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產業取得長足發展,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新型業態不斷涌現,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流通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但總的看,我國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網絡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問題日益突出。為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推進流通產業改革發展,2012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39號),提出到2020年,我國流通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體系,流通產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增強。為實現上述目標,在流通領域要大力推行現代信息技術,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和統一配送等應為主要的流通方式,從而使流通產業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促使流通產業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因此,現代信息技術對流通產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術帶動流通產業發展的實質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提高流通產業與流通企業的競爭力。下面我們將從信息化改造流通產業和信息化推動流通產業升級兩個方面闡述信息化帶動流通產業發展的機理。
信息化改造流通產業,不僅僅是技術層面或技術性的改造,而且還是經濟性、體制性和社會性的全方位的改造,這主要是由信息化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因為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經濟或一種社會形態。Internet為人類提供了全新的信息系統、全新市場和全新的流通方式,進而提供了全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技術范式與途徑。網絡經濟是現實與虛擬的結合,所以,網絡經濟發展的背后是傳統產業的改頭換面、經濟組織的結構變動、相關產業的高度融合、資本的高度自由流動、資本市場的快速發育以及政治經濟體制的深層次變革。因此,信息化對流通產業的改造,除了信息技術的擴散,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流通產業競爭方式的改造。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了經營和管理技術的快速更新、產業發展環境的快速變化以及全新的市場發展機會。在這種變化多端、無法預料的環境中,流通企業之間的競爭方式也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即由過去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等逐漸轉向市場以及商業發展模式的競爭。而互聯網進入市場的運營體系也將大大改善供求關系的信息不對稱性,從而改變市場的價格系統,使市場價格因能夠及時獲得調整而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市場的供需狀況,從而引起商業發展模式的迅速變化。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正在改變著流通企業確定其競爭范圍的方式。傳統的流通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是利用地理的空間和距離來創造競爭優勢的,但是信息技術使不同市場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電子商務能夠使人們貨比三家。因此,流通企業應該重新評估自己的競爭優勢,不斷開發新的核心競爭優勢。

2.對流通產業組織結構的改造。在相對穩定的市場上競爭時,傳統流通企業經常會制定出層級分明、制度嚴格的組織體系。這種組織及認購有助于在現有的產業和技術環境下,提高企業的運轉效率,但卻不適用于開拓新市場和新的商業模式。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改變企業內工作的組織方式和信息傳遞方式,產生出知識擴散以及人們在工作場所中互相合作的新渠道,工作中也需要更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從而要求對企業的生產、服務管理流程進行改造,由階層型變為水平型的開放式結構,迅速建立變革的管理程序和適應電子商務所需的內部管理機制。
3.對傳統產業戰略管理的改造。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競爭將在高度不確定和復雜的環境下展開。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戰略管理及其理念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需要一種更加進取的方法開創未來,發現并抓住每一個新的商業機會。同時,也要求流通企業主動提供更多的客觀信息,特別是在網上營銷時,其產品信息必須客觀、中立,避免過度宣傳和包裝,這就需要管理者在企業文化里導入“務實”的價值觀,力求表里如一,使流通渠道成員在產品營銷過程中建立顧客對流通企業的信任和信心。
產業升級的過程本質上是產業創新與產業替代的過程,其中產業創新是實現產業升級的主要模式,因為如果沒有產業創新就不可能滿足那些更為細致的、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同時也不可能使產業發展的重心向高附加值的方向進行提升。產業創新主要包括產業內的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產業的組織創新。流通產業升級的兩個重要表現為流通產業整體附加值的提升以及流通產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流通產業整體附加值的提升是指流通產業技術層面的能力提升,流通產業逐漸向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進行轉移。而流通產業競爭力則是指流通產業的比較優勢,這主要取決于成本、質量和價格等一般性的市場比較因素。
信息化主要通過推動流通產業結構高度化、提高流通產業效率、實現流通產業重組以及轉移生產要素等方面來推動流通產業升級。因此,信息化推動流通產業升級的途徑主要以下:
1.信息化推動流通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流通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主要是指流通產業結構隨著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不斷向更高一級進行演進的過程。實質上是指流通產業結構的經濟服務化和知識集約化,使得流通產業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而流通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則主要體現在流通產業的技術集約化和高附加值化等方面。信息技術憑借其超越傳統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影響著流通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和演進程度。
2.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流通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流通效率。實現產業升級的兩個重要途徑是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現代信息技術對流通產業發展最為根本的影響在于不斷提高流通效能,而流通效能的提高則最終體現為流通成本的不斷降低。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流通費用的降低主要表現為流通時間的縮短和商品流通速度的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將全球范圍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在一起,交易雙方空間上的距離消失了,從而真正實現了“用時間消滅空間”。商品交易過程中所需要的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可以在互聯網上一次性完成,可以大大縮短流通時間,而商品的實體則由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以最快的速度直接送達消費者手中。
3.信息化推動流通產業的產業重組。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獲得信息的時間和空間及其成本,打破了產業之間的壁壘,促進了產業之間的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流通產業的產業重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產業之間密切聯系的需求,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產生一些新興的行業,例如傳統的商業企業、運輸企業以及倉儲企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重組,從而產生了現代物流業;二是直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出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各種B2C、B2B專業網站等;三是現代信息技術加速了流通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從而使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得以調整。信息技術的運用既能夠加速流通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從而避免了重復建設,又可以通過流通資源的集中,不斷提高流通產業的集中度,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4.信息化通過推動生產要素的轉移,加速了流通產業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隨著信息革命的深入發展,信息和知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重要,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這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和知識在社會生產力中的作用已經從非獨立因素轉變為獨立因素,并且由潛在的生產力變成了現實的生產力;二是知識的生產、傳播、運用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知識對社會和經濟的作用愈來愈增強;三是出現了知識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產業。信息和知識的共享性和倍增性不但解決了經濟增長極限的問題,而且這種主要生產要素的轉移,也徹底改變了流通產業的增長模式,流通產業從依賴量的擴張轉變為依賴質的擴張,從而實現了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