。同時,農家樂管理部門應該積極向外融資,為櫻園農家樂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廣泛開展市場經營、服務規范、烹飪技術、健康衛生、環境保護等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農家樂接待戶的服務水平,提升櫻園農家樂服務檔次。
白鹿原悠久的民俗文化是櫻園農家樂旅游發展的巨大優勢,對提升西安東郊農家樂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研究了白鹿原櫻園農家樂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對策,旨在引導、規范和提升當地旅游服務接待水平,讓更多游客在感受綠色的同時能體驗正宗的白鹿原民俗文化,對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展現白鹿原秀美的櫻園風景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具有重要的意義。

[1]趙麗,高立軍,董千里.西安灞橋櫻園農家樂發展SWOT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貿,2012(19).
[2]高蕾.白鹿原民俗文化研究[J].蘭臺世界,2008(2).
[3]呂珊珊.吉林省朝鮮族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研究[J].中國商貿,2010(9).
[4]黃宇,羅艷菊,畢華.海南黎族民俗旅游開發探析[J].特區經濟,2011(4).
[5]馬亮,陳戈,黃凱等.北京郊區民俗旅游產品創新體系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